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的人生要低调
36525100000015

第15章 目标博弈:不按规则办事也是一种智慧

不按规则也是一种规则

在规则之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如果想要有所创新与突破,就必须首先打破这些既定的规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创造之前必须先破坏。”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也曾说:“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创新博弈作为一种最灵动的精神活动,最忌讳的就是教条。任何形式的清规戒律,都会束缚其手脚。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才能敞开胸怀拥抱成功。

1984年以前的奥运会主办国,几乎是“指定”的。对举办国而言,往往是喜忧参半。能举办奥运会,自然是国家民族的荣誉,还可以乘机宣传本国形象,但是以新场馆建设为主的大规模硬件软件投入,又将使政府负担巨大的财政赤字。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当时预计这一巨额债务到2003年才能还清;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达90亿美元,具体债务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奥运会几乎变成了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举办,为“政治需要”而举办。赔本已成奥运定律。

鉴于其他国家举办奥运的亏损情况,洛杉矶市政府在得到主办权后即做出一项史无前例的决议:第23届奥运会不动用任何公用基金,因此而开创了民办奥运会的先河。

尤伯约翰接手奥运之后,发现组委会竟连一家皮包公司都不如,没有秘书、没有电话、没有办公室,甚至连一个账号都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尤伯约翰决定破釜沉舟。他以106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旅游公司股份卖掉,开始招募雇佣人员,把奥运会商业化,进行市场运作。

第一步,开源节流。

尤伯约翰认为,自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规模大、虚浮、奢华和浪费成为时尚。他决定想尽一切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首先,他本人以身作则不领薪水,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有数万名工作人员甘当义工;其次,沿用洛杉矶现成的体育场;最后,把当地的3所大学宿舍用作奥运村。仅后两项措施就节约了数以10亿计的美元。

第二步,举行声势浩大的“圣火传递”活动。

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后,在美国举行横贯美国本土的1.5万公里圣火接力跑。用捐款的办法,谁出钱谁就可以举着火炬跑上一程。全程圣火传递权以每公里3000美元出售,1.5万公里共售得4500万美元。尤伯约翰实际上是在卖百年奥运的历史、荣誉等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三步,别具一格的融资、赢利模式。

尤伯约翰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融资和盈利模式,让奥运会为主办方带来了滚滚财源。尤伯约翰出人意料地提出,赞助金额不得低于500万美元,而且不许在场地内包括其空中做商业广告。这些苛刻的条件反而刺激了赞助商的热情。一家公司急于加入赞助,甚至还没弄清所赞助的室内赛车比赛程序如何,就匆匆签字。尤伯约翰最终从150家赞助商中选定30家。此举共筹到1.17亿美元。

最大的收益来自独家电视转播权转让。尤伯约翰采取美国三大电视网竞投的方式,结果,美国广播公司以2.25亿美元夺得电视转播权。尤伯约翰又首次打破奥运会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以7000万美元把广播转播权卖给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的广播公司。

第四步,出售与本届奥运会相关的吉祥物和纪念品。

尤伯约翰联合一些商家,发行了一些以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山姆鹰为主要标志的纪念品。通过这四步卓有成效的市场运作,在短短的十几天内,第23届奥运会总支出5.1亿美元,盈利2.5亿美元,是原计划的10倍。尤伯约翰本人也得到47.5万美元的红利。在闭幕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向尤伯约翰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报界称此为“本届奥运最大的一枚金牌”。

例子里的尤伯约翰正是打破了常规,不按规则办事,使得举办奥运会成为一件盈利的事。

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规则面前,虽然平稳却少了几分发展的激情与冲动,不妨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降临。

这告诉我们,博弈做事时要学会适当的变通,让对手永远猜不透我们在想什么,永远不能跟上我们的节奏,这样打破规则,往往更容易实现目标。

以变制变是博弈成事之道

变,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聪明的人有三种策略性思维:一是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这只是一种最消极的态度。二是以变应变。这种策略其实也只能算作无奈的选择。比如说人家拿出了新产品,你跟在后面来个“东施效颦”;人家降价了,你慌不迭地也来个大甩卖,变来变去始终是被动应付,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够不被拖垮就已经是不错了,新局面是难以看到的。三是以变制变。一个“制”字,情况大不一样了,而它所反映出来的只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度势控变的能力,其效果是变反倒成了一种机遇,在变中获得新的发展。

