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36536400000103

第103章 李商隐(1)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诗风朦胧、讲究辞藻、构思奇特,富于幻想色彩和浪漫气息。特别是其朦胧多意的诗歌创作特点,给后人流下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又因为牵涉到牛李党争,其后半生在政治夹缝中生存,抑郁不得志,潦倒而亡。

其作品主要收录与《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等文集。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①晓梦迷蝴蝶,望帝②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

① 庄生:庄周。

② 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③ 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赏析】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同是也最为难解。今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就曾说此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全诗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作为总起。《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不曾想“五十弦”之“锦瑟” 比之琴、筝,更是附着深情悲切的情绪。诗人更是用“无端”一词将锦瑟拟人化,似是在嗔怪锦瑟为何如此多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似乎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听着锦瑟的繁复琴音,不禁怅然往昔“华年”已逝,唯有思忆而不可言说。

《庄子》中有一典故:说庄周忘却自身,在梦中幻化为蝶仙然飞舞;倏忽梦醒,庄周仍是庄周,而蝴蝶却不知去向。颔联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则是引用此典故。诗人借此似是言说锦瑟一曲惊醒梦景,不复寐已,而那蝴蝶如同过往华年已然离逝。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句则是借由望帝之故——望帝死后化作杜鹃,生生把嗓子啼出鲜血以抒发心中困苦疑惑。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难以回首。少年意气风发,却不幸涉入晚唐的政党斡旋中举步维艰。有才情志气却无处纾解而竟致终生潦倒抱憾,而挚爱的妻子也早逝于当年。此句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抒发了诗人在孤独凄凉中对往事的追忆。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意为: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疏朗之夜,才能流下晶莹涕泪;蓝田里的美玉只有在旭日回暖之时,才会飘生如梦烟霞。月满之日即是珍珠珠圆的时候,然而茫茫沧海的珍珠即使月圆也珠珠带泪:蓝田产玉,但美玉却处在烟霭袅袅中无人赏识。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这两句,诗人以物比人,升华了全诗主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首联的“思年华”呼应,收拢全篇。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却等闲而过: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寥寥数语中,含情婉曲,表达出内心的愁苦失落。

此诗主旨历来为后人揣度,诗题“锦瑟”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此诗是咏物之诗,诗的前四句即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后又有注解家主张此诗是借“锦瑟”为题的“无题”之作,是诗人在冷清孤寂中思念亡妻的悼亡之作;还有人认为,此诗有自伤身世、寄托君臣遇合等。

简言之,整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他一生经历,潦草郁结。而他在诗中略去生平具细,以缘情造物的手法,从侧面多个角度感叹年华流逝、际遇坎坷的深切悲凉。

【大师导读】

《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柱如其弦数。其声有适怨清和,又云感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弹此四曲。诗中四句,状此四曲也。章子厚曾疑此诗,而赵推官深为说如此。

——许顗《许彦周诗话》

李义山《锦瑟》诗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

——王世贞《艺苑卮言》

义山晚唐佳手,佳莫佳于此矣。意致迷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诸家中未曾有。三楚精神,笔端独得。

——陆次云《唐诗善鸣集》

我们就诗论诗,大概近于悼亡为是。至于以“锦瑟”为题,则古人往往有取首句二字为题者很多,并不足怪。

——喻守真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本诗是李商隐借咏蝉来自喻,以示自己的高洁亮丽。全诗前半部分咏物起兴,后半部分直抒胸臆。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情思层层深入,抒发对自己身世坎坷的感叹。此诗更是被清代词人朱彝尊赞为“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誉为“咏物最上乘”。

诗题为“蝉”,全诗即以闻蝉鸣起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暗示诗人高傲孤绝,如同这蝉在高树上餐风饮露而“难饱”。蝉“难饱”而发出“声”来,但是这叫声却又徒劳无用,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窘。开篇两句明里写蝉,但暗指诗人自身为人清高,生活拮据,虽向他人陈情求助,却最终落得徒劳“费声”。

颔联写到:蝉的鸣声待到五更天亮时分,已趋于断绝,稀疏难闻,即“五更疏欲断”,但蝉鸣的“疏欲断”没有引来同情,这一树的叶子依旧那么碧绿,全然不为所动。诗人将全无关联的蝉鸣和树叶联系起来,责怪树叶充耳不闻、冷漠无情。用这种反衬的方式进一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心情以及控诉人们的无动于衷。这正是诗人借物咏志的高超功力所在。

颈联中,“薄宦梗犹泛”从蝉说回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官职卑微,经常流转于各地,如同在大河中四处漂流的梗枝。这浮萍般的游荡生活令诗人倍觉思乡,但是“故园芜已平”,家乡田园已布满杂草,因此诗人更加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乡打点田园。颔联这一转折使得诗人在上文的咏蝉时抒发的情感更为明确。

尾联再次聚焦咏蝉,用拟人的方法来写蝉。“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把蝉与自身联系起来,与开头呼应。蝉的“难饱”与诗人的“举家清”是如此相像。蝉鸣声声提醒诗人他不过是一介“薄宦”,因此他更有归乡之意。

此首《蝉》是李商隐的咏物佳作。在此诗中,诗人将人、蝉对比,借蝉鸣声来警示自己梗枝漂流、故园难归的悲惨境地,表明了对自身壮志难酬、身世凄迷的哀虑。

【大师导读】

“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钱钟书

此诗借蝉以喻己之清高廉洁,在《诗》为兴体。

——喻守真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

乐游原位于长安西南,源于西汉汉宣帝为其故世皇后所造“乐游苑”,因为谐音,后渐渐被传为“乐游原”。乐游园是唐代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当时长安人游玩的好去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过许多墨迹,李商隐这首便是其中翘楚。全诗短短四句,言简意赅,作者借景抒情,将人生的不如意表达得十分传神。

