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的应酬礼仪
36524800000012

第12章 藏巧露拙,大智若愚巧糊涂

第一节 藏有技术,露有度

不出风头便不会被风摧折。在现实生活中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等韬略来隐蔽自己的行为,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或许你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还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没有人了解你,领导看你就像一张白纸,文章做得怎么样就看你的发挥了。

时势造英雄,因此,“露”要掌握好时机。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哪里有朱可夫那样的元帅,哪里有丘吉尔那样的首相,哪里有罗斯福那样的总统?所以要把握住机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藏与露,关键在于“度”,在于时机。切不可露而又露,否则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顺倒霉透顶。

某大企业的策划总监血气方刚,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烧成燎原之势,大刀阔斧撤换班底,推行改革。这位策划总监确实颇具才华,但因年轻气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层主管的抵制。整个蓝图成了他的独角戏,别人非但没有发挥力量,反而被他视为障碍。最终越唱越难,只好自己挂印走人。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世不留余地,咄咄逼人。他们虽然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藏与露的关系。

有一位分配到某单位的大学生,从下车间开始,就对单位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一个月,他给单位领导上了洋洋万言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都一一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因此,他被单位的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且借别的理由将他退回学校再作分配。

这个大学生作为锋芒毕露者的典型,在新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和排斥。

因此,在现实中,做人必须讲究“藏”的策略与艺术。锋芒毕露者,他们往往不会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却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有时,你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精明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犯傻。有时装装糊涂,遇事不那么较真,反而对你有利,能使结局圆满。

第二节 卖弄聪明无异于自取灭亡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那么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过于“卖弄”你的聪明。那样,不但会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耍小聪明的人头顶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这把剑随时都可能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因此说,过于耍小聪明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虽然说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耍小聪明,那么就成了一种愚蠢的行为了。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其中有只猴子特别精灵,什么事都想带头当领导,于是,其他猴子都离它远远的。这只猴子想:“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能生活得很好。”它依然我行我素,非常骄傲。

一天,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上前去。所有的猴子都吓得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它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它射去,但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意射杀猴子,谁知猴子却调皮地一直捉弄他。猎人被气得怒火中烧,于是邀集了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尽管那只猴子非常精灵,仍逃不过众人同时射出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趾高气扬,卖弄聪明。卖弄聪明是不明智的,对于寻求事业的更好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整天自以为高人一等,自然会变得不思进取,阻碍发现自身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引起别人的反感,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三国时的杨修就是一个看似聪明却愚蠢至极的人。他为人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薤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好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后来,曹操让人造一所花园。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他人不知何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得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梦中杀人,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复又睡下,及醒来时大惊。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真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说“只恐君在梦中耳”,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怒了曹操。杨修后来终于为曹操所杀,就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喜欢强出头的恶习。

从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是非常聪明的,聪明得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到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地步。终于,他表面的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成了刀下鬼。虽然他的聪明使他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是他滥用了自己的聪明。最糟糕的是,他又自恃聪明,动不动就表现出来,终究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杀掉了。处在一个明争暗斗的官场,这样的人是注定成不了大气候的,注定会被人丢弃在权力的道路上而成为一个“荒野孤魂”。在处理人情世故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千万不能因卖弄聪明而招来祸事,最终自取灭亡。

第三节 “塞翁失马”也是一种福气

古时候,有一个老翁上街去赶集,不小心丢失了一匹马,邻居们都替他惋惜。老翁却说:“这也许是件好事。”众人听了都笑他。过了几天,丢失的马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了一匹骡子。众人见了无不羡慕。老翁不高兴地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伙听了都以为老翁让好事给乐疯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几天后,老翁的儿子骑骡子在场院里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众人都劝老翁不要伤心难过。老翁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邻居们听了都觉得难以置信。事隔不久,爆发了战争,凡是身体好的青年人都被拉去当了兵,战后很少有人回来,而老翁的儿子却因腿断了而留在家里。

上述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故事。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人们常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所以对待福祸要有一种冷静平常的心态,福来了不要太张狂,祸来了也不要太悲伤。福祸不会因为你心喜或是悲伤而改变,相反如果你不太在意它们,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有一天,明治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原一平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三菱银行一定融资或投资许多公司,银行的总裁串田万藏也是明治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若能得到他的介绍……天啊!他不敢再想下去。他兴奋得心跳加快,决定立即展开行动。

