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45

第45章 仗义鲁商:左手论语,右手算盘(3)

【商道妙语】

1.面对这种“经济非典”,我们只要重新确定和认识发展中危机的标准,制定自己独立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制定自己独立的对外经济政策,就可以避免危机再次来临时造成的信心流失和精神恐慌。

2.经济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心,可怕的是精神危机,危机中更需要精神和自信,更需要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3.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必须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道路,必须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发展对外政策,这样,再出现国际性经济危机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措施及时,做到主动出击,最终战胜危机,实现更大发展。

4.我今年67岁了,但依然精神抖擞,反应一点不迟钝,在座哪位刚大学毕业的记者敢和我比一比反应速度?但我总归要离开这个位置,现在就需要开始做准备……

5.中国到了解决中国人对民族品牌认识问题的时候了,民族品牌一点不比外国差。

6.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30余人,仍在市场中“上蹿下跳”者,只剩下本人了!

一锤砸出海尔品牌

现在,张瑞敏已经成为海尔的代名词,而海尔,也已经成为张瑞敏的象征。

从最初抡起大锤砸坏问题冰箱,到勇敢的走出国门,接受最严苛的考验。

海尔的成绩都是以质量作为保证,这也是张瑞敏成功的原因之一。

张瑞敏最被人熟知的是,刚当上海尔集团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厂长时,挥着大锤砸向劣质冰箱的动作。那年,他30岁出头,是当年青岛电冰箱总厂换的第四任厂长。

25年后,那把张瑞敏挥舞过的大锤陈列在海尔企业文化展示厅里,每个刚刚进入海尔的大学生都要来这里观摩学习,听前辈讲这样的一个故事:20多年前,张总就是拿着这把大锤砸向那些劣质冰箱,不然海尔不会有今天。

“我首先要求所有人都来参观,然后要求谁做的这个冰箱谁把它砸了。许多老职工都流下了泪,那时候,工厂都开不出工资。我到这个厂来时,一开始的几个月都是到农村生产大队借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说我们即使明天没有钱也必须把它砸了,我们如果放行了这些产品,就是放松了质量意识。”

那时候,张瑞敏完全不用那么做。当时有政策,冰箱只要生产出来,就一定能销出去。“纸糊的冰箱都能卖出去。”说法虽然夸张,道理却非常明白:在那个时期,对冰箱的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瑞敏还是义无反顾的将大锤向76台不合格产品砸去。

一砸就砸出了海尔的国际化。

为了让海尔经受住历练,张瑞敏提出,要“先难后易”,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和生产。张瑞敏口里的“最严格的国家”就是海尔的“师傅”德国。这次尝试,海尔遇到了十足的考验。

1991年,海尔开始向德国出口冰箱。对于这个来自亚洲的产品供应商,严苛的德国人最初没有给出一副老脸色,8000台海尔冰箱全被拒签。拒签的原因是,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不相信海尔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此时的张瑞敏心中有种难以名状的情愫:愤怒、无奈。感情用事的德国人竟然只是因为“感觉不好”就拒绝了海尔进入德国的机会。这是张瑞敏始料不及的。他在紧急的寻找对策,现实困难重重。但他同样不会忘了自己的“我希望,无论走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提到海尔,人们都会说,海尔我知道,这是一个世界名牌。”那句话。

所以,张瑞敏决定放手一搏。他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其他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混杂在一起,统一去除标签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让德国人大吃一惊:海尔获得了最多的“+”,这个“+”是德国市场上优质产品的代表。海尔没有靠低价进入德国市场,而是靠过硬的质量打动了当地消费者,一举开启了国际化大门。

海尔进驻德国的那天晚上,张瑞敏早早的就寝。他睡了个难得的回笼觉,很多人都说,海尔的世界梦,大概就是在那时潜入张瑞敏的梦乡的。

进入德国,进入美国,“攻占”美洲后,再逐步进入其他州的市场。无论走到哪里,张瑞敏都坚决要求不降价,他没有什么背景,唯一的资本就是海尔的质量。“海尔中国造”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它向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海尔的产品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同行业的产品差,最关键的,它是中国造的,海尔就是要在世界上打响中国的品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瑞敏抓生产、抓管理,抓海外投资,与最强大的对手切磋技艺。他牢记“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强调只有将产品做成品牌,将品牌推向世界,才能有大气候。而事实也是如此。

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已经超过700亿,连续当选中国第一品牌。张瑞敏也入选了当年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全球最受尊敬商业领袖”,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之人。该报对海尔以及张瑞敏的评论则是:,“海尔已经上升为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商,是中国仅有的几个海外建立品牌赢得市场的企业之一,同时,也使张先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商业领袖之一。”

不知道张瑞敏现在如何评论自己的过往,如何看待他20多年前的那一锤,其实真正的智者往往不用自己评论。就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撒手人寰之时,自己墓碑也是无字碑,上面的字全是后来人刻上去的。

张瑞敏的成就与荣誉已在人们的心中传颂,他创建的海尔精神和海尔品质,已经让他的企业,从当初一个亏损的小厂成长为立足于世界的国际化公司。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以海尔品质作为积淀。

放眼商海,每一个财富的制造者都是以产品的质量作为保证。这是个实打实的追求利益的场所,没有人会仅仅通过纸上谈兵而让对方获取利润,质量,是打开财富关卡的第一把钥匙。

【商海大事记】

1984年12月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7年12月获香港《********》1997年度杰出华裔成就奖

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9年12月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名列第26位

2000年5月改任首席执行官

【商道妙语】

1.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2.把流程管理对了,所有人在流程上进行有序的工作,换句话说,所有的流程给所有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体现他的价值。

3.我们新的概念是以目标和业绩为导向。在过去我们曾经以“结果”为导向,当时没有错误,但现在不适应了,“结果”忽略了流程,现在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4.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5.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6.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用人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用人的艺术性。

