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60

第60章 大气台商:左手传统哲学,右手欧式管理(2)

但立志投资工业的王永庆没有想到,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他竟无法完成夙愿。

1953年,台湾当局成立了“经济安全委员会”,意在在对玻璃、纺织、塑胶等产业进行长远规划。在塑胶这个产业上,为了节约成本,委员会的人打算让台官方企业投资建厂,却遭到了美国的反对。他们主张所有建设都由民企承担。

当时,第一批规划的企业都有美国资助的背景,如果不同意美方的看法,台湾就可能失去美方援助,而如果这样,规划再好也将失去意义。不得已,台方同意了美国的看法,找来台湾最早从事化学工业的何以承接此项目。何以是台湾从事塑胶的元老,1951年就从日本引进了PVC技术。一听说官方扶持并能得到美国援助,就满口答应了下来。不过,他有个条件:要到美国、欧洲等地考察。

考察的结果改变了一切。何以发现,台湾如果投产PVC,市场上根本不占优势。美国、欧洲等国家的PVC日产量在50吨以上,台湾当时计划日产只有4吨,而且成本高,价格昂贵。渐渐的,何以打起了退堂鼓,但他并没有明说,他知道,有些事不能明说。

此时的王永庆有些尴尬,早已从木材业抽身而出一心投资工业的他,却不被赏识。而且,那时的王永庆并不知道,台湾当局谋划产业规划的任何事宜。只是命运总会因某种奇妙的际遇改变,深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王永庆的命运,也因早些年的一件事,在悄悄发生改变。

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王永庆将十几根金条放在了一个叫赵廷箴的建筑商手里。

“伙计,不用利息。”

那人已经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是两手紧紧地握着他。

那时,经营木材生意的王永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这个建筑商就是做生意时结识的伙伴。他因为建厂缺乏资金不得不寻求王永庆的援手,而王永庆的雪中送炭让他度过难关。

有时,你说不清身边落难的人到底是的生命中的难友还是贵人,有些事情,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见分晓。

几年之后,王永庆站在木材业和工业的岔路差,一如他最开始创业时的彷徨。而此时,若干年前被他帮助过的赵廷箴出现在他跟前。那时的他,已是台湾某大型塑胶厂的董事长,政府人脉甚广。

赵廷箴告诉王永庆台湾规划产业的事,两人都想投资制造业,商议良久后,王永庆决定投资水泥业。他当即就向台湾当局提出申请,却被告知水泥业已有人承接。他们又决定做轮胎,谁知轮胎业也被别人占据。一时间,原本柳暗花明的一切似乎没有了出口。就在王永庆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赵廷箴想起了一位在政府做事的朋友。

“可以向他咨询咨询。”他当即就和王永庆去找那个人。

此时,王永庆才真正意识到赵廷箴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也想起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人和人都是互相回报的。今天我帮他一把,明天他就会帮我一把。”所以,他决定利用赵廷箴这层关系,打通制造业这道大门。

但赵廷箴的那个朋友并没有给王永庆好脸色看,他脸上满是嘲弄和不屑。那时的王永庆并不懂塑胶是个什么行业,而这也是那人嘲笑他的原因。

“你们还是先回去查查塑胶是个东西,再来这烦我吧。”

名头不响的王永庆就这样受了一次屈辱。

“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你没什么名?”

赵廷箴并不是责怪王永庆,他只是在说一个事实。

并没有放弃的赵廷箴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给王永庆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当时王永庆事业成败的关键,他就是“经济安全委员会”负责人尹仲容,主管产业规划。

此时,尹仲容也有烦心事。之前说好投资塑胶的何以恰恰在去日本考察过程中不幸去世,尹仲容不得不重新选择这个项目的人选。焦头烂额之时,王永庆和赵廷箴恰好出现在他面前,尹仲容禁不住心中狂喜。当即大力举荐王永庆投资塑胶产业,而经过一番考察,王永庆全力进军塑胶业,由此开始了创建“塑胶帝国”之路。

许多年后,当人们对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献上无限崇敬之情时,记起最多的,或许是他的艰苦奋斗,是“瘦鹅理论”,是他的严谨和节俭,但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人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创业早期的王永庆,并不仅仅依靠艰苦奋斗取得全部的成功。他的乐善好施以及救人于危难,使其获得了左右事业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脉。

如果没有赵廷箴的出现和出手相助,王永庆或许就不会创建如今的台塑帝国,是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让王永庆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峰回路转,而这一切,当然也要归功于王永庆几年前搭救赵廷箴的十几根金条。

有人说,做生意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自身具有一定实力的前提下,获得几个关键朋友,财源就会滚滚而来。人脉有时就像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你的钥匙越多,能够打开的门就越多,门的后面其实就是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走几条,就多几种成功的方法。

