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数据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隆平凭着认真严谨的工作精神,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在水稻研究方面,袁隆平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跟随他四十年的助手尹华奇举了个小例子:一个组合几粒种子如果要播成两排,怎么播呢?要是偶数好办,平均分布;如果是奇数,多出的一粒种子,袁隆平要求不可以放左边也不可以放右边,一定要在中间。以保证密度一致,缩小实验误差,达到实验结果的去伪存真。尹华奇说,袁老师不仅这么要求,还要检查。一年做一万多组,都要求极其严格。现在他们都有腰肌劳损的毛病。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成就不能不归功于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为中国、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与他用心做事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袁隆平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自己不仅一心扑在学科研究上,而且还深入田间地头,反复实验,身心并用,数十年如一日,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出一点浮躁和马虎的影子。不信笔、不虚言,不纵情、不任性,忠于事实和资料;慎于旁骛,绝不苟免,勤于权衡,绝不偏执;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这位著名科学家工作和治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职场中的我们,也应当拒绝浮躁,学习袁隆平院士这种全身心地投入的工作态度。
王青云是106国道东明段刘楼道班养路工,从1978年,24岁的王青云接父亲的班,就开始了“一张床,一盏灯,一把铁锹四面风”的生活,当时的道班只是两间孤零零的灰砖房。每天风来雨去,还要自己拉风箱、烧地锅蒸馍做饭。这份工作他已做了28年,双手已粗糙布满老茧,可他依然握着扫帚,像往常一样默默地清扫着他负责的2公里路段上的落叶。
当时有这么一段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公路段的。”28年中,他被车辆碰倒过,被大雨淋病过,因为不让羊群啃树皮被牧羊人骂过,因为阻止村民在路上偷土被人打伤过,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做一辈子养路工”的信念。
2004年,106国道开始绿化。为了看护小树苗,老王一个人举着“爱护公路树木光荣,毁坏公路树木可耻”的木牌站在学校门口搞宣传,跑到村队干部的家里用“大喇叭”吆喝公路绿化的好处;每天都晚睡早起,带着干粮,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来回转悠。两年下来,他的路段路树存活率达到98%,成为公路绿化最成功的一段。
28年的养路生涯,王青云积累了许多养路的“学问”。在他养护的路段,两侧路基上镶嵌着一把把“水簸箕”,这是他的创新杰作。2004年106国道东明段升级改建后,路基排水依然是个大难题。王青云尝试着就地取土,在粉沙土中加入石灰做成状如簸箕的简易泄水槽;石灰土干缩容易开裂,他就按农村用土垛围墙的办法,在石灰土中拌上麦秸;后来发现这样做表面不光滑,抗水流强度不够,他又琢磨着在表层石灰土中加入少量的水泥。就这样,“水簸箕”做成了,路基排水问题迎刃而解。
时间最无情,时间最公正。28年中,他用坏了近百把铁锹,800多把扫帚,骑坏了6辆自行车。可除了给父母看病的几天时间,他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一项完不成、做不好的工作,没有因为家庭困难提出过任何一项要求!
王青云说,“对公路有了感情,就会感到路边的树木、途中的桥梁和黑色的路面都是活的,处处让人牵挂。只有把路管护好了,自己心里才踏实。”
岗位是一个人走向卓越的支点。离开了自己岗位,一个人再有才华,也无法取得任何成绩。立足岗位,用心工作,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事业的梦想。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而是想着用大智慧去解决问题。工作没有太多的诀窍,也没有太多秘籍,而关键的是看一个人能否用心做事。
******总理在看望北京大学学生时,殷切勉励莘莘学子:“(青年人)不仅要学好知识和本领,而且要学会做人,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总理连用了三个“用心”。无论在什么公司和岗位工作,无论薪水回报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用心”,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一个成功的人。
自动自发,主动做事而非坐等指示
何谓自动自发?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格兰特将军是这样理解自动自发的,他说:“自动自发就是主动精神,所谓的主动,指的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积极表现,以及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成规的智慧和判断力’。”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驱使一个人在没有人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职场中有一些人只有被人从后面催促,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这种人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地工作,却得不到提拔和晋升。
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和微软公司围绕着“是什么样的特质使优秀员工创造出10倍于普通员工的成绩”进行了10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那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员工,你无须拥有非常高的智商,只需改进工作策略,发挥出自己巨大的潜能。在需要改进的工作策略中,“自动自发”的主动做事最能体现出一名优秀员工的品质特征。
孔祥瑞,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煤码头分公司操作一队队长,他拥有大大小小150项发明和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了9600多万元效益,是一名出色的知识型产业工人。
孔祥瑞是一个感恩企业,热爱工作的人,他时常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他还总是随身携带者书,为的是能在零碎时间里看上一两页。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终于使孔祥瑞对所有的设备都了如指掌,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家里手。
