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黄鸣正式决定下海创业,经营他的太阳能事业。十几年后,当黄鸣的太阳能事业越做越大的时候,这个出生在小城镇的商人坦言:“我从没想过我的事业能做那么大,即使我当时看准了太阳能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消费者的认知度以及大环境的不如人意,那时的太阳能顶多是水暖店里的摆设。”
没有想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创业之初的黄鸣异常艰难,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没有大的方向,只能自己摸索。
“我们得在荒漠里进行勘探、打基础、建房子。有些东西是买不到的,既不能从国外进口全套产业体系,也不能在国内找到参考样本,都需要自己设计、自己创造、摸索和改进。”
经过最初的迷茫,黄鸣的太阳能在外观、保温、防锈、抗风等方面有了大大改善,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质量标准体系。但太阳能是一个新兴产业,当被开发出来的时候,追随者蜂拥而至,最多时候达到8000家。许多小商家的混入,使产品质量能以保证,消费者不满意的情况越来越多。黄鸣对自己企业的调整措施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和产业链共赢。
“我们调查得知,消费者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大多集中在配件上,太阳能现在的情况是,产品是厂家的,安装是经销商的,这个过程中,配件的配备就容易让假冒伪劣产品钻空子。”所以,黄鸣决定进行标准化生产,推行原配一体机制度。而这样的标准化,还是受到麦当劳的启发:
“麦当劳的加盟商只有投资的权利,经营管理和产品研发不能过问,这样,企业的标准才能不被歪曲。”所以,黄鸣就想让部分经销商转为投资商,不再让他们管太多。但他的这一做法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些经销商已经不再是以前穷的叮当响的小商贩,有的甚至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就大着胆子不与黄鸣合作,不卖原配件。看到这种情况,黄鸣就大手一挥砍掉1/4的经销商,这才把新政策推行下去。
新政推行后,皇明太阳能的销售业绩稳步提升,消费者的投诉也越来越少,黄鸣这才能够腾出些时间理顺自己的思路。当他回望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过往,总觉得没什么。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光彩照人,而成功在他的心中,也有另一番解读:
“如果我算是成功,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怎么想着成功,至少不天天想着成功。我想的是:我怎么把每天该做的事情做好。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想着好一点儿、强一点儿。我小时候梦想当科学家、教授、制造飞机的工程师,但是梦想仅仅是梦想,不会成为撕心裂肺、百爪挠心的压力。我要发财,我要出名,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欲望越高越倒霉,越经不起打击。梦想只是梦想,梦想实现了是好事,没实现也是生活的一个点缀。我追求当教授当科学家的梦想,到了40岁也没有当成科学家,这样我是不是得天天愁眉苦脸?从来没有过。我还是继续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比昨天强一点儿,该出力的出力,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想清楚了这一点,突然有一天,发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本来已经放弃了的那个梦想,经过积累也实现了。”
黄鸣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他成功的秘诀:有梦想,却不让梦想成为负担和累赘,要用行动去实践。每个为事业奋斗的人,有一个大目标去激励自己是可贵的,如果陷入目标呈现出来的幻影不能自拔,忘记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想的再好也没用。事业成功的人,哪个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来?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带来实质的改变吗?
【商海大事记】
198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院机械设计系,本科,同年到原地矿部德州石油钻井技术研究所工作。
1988年,黄鸣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设计出了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1992年到1994年,任原单位第三产业实体---德州新源高科技公司总经理;
1995年,辞职下海创办民营性质的中国最早的太阳能科研实体之一德州皇明太阳能技术研究所成立。
1996年12月,山东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皇明”品牌价值达51亿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制造基地和清洁能源供应商。
【商道妙语】
1.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突出问题是三头在外,一技术、设备在外;二是90%以上的核心原材料在外;三95%以上的市场在外。
2我是在二十年前学太阳能,十四年前才下海,中间隔了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我干了什么?第一就是学习太阳能技术;二是遍访成熟行业的先进企业,研究国外工业启蒙过程,从根部与国际接轨。
3.我不能预测到经济危机,我也不能预测是施罗德上台还是默克尔上台,但是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凡是我自己把握不了的事情我就不敢投,我这个企业是我的身家性命,是六千多皇明人六万多皇明经销商和他们的直销员安装工,辛苦十几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我一个人担不起这个责任
4企业家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当家人”,要为所有的“家里人”担这个责任。看到别人风光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如果倒霉的时候怎么办?我不能让我的“家里人”有这种风险,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风险,所以说企业家要有风险意识,企业家要有自己的思考。
5.大多数人所谓的“机会”,其实就是在超额利润前表现的不正常!
6.未来三十年是老实人的天下,这种老实的表现就是“棉袄”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做好,越早越好,并且这种“棉袄”要不断优化改良,“棉袄”的御寒能力决定了未来的可持续能力。
周厚健:低成本扩张的资本运营
山东牟平人周厚健被人熟知是在担任青岛电视厂之后的事,他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引领了这个负债累累的企业摆脱困境,飞速成长的经历。这段经历中,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收购和资本运营。
经过一系列的运作,这个原先资产不过一亿的企业发展成如今总资产几十亿的大型家电集团,它的名字也改为海信。
海信的成长史已与周厚健紧紧相连,他的故事里,闪烁着成功的智慧。
这一天,曾经在北京各大场合与商界名流多次握手的周厚健,又一次把手伸了出来,与他握手的是北京雪花电器集团控股公司隆达公司的负责人。他们宣布两家公司合资重组,北京海信电器有限公司成立。周厚健也成为参与北京传统资本重组的第一人。
发布会上的周厚健笑的很开心,进军京城的第一战就控股了北京本土企业,而他拿出的筹码则是极少的资金,占到的股份则是新公司55%的股份。看到这个结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北京雪花为什么要让周厚健的海信占大头?这个还要先从雪花说起。
几年之前,北京雪花集团与美国一个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美方占60%的股份,掌管产品研发和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权,雪花集团则以实物的形式入股,占公司40%的股份。最开始,合资公司运营还能够维持,两年之后由于公司管理等方面的不稳定,业绩出现大幅滑坡。此时的国内电冰箱业格局也发生极大变化,美方就在此时调整了本方发展大方向,决定清除合资公司债务后抽身而出,并将60%的股份转让给了雪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