从前,有一个出海打鱼的好手,他听说最近市场上墨鱼的价格最贵,就发誓这次出海只打墨鱼。然而很不幸,这次他打到的全是螃蟹,渔夫很失望地空手而归。当他上岸后才知道螃蟹的价格比墨鱼还要贵很多。于是,第二次出海他发誓只打螃蟹,可是他打到的只有墨鱼,渔夫又一次空手而归。第三次出海前,他再次发誓这次不管是螃蟹还是墨鱼都要,但是,他打到的只是一些马鲛鱼,渔夫第三次失望地空手而归,可怜的渔夫没有等到第四次出海,就已经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在上面的故事中,如果渔夫第一次就捕些螃蟹拿回来卖掉,最起码可以保证吃饱穿暖;如果他能在第二次捕些墨鱼拿回来卖掉,那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可以不用为饿肚子而犯难;如果他第三次出海捕些马鲛鱼拿回来卖掉,也可以填饱肚子。如果他能够以变制变,也就不会到最后被饿死。

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过得顺心,做事更成功,就必须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不按规则办事的博弈智慧。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商战中亦是这样。市场竞争,风云多变,只有灵活应变、全面兼顾,才能掌握主动权。这是一种经营之道,更是一种博弈的生存之道。

在一家大公司的CEO招聘会上,有200多个人落选,只有一个人被相中了。

这家公司在招聘时,为了考察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你下班开车路过一个车站,看见车站里有3个人,一个人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个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是你做梦都心爱着的人。请问,在你的车只能坐两个人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来坐你的车?

在那些应聘者当中,有的人说选老头,先把老头送进医院再说;有的人选择医生,因为这位医生曾经救过他的命,把医生送到医院再叫救护车救那个老头;有的人选心爱的人……都被考官们一一否定了。

直到有个年轻人进门后,仔细地看了看题,然后抬起头自信地说:“我会把车交给医生,让他送老者去医院抢救,至于我,会陪着心爱的人一起等车。”考官们听后,露出了高兴的笑容,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例子里的年轻人没有按常规来思考这个面试题,而是换了一种思路,最终面试成功了。

世上的事,常常是风云突变,叫人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很难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很难知道明天我们将面临什么困难,也就经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为了在困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我们就要运用正确的策略性思维,以变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只有做到了“因利而制权”,伺机而动,才能让自己有更大地发展。

打破常规,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矩,有些我们应当遵守,但是完全按照规矩办事很容易陷入僵局之中,在适当的情况下打破规矩的限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在年轻时即表现出了不俗的气质与智慧。他曾与庞统、徐庶等10人一起师从水镜先生。水镜先生要求极为严格,一日出了道考题给他的几名弟子,那就是如何说服自己在午时三刻之前允许他们出庄。徐庶听后无可奈何地一笑,双手一摊,没辙了。庞统比较滑头,嬉笑着说:“让先生允许我离庄,实在拿不出办法,但如果弟子在庄外,则一定有办法让先生允许我进庄。”水镜先生一听,板起脸:“这点小聪明也想诓我,一旁站着去吧!”

众人都忙着想办法,唯有诸葛亮伏在桌上睡大觉,待师兄弟将他推醒,午时三刻就要到了。师兄弟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神情望着他,那眼神似乎在说:看来,你也没啥能耐。这时却见诸葛亮揉揉双眼,一脸怒气,突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水镜先生的衣襟,高声呵斥道:“哪里有你这样的先生,净用无理的歪题整弟子,我不学了,还我3年学费!”众人见诸葛亮耍蛮发横,慌了手脚;水镜先生遭受羞辱,也气得发抖。他急命徐庶、庞统:“把这小畜生给我逐出去!”诸葛亮站着不走,非要要回3年的学费不可,徐、庞二人费尽气力,才把诸葛亮拖出庄去。

一出水镜山庄,诸葛亮哈哈大笑起来,随即折身来到水镜先生跟前跪下,谢罪道:“适才为了考试,无奈中冒犯先生,万望恕罪!”水镜先生听罢,转怒为喜。就这样,诸葛亮通过了考试。