孔祥瑞利用自己对各项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技术的熟练,对许多机器的操作技术进行了革新和改造,这些充满智慧和巧思的改造,不仅使工人们用起机器来更加顺手,也方便了机器的维护,更主要的是这些革新还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孔祥瑞带领队里的技术骨干解决了门机因变幅螺杆与螺母摩擦热量过大而“抱死”的技术难题,直接为公司节约资金180万元;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干480吨活,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从2004年起,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先后完成了翻车机摘钩杆等80多项技术革新。2006年,改进设备电缆,节约维修成本100万元;2007年,攻克“大型机械走行防碰撞装置”难题,创效181余万元,主持研制的“大型机械电缆防出槽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创效990万元。孔祥瑞在为企业创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孔祥瑞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35年如一日,默默地为企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祥瑞不仅自己优秀,他还培养出了一批新的技术能手,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知识型工人的价值。
对于像孔祥瑞这样具有自动自发精神的人来说,有些事是不必上级交代的。他能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比其他员工更主动去落实好需要做的事。只按部就班地执行的人,不会主动复命,甚至连上级交代的工作也要在一再的督促下才能勉强做好。这种被动的态度自然会导致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不管身处何种企业,老板要找的人,基本上是同一种类型,即那些能够不等老板吩咐就可以自动自发完成任务的人。在现代社会,虽然服从与执行能力相当重要,但个人的主动进取精神更受老板的重视。对每一个企业和老板而言,他们需要的绝不是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却缺乏热情和责任感,不够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员工。任何公司都喜欢那些主动寻求任务、主动完成任务、主动创造财富的员工。
视工作为使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美国著名评论家,门肯先生在回答威尔·杜兰特关于人生意义的提问时,对工作有一段诙谐的描述:“您问我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的人生获得了什么满足感,以及我为什么要不断地工作。我不断地工作和母鸡下蛋原因是一样的。每个生命都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但却强有力的冲动。他要积极地履行某种职责,什么也不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工作是一种职责和使命,是“我要做”还是“要我做”,就在于我们能否在工作中树立责任心。在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然就会获得一种愉悦的自我成就感。
“神舟六号”飞船的飞天靠的就是航天英雄们有着巨大的使命感支撑。“神六”的座舱只有9立方米空间,在这种极其有限的狭小空间内生活5天,对于正常人来讲,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经过严格训练的两位飞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却在封闭式的座舱内度过了5个日夜。他们在挑战神州大地宇航载人记录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自我心理考验战。
支撑费俊龙和聂海胜胜利完成任务的动力就在于他们内心的责任心。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够真正焕发出使命感,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我们必须认真问问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与意义做一个深入的思考。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参透‘因何’,才能迎接‘为何’。”“因何”就是我们的真我价值。懂得“因何”而工作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经历和忍受。也会有无穷的动力。
如今社会是一个注重能力的社会,懂得“因何”而工作的员工是一个意识到自己的职责、能够主动做事的人,这样的人必定会在公司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换言之,要想在公司赢得更多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就要改变工作中被动等待的工作局面,以一种“我要做”的姿态去工作。
聪明的工作人员应该懂得主动积极地去体认自己的工作,认知自己的职场价值。要学会不仅从工作中主动去获取“面包”,同时还要培育“鲜花”,这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我们从工作中认识到,想要拥有,首先得付出,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得主动。无谓的等待和消极的接受,都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我们都知道光摊开自己的双手去获取,那是乞讨;要争取,当然就要调动起身体的每一个机能,旋转你的思维,拓展你的视野,运用你的口舌,最主要的就是自己主动地去追逐和掌握自己的理想目标。
无论从事的是怎样的职业或者行业,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而用主动精神去勘探和挖掘这种资源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人生和命运的一种重要认识,更是主动为自己踏出一条康庄大道的强悍力量。
威尔逊上大学的时候在一家著名的IT企业做兼职,由于表现出色,大学毕业后他成为该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并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一职。工作两年后,年仅24岁的他被提拔为企业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层经理,后来他更因在技术支持部门出色的表现而调去美国总部任高级财务分析师。
初进这家企业,威尔逊只是技术支持中心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但他非常想干好这份工作。当时,经理考核他的依据是记录在企业报表系统上的“成绩单”。“成绩单”月末才能看到。于是他想:如果可以每天得到“成绩单”的报表,经理岂不是可以更好地调配和督促员工?员工岂不是可以更快地得到促进和看到进步?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到现行的月报表系统有一些缺陷。当时另外一家分企业的技术支持中心只有三四十人,如果遇到新产品发布等,业务量会突然增大,或若一两个员工请假,就会有很多工作被耽误。
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威尔逊觉得自己有必要设计一个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报表系统。他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写了一个具有他所期望的基础功能的报表小程序。一个月后,威尔逊的“业余作品”—— 基于Web内部网页上的报表开始投入使用,并取代了原来从美国照搬过来的Excel报表。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企业总裁看到了他的一些潜质,认为他可以从更高的管理角度思考问题。一年以后,总裁亲自给了威尔逊一个重要的升迁机会,让他担任企业在整个亚洲市场的技术支持总监。
威尔逊是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改进工作的,他的工作给企业工作效率带来巨大提升,创造了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远远超越了老板的期待。基于此,他在企业中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