他找到公司的业务最高主管、常务董事阿部,恭恭敬敬地说了他的伟大计划,并要求他代为向串田取得介绍信。

阿部一言不发听完他的计划和请求,说:“你的计划很好。如果计划成功,我也很高兴。不过,有些情况你不了解。当时,三菱公司投资明治保险公司时,讲明绝不介绍保险。所以,我代你向串田董事长请求介绍信的话,明天我就可能被革职了。”

原一平决定直接去见董事长。

第二天上午9点,他被带进董事长的会客室。

两小时过去了仍不见董事长进来,他不由自主地在沙发上打起了瞌睡。突然,他觉得肩膀被人摇了两三下,他立刻惊醒,眼前出现了照片上早已熟悉的串田董事长。

“你找我干什么?”董事长劈头大声问道。

原一平一下子慌了手脚,先前的演练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明治保险公司的原一平。”

“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呢?”不等他说完,串田又来了一句。

“我想去访问日清纺织公司的总经理宫岛清次郎先生,想请董事长给我写张介绍信。”

“什么,保险那玩意儿也是可以的吗?”

每当碰到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时,原一平暴烈的个性总会立刻显露,而且常给对手以致命的反击。他一听董事长这句话,向前一大步,大骂道:“你这混账东西!”

董事长愣住了,往后退了一步。

原一平不解气地继续说道:“你刚刚说保险那玩意儿,公司不是一再地告诉我们推销人寿保险是神圣的工作吗?你这个老家伙还是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啊!我要立刻回公司去,向所有员工宣布。”说完,他怒气冲冲地夺门而去。

一冲出门,他立刻为自己的粗野行为懊悔不已。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徘徊,泪如泉涌,不知所措。但他最后还是回到公司,向阿部详细报告了全部的经过,并说打算在向阿部道歉后,立即提出辞呈。

这时,电话铃响了。一放下话筒,阿部便面对着原一平哈哈大笑地说:“这是串田董事长的电话,他说刚才三菱公司来了一个很厉害的年轻人,吓了他一大跳。”接着,阿部拍拍原一平的肩膀说:“他还说你是个优秀职员呢!”

更出其不意的是,董事长还邀请原一平去他的住所。在住所,董事长热忱地欢迎原一平的到来,把双手按在他的肩上,亲切地与他交谈。谈话结束后,董事长提议去三越百货公司,给他买了新西装、新衬衫、新皮鞋。此后,凡是原一平需要的客户,董事长都介绍给他。受宠若惊的原一平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这使他的个人业绩连续15年居日本全国第一,形成了独霸全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福与祸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福也好,祸也罢,有时发生在瞬间,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就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会失去。

小说《白鹿原》中有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世事就是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是的,如果以一种高调张狂的心态来对待福,那么就是招来祸;而如果以一种平静低调的心态来对待祸,那么不久福就跟着来了。

第四节 别人扮聪明时你不妨“装傻”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做事过于精明,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糊涂一下,也许会有另外一番景象。所以,当身边的人都在竭尽所能表现自己聪明的一面时,你不妨试着装傻,说不定反而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因为装傻充愣,可以避开不想面对的敏感处,模糊应对,这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拒绝态度和情操。

看看下面这对老夫妇是如何把话说得字字不靠谱的。

推销员一进门,就迎出来一个白发老头。青年推销员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啊,啊,可回来了!你毕竟是回来了。”老头脱口而出,“老婆子快出来。儿子回来了,是洋一回来了。很健康,长大了,一表人才!”老太太连滚带爬地出来了,只喊了一声:“洋一!”就捂着嘴,眨巴着眼睛,再也说不出话来。推销员慌了手脚,刚要说“我……”时,老头摇头说:“有话以后再说。快上来,难为你还记得这个家。你下落不明的时候才小学六年级,我想你一定会回来,所以连这个旧门都不修理,不改原样,一直都在等着你呀。”