与此同时,徐庶、庞统借光出了庄门,考试也算合格了。诸葛亮获得成功,其他师兄弟一无所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知道如何打破常规。

古人除天伦应尽的孝道外,特别重视“师道”,因此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言和“尊师重道”的理念。正因为如此,弟子从不敢对师不敬。仔细考虑诸弟子的答案,都有一个明显缺陷——冲着考题内容而来,目标指向都很明确——我要出庄(传统考试习惯束缚了他们)。这一切自然都在水镜先生意料之中,当然也就无法得逞。

懂得变通,打破常规的束缚,博弈做事,使诸葛亮轻松通过了考试。

在生活中,凡事不可生搬硬套,而应博弈做事、灵活地解决。如果拘泥于陈腐的模式,必然无法超越前人。只要主动地打破常规,自行开辟一片天地,再难解的结也就会迎刃而解了。想做一名卓越人士,就必须不停地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变化,并懂得打破常规以取得成功。

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我们很难改变环境与问题,但可以改变自己。采取主动的态度,磨砺前进的刀锋,千变万化将由你来驾驭。

另辟蹊径,模仿他人的人无法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他们总是喜欢依照他人的足迹行走,沿着他人的思路思考。他们认为,走别人走过的路可让自己省心省力,是走向成功、创造卓越人生的一条捷径。殊不知,“模仿乃是死,创造才是生”。

对任何人来说,模仿都是极愚拙的事,它是创造的劲敌。它会使你的心灵枯竭,失去动力;它会阻碍你取得成功,干扰你进一步发展,增加你与成功的距离。

专事模仿他人的人,不论他所模仿的人多么伟大,他自己也无法成功。没有一个人能仅仅依靠模仿他人去成就伟大的事业。要想成功,就不能抄袭,不能模仿,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一个人若只知模仿他人,则注定只能失败。

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商人,听说外地招商引资,就“顺应潮流”到该地投资了上千万。两年之后,他把所有的钱都亏掉了,最后空手而归。

朋友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投资?”他说:“那时候,很多同行争先恐后地去了,大家都认为那里的投资条件优越,大有发展前途。我担心如果不去的话,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故事中的商人陷入了一个怪圈:别人都去做了,我就必须赶快跟上。职场上有这样的说法,同样的一个创意、一条新路,走在第一个的是天才,第二是庸才,第三是蠢材,第四就要入棺材了,从中可见跟随者的悲哀。

聪明的人都不喜欢与别人同食一碗饭,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小机会变成大机会,把大机会变成更大的机会。他们不随大流,眼光独到,另辟蹊径,在别人还“没睡醒”之前早已把赚来的钱塞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走别人走过的路,将会迷失自己。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拿西红柿的例子来说,如今,西红柿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它的营养相当丰富,维生素含量非常高。可是,人类刚刚发现西红柿的时候,却被它那光泽鲜艳的外表吓住了,谁也不敢第一个去品尝它,以为它一定是有毒的,有人甚至叫它“毒果”。1830年,美国人罗伯特当众尝试了“毒果”,证实它没有毒,从那以后,西红柿便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了。我们不能不钦佩罗伯特的胆识,钦佩他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的精神。

另辟蹊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意味着你必须面对别人不曾面对的艰难险阻,吃别人没吃过的苦,唯有如此,你才能够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到达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下面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学会另辟蹊径、博弈做事,从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1.善于在平常的事情上思考求变

能够另辟蹊径的人,其思维富有创造性,善于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图新求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不被现行的观点、做法、生活方式所牵制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比喻的人就是庸才,第三个人则是傻子了。”人不要被各种习为以常的说法或前人的思维定式束缚,而要善于提出不同的说法和意见,才能有所创新。

3.学习他人,超越他人

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盲目模仿他人的经验,并不能获得成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观察事物、观察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独创出自己之所见。

成功者之所以会取得惊人的成绩,正是由于他们拥有博弈的思维,能打破常规,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正是这一思路使他们能够跨越障碍,获得成功。