7.斜坡球体定律(海尔发展定律):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海尔在斜坡(市场)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就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

8.从你成功那一天开始,你可能就已经是不成功了,因为你成功的只是在你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上,而不是终级目标。新的目标,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

杀毒大王:一手核心技术,一手精神支撑

王江民前半生的所有荣誉,都与“身残志坚”四个字联系在一起。

之后的荣誉,又都与“杀毒大王”联系在一起。

在中关村不再相信传奇的时代,他却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他蹩脚形象不会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在杀毒行业呼风唤雨的大佬。

你可能一直在用江民软件,而王江民,就是它的缔造者。

1951年,一个叫王江民的孩子呱呱坠地,由于小儿麻痹,从小就落下了残疾。看到这样一个孩子,王家人似乎有些失望,他们不知道他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不谙世事的他,就更不知道了。

多年之后,王江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仍能清晰的记得这样一个场景:“每天只能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用一张纸撕成一些小条条,然后,拧成一些转转儿从楼上往下扔,看着转转儿一直飘到楼下去。”后来王江民把这个场景总结成一句话,“我只知道我下不了楼。”

他的孤独不言而喻。

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96年的秋天,那时,45岁的王江民拿着自己刚设计出来的“KV”杀毒软件来到北京中关村。他想碰碰运气,标价2万元,看看有没有人买。但在第一个星期的前几天,中关村的创业者们给了王江民一副麻木不仁的面孔。

孤独再一次侵扰了王江民。仿佛,他无处可逃。

这似乎给王江民的生命定了某种基调:身体残疾,不被重视,所有的都是灰色调,起点是如此之低。

或许,正是因为不被看好,才激起了内心深处某种强大的力量:自强就要从自身的努力做起。

念中学的时候,王江民就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他经常去爬山,哪怕自己腿脚不好也不放弃。从最开始气喘吁吁到后来感觉不到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爬山之后是游泳,他会刻意在天很冷的时候下水游,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别人游一千米他就游两千米,别人游两千米他就游三千米,有时累的上岸都站不起来了,这个时候,他就会飘在水上,享受片刻的轻松。

在王江民早期获得的诸多荣誉中,大多都与他的“残疾”有关系:“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青年自学成才标兵”。如果不是有了后来的江民杀毒软件,他的名字可能要一直与残疾联系在一起。

在遇到中关村最初几天的冷遇后,王江民的“KV”杀毒软件还是遇到了自己的知己。一个叫李鸿业的小公司老板成为他最初的代理商。在第一天里“KV”卖出十份,第二天就卖出二十份。这让李鸿业有些惊喜,马上和王江民签订了一份订单:李鸿业得到“KV”加密处理之后的程序,他把销售收入的3%给王江民作为报酬。这件事的发生,距王江民到中关村只有一周。他也逐渐从中尝到了掌握核心技术的甜头。

1996年10月,离王江民卖出KV软件4个月后,有人把“宏病毒”寄给了他,希望他给予破解。“宏病毒”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事件,使全国无数电脑遭殃,而又无人能够制止。有的人就想起了王江民,想请这个杀毒大王来解决这场危机。王江民就利用那年仅剩的两个月时间,昼夜攻关。终于在1997年1月13日攻关成功,然后把由此产生的KV300交给了相关部门。

一时间,他成了中关村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中国杀毒软件第一人”等名号就是在那时落到了他头上。但最令他声名鹊起,一举奠定中国杀毒领军者地位的却是号称“L++”的事件。从这个事件中,人们完全可以看到王江民早期艰难岁月的磨砺对他的影响:坚忍不拔、敢于攻关,而他的技术优势更是发挥了核心作用。

树大招风,“L++”的事件的起因就在于此。王江民到中关村没多久就迅速凭借自己的才能打开了一片天地,这让他的对手恨得咬牙切齿,他们联合在一起,打算“除掉“这个眼中钉。

王江民的KV300在1996年9月推出,3个月后就有了假冒产品,一部分经销商也在卖假的KV300,这使王江民公司软件的批发量大幅下降。紧接着,在1997年4月的最后一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专门攻击KV300的“毒岛论坛”。他们一方面对KV300进行攻击,指出它的弊端。另一方面制造出一个专门针对KV300的盗版:MK300V1。盗版KV300首先在中关村蔓延,不久之后又扩散到深圳、哈尔滨等地。

有一段时候,买到盗版的顾客比买到正版的还多,他们都纷纷找上王江民索赔。有时候,他甚至还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你们委托的十万个KV300包装和说明书,我们已经印了2万个,你们交钱,我们再补印两万套。”但打电话的人,王江民根本不认识。

“我一忍再忍,到了无法忍受的状态下,我决定反击一下。我不是从战术上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从整体战略上考虑做这样一个事情,以扭转大局。”

他先是警告假冒制造者,假的KV300不能升级,一旦升级必让其死机。他又在网上放上自己设计的打杀盗版KV300的“主动逻辑锁”,一共放了六天,那些故意造假者的硬盘就被一一锁上,盗版商也气的七窍生烟。王江民在事后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击盗版,不是教育非法经销商。在这起事件中受到伤害不会是使用正版KV300的消费者,只会是那些盗版商。

这起事件影响非常大,网上争议颇多,有人说要惩治王江民,但是说这些话的人一般是别有用心者,公安部门为了平息此次事件,也仅仅象征性的对王江民罚款3000元。自此之后,就真的再无人敢惹王江民,他杀毒大王的帽子也算实实在在的戴上了。

从“L++”中,王江民显示的强硬令人叹服,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高超的杀毒技术和面对对手恶意围攻时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打不死的精神。精神的强大和技术的支撑才是王江民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