推销员实在待不下去了,便从这一家跑了出来,喊他留下来的声音始终回荡在他的耳边。

“大概是走失了独生子,悲痛之余,老两口都精神失常了吧?倒怪可怜的。”他想着想着回到了公司,跟前辈谈这件事。老前辈说:“早告诉你就好了。那是小康之家,只有老两口。因为无聊,所以经常这样捉弄推销员。”

“上当了!好,我明天再去,假装是儿子,来个顺水推舟,伤伤他们的脑筋。”

“算了,算了吧,这回又该说是女儿回来了,拿出女人的衣服来给你穿。结果,你还是要逃跑的。”

用装傻的手段捉弄和对付难缠的推销员,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

人际场上,很多人都特别擅长这种模糊迂回的圆融之道。在日本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给人启发:

一位名叫宫一郎的青年去拜访广源先生,想将一块地产卖给他。

广源听完宫一郎的陈述后,并没有做出“买”或者“不买”的直接回答,而是在桌子上拿起一些类似纤维的东西给宫一郎看,并说:“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他似乎瞬间忘记了宫一郎上门的目的。

“不知道。”宫一郎回答。

“这是一种新发现的材料,我想用它来做一种汽车的外壳。”广源详详细细地向宫一郎讲述了一遍。广源先生共讲了15分钟之多,谈论了这种新型汽车制造材料的来历和好处,又诚诚恳恳地讲了他明年的汽车生产计划。广源谈的这些内容宫一郎一点也听不懂,但广源的情绪感染了宫一郎,他感到十分愉快。在广源送宫一郎时顺便说了一句:不想买那块地。

广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一开始就回拒宫一郎。如果那样,宫一郎就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劝说他买那块地。而广源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装作好像根本没听懂宫一郎的话,没有给他劝说的时间,在结束谈话时轻轻一拒,不失为高明之法。

装傻充愣并不是真傻,而恰恰是一种高明的阴柔之道,它真正体现的是你的聪明与灵活。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沉默不语,装聋作哑;二是答非所问,模糊应付。

在处理人情世故的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于是,很多情景或事情的发生都可能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其中,敏感性话题的突然出现,就是一个令很多人都感到棘手的应酬难题。这种情况下,装傻充愣便成了基于传统文化而催生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其表现为内细外粗,是生活中为人处世极具实际价值的心术智慧。

第五节 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方面努力。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也是做人最难的地方。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不可谓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是个大度的人。一次,他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臣子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下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楚王具备豁达豪迈、宽容大度的素质。当有人调戏自己的妃子时,却作出了令那位调戏者也没有想到的决定。之所以楚王当时能够顺利地平定内乱,夺取霸业,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与他的宽容大度、小事糊涂、善于笼络部属是紧密相连的。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什么人是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查出了这一点,对曹操的事业来说又没有任何的好处。袁绍被击败了,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已经断掉了想法和希望,而此时的曹操正处于开始阶段,很是需要人手。

如果要查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惊慌和恐惧,内部会更加的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的“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全部都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对不稳定的人,表示理解。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属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很受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事业服务。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赶快到达人生目的地,因为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烦躁便觉路途艰难。但是如果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的目的地,我们就不会感到疲惫,就会有闲暇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当做好日子去过,充分体验伴随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这才是生活的智者。

第六节 机关不可算尽,聪明适量即可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何等的冰雪聪明,简直就是女人中的精品,恐怕这世上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珑、九面处世、外柔内刚;她笑里藏刀表面向你微笑,心里却在给你下套子。一个图上她美色的贾瑞被她的计策整得一缕孤魂上青天;一个看上她老公的尤二姐被她的两面三刀给逼得吞金自尽;而她的“偷梁换柱掉包计”则送掉了颦儿脆弱的性命。

诚然,王熙凤的能耐大得能登天,整个荣宁两府在她的整治下服服帖帖,一个秦可卿出殡这样的大事到了她手里简直是小菜一碟。她能说会道,贾府上下无人不晓她琏二奶奶的。

可王熙凤却是一个精明过火的女人,精明到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儿都落不下她,终于得罪了大太太,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终于反送了卿卿性命。

红学家们感慨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终结局却如此悲惨,全在于她毕竟是一介女流,毕竟没有看透官场上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是卡耐基认为,人脉中还是“糊涂”一点好,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希望我们学会一点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一些弄巧成拙的尴尬。