【商海大事记】

1932年,15岁的王永庆被父亲送到嘉义的米店当学徒,1年后,他向父亲商借200元旧台币创业。

1942年,王永庆结束卖米的生意,利用10年的积蓄在新店老家购买50亩土地,成为一位小地主。

1943年,王永庆转向木材生意发展,在二次大战景气复苏下,木材生意让他赚进5000万元旧台币。

1954年,王永庆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产PVC。

1957年4月,福懋塑料公司开始生产,每天生产4吨PVC,随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

1958年,王永庆成立“南亚塑料公司”直接作为台塑产品的下游加工与销售业者。

1978年,台塑的营收业绩创下10亿美元新纪绿。

1983年,王永庆成立南亚电路板项目组,首度跨足电子产业。

1993年,台塑成为全世界最大的PVC生产业者,“南亚”成为全球最大的PVC加工业者。

2000年9月2日,台塑石化公司油品全面上市,正式供应全省加油站,成为台湾第一家民营油品制造业者。

2006年6月5日,王永庆指示成立台塑企业行政中心,以90岁高龄正式宣布交棒。

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庆身价68亿美元,位居台湾第二。

2008年王永庆在美国时间10月15日上午于美国过世,享寿92岁。

【商道妙语】

1.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

2.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3.一根火柴不过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

4.要挖洞,就要挖大洞;要借钱,就要借大钱,不要到处借小钱。

5.我个人认为,我们输给人家的地方是生活以及工作的观念和态度。

6.每省下1块钱,就意味着赢利1块钱。

7.有压力才有效率,有竞争才有进步。

8.当你觉得最苦的时候,那正是你磨练意志,锻炼体魄的最佳时刻

李开复:超越才能成为最好

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李开复,他温文尔雅,事业有成,做过大学教授,也曾经是国际巨头的高级管理者。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都会给他这样一个形容词:成功者。

成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开复的秘诀是什么呢?

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你两个字:超越。

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一年后,有一天,老板突然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李开复当时非常吃惊,连忙向老板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但老板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老板希望李开复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李开复在两年之后接替了老板的工作。

自从老板让他接替工作以来,李开复就开始学习很多成功人士的管理之道。那时候他在《财富》杂志上看到了李嘉诚的一个生活细节,他深为感动。文章中这样写着:李嘉诚虽然逐渐衰老,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不曾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每天都要学一点东西。这是他几十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李嘉诚回忆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的学问日渐增长,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我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得来的。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每天都坚持学一点东西。”

俗语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既然一天建不成辉煌的罗马,那我们就应当专注于建造罗马的每一天。这样,把每一天连起来,终将建成一个美丽辉煌的罗马。李开复从李嘉诚身上学到要不断超越自己,在一点一滴中逐渐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李开复认为,要超越自己,就要在工作中承担责任。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在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很多人虽然颇有才学,具备种种获得老板赏识的能力,却有个致命弱点:缺乏挑战的勇气,只愿做职场中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对不时出现的那些异常困难的工作,不敢主动发起“进攻”,而是一躲再躲,恨不能避到天涯海角。他们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对于那些颇有难度的事情,还是躲远一些好,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结果,终其一生,他们也只能从事一些平庸的工作。

李开复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遇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难工作时,他从来不抱着“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设想最糟糕的结局,更没有“根本不能完成”的念头。在李开复的眼中,那等于在预演失败。就像一个高尔夫球员,不停地嘱咐自己“不要把球击入水中”时,其脑子里已出现球掉进水中的画面。李开复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主动接受,他用积极行动赢得了“职场勇士”的称号。周围的人和老板都认可他,觉得他是一个意志坚定、富有挑战力、做事敏捷的好员工。这样一来,李开复很快便接替了老板的工作,担任了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的职务。

后来,在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中,他提到这件事。他建议大学生们要不断超越自己,他说:“或许像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的那样。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我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而一个‘真实的自己’往往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好。”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李开复把这句话告诉年轻的朋友,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想,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

2009年9月4日,当李开复离开自己供职多年的谷歌后,人们知道,这是他的又一次超越。而谁又知道,这到底是他的终点还是为下一次起航进行的铺垫?在职场商海打拼多年的李开复,似乎一路都高歌猛进,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突破自己的极限,攀登人生制高点。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目标无法达到呢?

【商海大事记】

1990-1996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

1998-2004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黑白棋)

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

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于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商道妙语】

1每个人都要找让自己有激情的环境,在有激情的环境可以做出对公司有贡献的事情。如果在一个苍老的机构、官僚的机构、没有激情的机构,你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公司,因为你做不出有激情的事情,还不如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地方。

2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我做事情一定要守诚信、光明磊落,我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就算被别人误会了,但是我认为,只要是对的事情就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