抓住隐藏于变通中的机遇

如今,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遇不上机会。在这世界上,难道真的没有机会吗?那为何成千上万的孩子最终发财致富,卖报纸的少年被选入美国国会,出身卑微的人士获得高位……

对于聪明者来说,世界到处都是门路,机遇就隐藏在变通之中。我们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尽享美好人生,虽然这种能力既给了强者,也给了弱者。我们一味依赖外界的帮助。即使本来就在眼前的东西,我们也要盯着高处寻找。许多人认为自己贫穷,实际上他们有许多机会,只是需要他们在周围和种种潜力中转变一下思路,在打破常规中发掘机会。

据统计,在美国东部的大城市中,至少94%的人第一次挣大钱是在家中,或在离家不远处,而且是为了满足日常、普通的需求。对于那些看不到身边机会,一心以为只有远走他乡才能发迹的人,不啻是当头一棒。有这样一个故事:

保罗?迪克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就被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保罗欲哭无泪,年轻的他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他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

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保罗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他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他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保罗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他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一抢而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不久,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如果当初保罗不懂得变换思路,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庄园被烧的苦痛中,那么他是无法再次建立起“森林庄园”的。

机会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把一块固体浸入装满水的容器,人人都会注意到水溢了出来,但从未有人想到身体在水盆中的体积等同于同体积水这一道理,只有阿基米德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发现了一种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简易方法;在欧洲,没有一位水手不曾对大西洋彼岸充满遐想,但只有当哥伦布大胆地驶入茫茫大海,才发现了新大陆;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不计其数,经常砸到人们头上,仿佛促其思考,但牛顿是第一个领会到苹果落地与行星依轨道运行是受同一规律支配的人。

不要坐等机会,做事要运用博弈的思维、善于变通,你利用的机会越多,创造的新机会也越多,成就非凡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对于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会也一文不值;对于勤奋者来说,再普通的机会也仿佛千载难逢。

记住:机会总是隐藏在周围琐碎小事里,抱怨是没有用的,让思想变通一下,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你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事因环境而变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做事千万不能拘泥僵化,否则只会失败而不自知。这是博弈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的一点。要会变换做事的手段与方法,要能够随不同的环境而调整自己的方式。做事因环境而变,才会成功。

1.根据地理环境

80年代末,皖南山区一些村民们发现:山区有座石头山,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城里人用他们开采的石头垒成假山,售价也很高。于是,这些村民也学着垒假山出售,赚了不少钱。几年后,家庭年收入翻几番。村民们更乐了,他们同时也明白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随着山上的石头越开采越少,村民们认识到,他们不能轻易盲目地出售山石了,而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家乡资源。如今,山里的人正在利用山石资源积累起来的资金,办起了各种乡镇企业,使整个地区的农民很快走上富裕的道路。[

事例中,皖南山区的村民,之所以能成功地走上富裕道理,正是受益于他们能够变通地利用地理环境。

这就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要变通地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找到其背后的潜在价值并加以利用,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2.根据社会环境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又促使人们产生出更高的生活要求。所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不可墨守成规而被固定的形式所束缚。

3.把握特殊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被莫名其妙置于尴尬境地,让人不知所措。倘若你没有思想准备,不具备临场应急的经验和措施,你就不能从容、洒脱地应付意外的窘境,消除僵局。

老诗人严阵和青年作家铁凝访问美国时,参观了一所博物馆。由于正值开馆时间,他们在广场上碰巧遇到美国两位老人在此休息。见他们是中国人,两位美国老人便主动上来交谈,说他们尊敬中国人,其中有一位老人为表达这种崇敬的感情,还热烈地拥抱了铁凝,并亲吻了一下。这使铁凝十分尴尬,不知所措。而对方就像犯错误的小孩一样,呆立在一旁。严阵赶紧走上前去微笑着说:“呵,尊敬的老先生,你刚才吻的不是铁凝,而是中国对吧?”一句话打破了僵局。那老人马上笑答:“对,对!我吻的是铁凝,也是中国!两种成分都有。”尴尬气氛在笑声中化解。

严阵之所以能化解这个尴尬,正是他把握住了“他们在美国”这个特殊的环境。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事时懂得融原则性与灵活性为一体,这才是变通的精髓所在。如果做到这一点,许多难办的事就容易对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