全诗起笔“向晚意不适”,交代了作者去乐游原的原因:因为临近傍晚的时候,觉得心情不好,所以才会“驱车登古原”。作者到了乐游原,看到傍晚时的景色是“夕阳无限好”。但是作者并没有继续描述景色如何美妙,而是话锋一转,感叹“只是近黄昏”,意思是虽然夕阳很美,但是黄昏将至,这美好的景色和时光很快就会消失了。

表面上作者是在表达他对于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但作者并非只是在感叹景色,也是在感叹诗时局和人生。作者所处的年代,正是晚唐时期,昔日繁盛的大唐已不复存在,而作者一腔抱负,还未来得及施展,就陷入了朋党之争,仕途失意。

这首诗一开始就隐约透露了这种心境。为了摆脱这种情绪,他选择来到高处的游乐原。登高望远,自然会让人生出感慨。作者看到美丽的夕阳,郁卒的心情应该有所好转,但是因为长久积下的忧思,作者并没有因为美景而舒展愁眉,反倒是让他联想到美景将逝的无奈。

将逝的不仅是美景,而是作者对于韶华渐去的感叹。大唐王朝又何尝不是一样,虽然繁盛一时,也终于未能幸免,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大师导读】

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

——屈复《玉谿生诗意》

这一片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游国恩

诗由登古原遥望夕阳触发,引起的是整个心灵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诗中的情感,只有这“意不适”三字可以概括,而不适之因由及其内涵,则几乎汇聚其毕生经历的感受和体验。

——袁行霈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据传作者当时作者因为秋雨,滞留在荆巴一带,妻子从远方家中寄来信问他的归期,他便作了这首诗来回答,并寄相思之情。

全诗起笔“问君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将妻子信中所问问题与作者的回答一句概括。妻子盼望作者早日归家,写信询问归期,但是作者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确定归期,寥寥几字叙事流露出作者归家心切,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道明了归期无定的原因。巴山夜间正下着倾盆大雨,池水涨满,这样的天气,作者自然无法断定,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启程。除了说明受大雨阻碍,不能回家之外,这一句“巴山夜雨”,也是对作者身处环境的描述,烘托出凄凉寂寞的气氛。

于是,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寂寞夜晚,作者看着远方寄来的信,心中早已溢满对妻子的思念,想起往日在家中时和妻子情意浓浓的情形,一时感慨万千。 “何当共剪西窗烛”即是作者想象着与妻子重逢后,在西屋的窗下情意绵绵,彻夜长聊,以致窗户边的蜡烛结出了蕊花,两人携手剪掉蕊花后,仍旧还有诉不完的情愫。

最后一句,仍旧是作者的想象。他想象和妻子重逢后,两人彻夜长聊,诉说着在巴山夜雨时,作者对于妻子的思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转换,现在想象着未来,然后想象在未来时对现在的回忆。这里第二次提到“巴山夜雨”,与前文不同是,这里是虚写,是想象,所以毫无雷同突兀之感。也让“巴山夜雨”这种自然景色平添了一份梦幻色彩。

这首诗,朴素平实,是一首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没有起兴,也没有运用李商隐惯用典故的手法,但是读起来清新隽永,情真意切。

【大师导读】

探过一步作结,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纪昀《玉谿生诗说》

此诗有一个特别的句法,就是“巴山夜雨”四字,前后重用,称为重复句。二句“巴山夜雨”,是身在巴山看雨。四句“巴山夜雨”是想到将来回家时话巴山看雨的情怀,而身仍在巴山,关键全在“何当”二字,意思是“甚么时候能够”,和上文"未有期”相呼应。这种重复句的运用,最可表示一种缠绵的情致,但须意思曲折,才有风韵。

——喻守真

《夜雨寄北》借思乡的愁绪,将此地与异地,现时与未来,实景与假想,巴山独对夜雨与剪烛聚首西窗等不同时地与场景,融合在一起。虽四句之间跳跃极大,但却是“水精如意玉连环”(何焯评语)的浑融境界。

——袁行霈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吟咏当年汉孝文帝召见贾生之事,极具讽刺意味。诗人托古讽今,自叹其身世飘零,怀才不遇,感慨深沉。

首句写贾谊自长沙被召回,在宣室殿于汉文帝夜话的场景。贾谊素负才名,是著名的政论家,有着高明的政治主张,然而却一生抑郁不得志,最终被贬长沙,因此诗人称其为“逐臣”。宣室指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文帝屈尊纡贵,在宣室殿与召见他。这里,诗人对汉文帝大加赞扬,“访逐臣”更是赞其野无遗贤的决心。汉文帝态度虔诚谦恭,求贤若渴之心跃然纸上。

次句极力推崇贾谊,说他的才华在所有贤臣中最为出众。“更无伦”写其盖世奇才,无可比拟。诗歌情绪层层递进,赋予节奏感,咏叹意味流露无余。此时,明主贤臣,相得益彰。

第三句“夜半虚前席”,承接上文的“宣室访贤”。前文中,作者将文帝虚怀若谷、迫切渴求贤才的心理传达出来,但此处“可怜”二字却制造了戏剧性的转折。诗人哀叹文帝这般用心良苦,遍访贤臣,只是毫无意义的徒劳之举。但此时诗人隐而未发,在这里先给文帝留有余地,讽刺意味并未全然表露,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