二战期间,当德军进攻英国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频频向罗斯福发出告急求救,恳求美国伸出援助之手,面对整个社会对战争的反对态度和国会的僵硬立场,罗斯福总统心有同情却无力行动。但罗斯福一方面顺应国内的和平愿望,另一方面又以伟大政治家的智慧重视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保持对希特勒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在1940年最后几个星期,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罗斯福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而美国离参战也只差一个时机了。

终于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罗斯福创造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投向珍珠港的炸弹,不但粉碎了美国舰队,同时也打破了罗斯福战争政策的僵局。当许多人认为罗斯福总统应该在他的战争咨文中详细检查一下他的对日政策时,罗斯福根本不予关注,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战争这一事实本身。第二天,当他出席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时严肃地要求国会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时,他演说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战争状态已经存在”。是的,高潮只有几个小时,然而它所带来的教训却是罗斯福平日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罗斯福的“袖手旁观”,静待时机,使他面临大事不糊涂,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其实“糊涂学”就是做人的智慧,这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不过分依靠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手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婪欲,它包含安守本分、不要凡事强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等。

当然,糊涂的范畴很广,我们在这里无法把所有的都涵盖,只能说真正的大智若愚还要在日常的积累中感悟。真正能巧用模糊语言,偶尔装装糊涂,将有助于经营你的人脉,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第七节 功高盖主只会招来厄运

有一位国王,整天挥霍无度。一天,财政大臣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最为壮观的宴会,以讨国王的欢心。

显赫的贵族以及最伟大的学者,都参加了这场为国王准备的宴会。剧作家甚至还为这次盛会写了一个剧本,并在晚宴时,予以表演。

宴会之后,众嘉宾一起参观财政大臣特地为国王修建的别墅、庭院和喷泉。财政大臣本人陪伴着国王走过呈几何图形排列的灌木丛和花坛,观看烟花和戏剧表演。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宾主尽欢,人人都认为这是他们见过的最令人赞叹的盛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一早,国王便下令逮捕了财政大臣。三个月后,这名财政大臣被控私自侵占国家财产。事实上,他被指控的罪行全部得到过国王的许可,但财政大臣还是被送上了断头台。因为国王傲慢自负,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无法容许任何人抢占自己的风头。

当上司的人大多有点“武大郎开店”的心态,不希望下属的才能高过自己。这就是以上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财政大臣本以为完成自己的完美的策划会受到国王的称赞,但他忘记了,他的风头盖过了国王,所以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在平时的工作中,优秀而有实力的人来到一个部门,上司表面上会说这是如虎添翼,私下里却忧心忡忡。他担心的是自己某一日会不会被挤走,而如果来的是一位平庸之辈,他倒会高枕无忧。

因此,聪明的下属要学会遮掩自己的才华,以虔诚愚钝来衬托上司的高明,从而获得上司的赏识和垂青。当上司的新点子出台后,可先装作不理解,然后才大彻大悟,继而拍手叫好;如果对某项工作有见解,明里不说,可底下献计。虽然在群众中没有面子,却给上司增添了光彩,从而使上司对自己欣赏有加。

与上司相处的哲学就是该装糊涂的时候不妨装一下,以免上司疑心病重。其实,上司的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一些人会背叛他,或是得了他的好处却不知报答……所以,久而久之,他对别人都不太敢推心置腹了。他如果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下属,就会感到很不安心。他要觉得下属永远比自己差一截,才会有成就感。因此,如果你渴望取悦他、令他印象深刻,就不要过分展现你的才华,否则,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激起他的畏惧和不安。

不要总是自以为是,那样只能为你带来更多的麻烦,招惹上司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上司永远是最优秀的,让他成为最光彩照人的那一个吧,只有这样,你才会受到他的青睐。

第八节 精明过头,“脑袋掉进脚后跟儿”

自古至今,聪明有才的人比比皆是。和珅有才,所以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家财8亿两,但却因为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不仅8亿两家财入了国库, 小命也丢了。

