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的应酬礼仪
36524800000001

第1章 前 言

人生在世,并非闲云野鹤,社交应酬在所难免。社交应酬,最惯常的方式是请客吃饭、送礼,以达到物质利益或情感交流目的。世界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他的人际能力,也可以说是他的应酬能力,20%是他的才华。而在今天,多数中国人认为,不会应酬的人很容易一事无成,还会被人看不起。

在现代社会,交流、沟通日渐频繁,很多人认为社交应酬不仅仅是简单的请客吃饭,它还融和了人情世故、礼仪规范以及针对不同人的具体应酬技巧。总之,它已经逐渐转化为中国人处理人情世故的一种潜在力量。可以说,社交应酬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国,饭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应酬文化,它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此可见饮食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追古溯今,尽管“饭局”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宋代,但是早在此之前1000多年,“吃饭”就已经不是单纯地解决温饱问题了。很多“饭局”甚至改变了历史: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使赵国得到了数十年的太平岁月。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也都是足以改变历史的著名饭局。由此,我们都明白了,在中国,饭局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进餐活动,而是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功能暗藏其中,有时一句客气的寒暄应酬背后,都可能暗藏着巨大的利益玄机。

所以,当应酬成为必需时,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方法,运用积极的心态“喜欢”、“享受”应酬,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功利性的行为。往往有人认为,应酬就是去讨好别人、拉近关系、称兄道弟,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不然,应酬也分多种,亲戚朋友在一起吃饭聚会、享受天伦之乐;过年回家探亲,除夕吃团年饭,不也是一种亲情“应酬”吗?你在公司见到领导、同事微笑,也是一种自然的应酬反应,你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应酬。

然后,对于很多人来说,应酬已经成为一种心病: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夜夜灌酒劳神又伤身,而且不少人抱怨说,应酬绝大多数时候是跟一群不认识的人一起吃饭、喝酒,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制造一种“都是兄弟朋友”的错觉聊以自慰;还有人感叹应酬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请了一个就得请一串,顶头上司比比皆是,同事朋友也不能厚薄不均,对方主动邀约就得回请一顿……结果人情债往往会变成经济账,最后还落不得好。不过,任何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对于应酬,也有人乐在其中,他们觉得,应酬意味着新客户、新资源、新机遇……

为什么有的人在饭局中会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却经常被“冷落”,基本原因有几个:第一,事前没有做好准备,个人形象与别人有严重差距,所以也就很难掌握发言权了;第二,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方圆处世做人的技巧;第三,不会应酬交流,不懂得因人而异的社交艺术;第四,不懂得社交礼仪,显得自身的修养十分欠缺。总之,人有一种本能的愿望,都希望和价值观相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眼睛和耳朵都会直接向大脑反馈,所以,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算得上是交际成功的第一步。

因为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人情世故必不可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妙,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你才可以获得社交的成功。所以,我们在这里为大家编写了本书,并主要从饭局宴请、人情世故、社交应酬、社交礼仪四个方面入手,仔细分析介绍社交过程中的种种技巧,并且还列举了中西方文化及习惯的差异以备读者参考,希望对读者在日后的社交应酬会有所助益。当然,由于不管是饭局宴会文化,还是人情应酬、礼仪等都是纷繁复杂的,而编者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尽管本书是我们在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细心编写的,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不足。在此,我们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一旦发现书中有谬误之处,请及时指正,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纠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