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不告诉你的50件事儿:做自动自发型员工
36520900000002

第2章 为“使命”而主动工作

使命感是什么?使命感是人的灵魂更是职业精神的灵魂。简单来说,“使命感”就是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确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拥有“使命感”的人会把自己同一个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并在工作中释放全部的激情。

自觉培养岗位使命感:工作是一种“心灵契约”

契约是两个人及两人以上相互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其实,员工和企业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即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的发展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之间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是他们都虔诚地互相遵守着各自的“心灵契约”。

从你加入一家企业的第一天起,你就和企业签下了这个约定。之后,你就应该对公司交付的任务认真地执行。立足岗位,培养岗位使命感,遵循工作的心灵契约,即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被行人称为“北京最帅的交警”孟昆玉就是一个把工作任务当成使命,在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典型代表。

【走进职场】

孟昆玉——北京市交管局宣武交通支队广安门大队交警。无论是队里的领导、同事还是和平门岗周围的居民司机,没有不夸他的。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的勤奋和敬业、真诚和奉献,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北京市的出租车司机都说小孟很用心。原来,小孟为了更有效地教育司机们不违章停车,自己制作了辖区内停车位的示意图发给司机们,大大减少了出租车违章停车率。

在执勤时,由于问路的人太多,有时候不免耽误自己的交通疏导工作。于是,小孟和同事制作了4块公交线路指路牌,分别立在路口的四个方向,大大方便了群众。通过各种巧法子,孟昆玉让和平门路口的通行能力提高了近15%。

孟昆玉负责的地段交通拥堵现象比较明显,如果耽误了病人送医院,后果不堪想象。想到这,孟昆玉开始琢磨开辟生命绿色通道。在孟昆玉的建议下,通往儿童医院、阜外医院、人民医院、积水潭医院的生命绿色通道保障组建立。至今,保障组已承担带道任务50余次。

在执勤过程中,他经常看到一些人在路上突然发病,于是孟昆玉总是随身携带着速效救心丸,及时缓解了5名心脏病患者的痛苦,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祖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作为首都交警的代表登上彩车接受检阅的时候,他依然没有耽误自己的工作。在参加活动前的12个小时,孟昆玉还要上岗执勤。之后他提前试衣服,第一个赶到集合点,把一切做到最好。

孟昆玉是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使命感见证优秀与卓越的普通的交通民警。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有施展才华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把你的工作当成使命,将工作做到最好。当你选择了一份工作时,你也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马虎地把活干完,让别人在背后指责你;也可以选择把工作做得漂漂亮亮,用行动赢得别人的尊重。真正优秀的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把贡献和付出当成唯一的目标。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尽可能作出最好成绩的努力上,人才会在岗位上作出巨大的贡献,一步步走向卓越,成为其他员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事实上,要成功,要作出骄人的成绩,要成就事业,创造财富,就必须热爱岗位,把工作当成使命,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使命感呢?

1.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领悟工作的真谛。

工作并不仅仅是我们养家糊口的手段,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与价值都需要通过工作才能体现出来,在工作中获得完善和提高。哪怕你是旷世奇才,没有了工作的平台,你的才能也只能储存在体内而不能发光。工作可以使我们释放能量,让我们体验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所以说,工作就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2.正确看待薪水,工作中成长比薪水更重要。我们不应该过分考虑薪水的多少,而应该注意工作本身带给你们的报酬。譬如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拓展自己的人脉网络……与薪水相比,这些会让你受益终生。

把职业当事业,带着事业心去工作

职业与事业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把工作当成职业,主要是为了薪水;而把工作当成事业是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的心力,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优秀的员工之所以比一般的员工拥有更持久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也比一般的员工更容易走向成功,其关键就在于他们对工作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一颗事业心,把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或者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你一定要带着事业心去工作。如果你还不知道怎样修炼事业心,那么高贤锋博士的“岗位股份制公司”的理论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走进职场】

高贤峰博士在2007年提出了一个“岗位股份制公司”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假设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股份制公司,这个股份制公司有两个股东,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员工。老板向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货币资本,表现为资金、厂房、设备、土地等,要求回报的是利润;而员工向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经验、技能等,要求回报的首先是知识、经验、技能,如下图所示。

岗位股份制公司示意图

“岗位股份制公司”理论可以发散出其他几点内容点,在这里,我们只强调对我们帮助最大的两点。

第一点,打工者心理定位:紧盯工资报酬就是打工者定位。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必然产生“我为别人做事,别人给我工资”的心理。“尽量少做事,想法多挣钱”就成为自然的“打工者逻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就成为打工者的工作表现。

第二点,“对自己负责”定位:把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见工作就干,不管分内还是分外”,“有困难就上,不管报酬高还是低”。多干一份工作,就多积累一次经验,就等于多分红一次;克服一个困难工作,就等于争取了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又争取到一次分红的机会。最终,知识、经验、技能大大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凡是拥有事业心的员工无不是把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当做是一种收获能力与成长的投资。许多成功人士所拥有的非凡的创造能力、合理的决策能力还是敏锐的洞察力,也都是在长期的工作中学习和积累到的。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什么样的心态将决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些人每当老板不在时,就只顾着干完自己手头的事,然后坐在一旁休息,毫不浪费一丝一毫的力气,相信你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相反,有的人即使老板不在,也会自动自发地去工作。他们想办法团结周围的人,与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他们关心企业的成长,考虑企业的明天,把企业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做;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去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去做的,像老板一样去思考,像老板一样去工作。如此一来,不管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比那些只以打工者心态工作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工作中更能“实现自我”

在职场上,我们可能没有仔细考虑过为什么要工作,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为了生存为了薪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比尔·盖茨为什么还要工作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走进职场】

比尔·盖茨的财产净值大约是466亿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也要466年才能用完这些钱——这还没有计算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那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工作?

著名的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辛得勒名单》的导演)的财产净值估计为10亿美元,不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不过也足以让他在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但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在63岁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很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多数人看来是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做了很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Viacom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你想他哪来的这么大的工作热情呢?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工作,而且工作相当卖力。有的员工一定诧异,觉得有那么多的钱为何还要那么卖命,因为在他们看来“巨额”的工作是为钱的。那么,他们为何还要这么做,真的是为钱吗?

还是看看萨默·莱德斯通自己对此的看法:“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工作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标准,也是人最大的动力和毕生的追求!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人生的追求不仅仅只有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驱使。其中,实现自我的需要层次最高,动力最强。

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迸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公司。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员工对自己工作的真心喜欢。即使你还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你也不要放弃自己——认为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

我们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老板给的少,我就少干,没必要费心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或者安慰自己:“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这些薪水也知足了。”而应该牢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消极的思想会让你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会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会让你放弃很多宝贵的机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永远无法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