再看《潜伏》中的李涯,有能力,执著实干,也很聪明,但却被余则成涮了一把又一把,以至于吴站长发出“你能不能把你的脑袋从脚后跟里拿出来再用一次”的训诫。陆桥山,《潜伏》中另一个聪明的人物,一个很有天赋的特务,敏锐、圆滑,但最后却是聪明过头,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落得个自食其果的下场。

聪明是一件好事,但聪明是一个带有限定性的词,处理不好,就会反被聪明所误,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游刃职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聪明,但一定要把握“度”,一旦过了,倒霉的就是自己。

某公司来了两个新员工,一个是研究生李林,一个是本科生孙清。

李林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相貌普通、能力平平,一个研究生连许多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懂,让人惊讶的程度不亚于听说一个高中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于是同事常见他坐在电脑前忙忙碌碌,或者对一些简单得不得了的问题不耻下问。但周围的同事对他的评价还都不错,觉得这个年轻人谦虚肯干、踏实勤勉,一点都没有研究生的架子。

相反,另一个大学生孙清,做事风风火火,效率极高。什么事到他手上,他只需留心看看人家的做法,便已熟知工作流程,三两下就完成了,别人需要三天做的事他可能一天就绰绰有余,所以在大家眼中,孙清总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晃荡得很。

年终考评时,李林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对孙清,很多人选择了语气虚虚的“也不错”。看得出孙清聪明能干的,对他心怀戒备,唯恐自己日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于是都装聋作哑,领导赏识李林的勤勉,也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却没想到群众的眼睛都是闭着的。

人们常说,傻人自有傻人福。没错,职场上的某些定律与自然规律是相背离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表现得太过聪明,否则就会让“脑袋掉进脚后跟”,里外不讨好。

事实上,不只是职场,商场、谈判场、日常生活中,等等,只要是需要与他人打交道的环境中,精明过头都不是件好事,会装傻才是真精明。

第九节 小事不妨糊涂,大事一定精明

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那些处世老练的前辈们欢这样劝说刚步入社会、年轻气盛的人:“算了吧,别计较那么清楚。”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长期世事磨砺的总结。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会让自己太累了。

处世高明的人总是能做到“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此请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朕。”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生气,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500万钱帮他们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所以,清醒的人要时刻面对许多的痛苦和麻烦,而“糊涂”实在是保全自我的处世之道,因为没有人会对一个“糊涂”的人提过多的要求。而糊涂下面掩藏的清醒则是你出奇制胜的关键。

第十节 棘手的事,模糊表态不犯错

有些时候,明白直露的说话方式造成的后果不是伤人就是害己,然而默不做声又不免让人认为是愚蠢或毫无见解。倘若迫于情势,过于直接表态对自己不利,而又不得不有所表态的话,最好还是模糊表态。这样,就给自己以后的态度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有两位中级主管近来行动反常,双方感情恶化,公司经理便把他们两人找来,动之以情:“你们两人就如同车子的两只轮子,只要有一方脱离,整个车子就无法动弹了。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发挥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

两位中级主管缺乏作为总经理助手应该怎样做的自觉意识,缺少公司是一盘棋的观念。于是经理便又说道:“部门的职能就像一位家庭主妇,主妇如能尽心尽力地把家弄好,这位户主在公司才能安下心来去闯事业。”

之后,这两位主管之间关系出现了缓和。

案例中,经理没有判明谁是谁非,模糊表态,干脆给出一个“各自分路而行”的解决方案,让两人都有了充分的理由掉转车头,找个台阶下。这样,两人的争执就“不明不白”地解决了。

所谓模糊表态,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的模糊特征,表达思想、情感并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这样的表达可以增强语言在交际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也有利于传情达意的准确性。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们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模糊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比较棘手的事情,例如面对他人的质疑或者追问时,模糊表态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模糊表态能把对方千斤的力量化于无形,同时还为自己争取到思考对策的宝贵时间。另外,模糊表态会给对方制造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使其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不过,运用模糊语言进行模糊表态时一定要适度。过之与不及都会影响表达的效果;要防止歧义和误解,模糊语言不是歧义语言,不容许既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它有明确的范围性;要力求简洁明快,切忌重复,绕弯子;运用时要灵活,不能不分背景、场合、对象地滥用,该模糊时模糊,不该模糊时不能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