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面前有这样一份简历:
男,1963年出生。21岁当上冰箱厂厂长,26岁冰箱厂被迫关闭。
29岁携带数千万赴海南投资房地产,赔的精光,“人都差点回不来。”
2001年投资足球,遭遇圈内黑幕,愤然撤资。
如果这仅是一份普通的简历,他会毫不犹豫的卷起扔到旁边的废纸篓里,但这次,他悄悄地把它塞进了抽屉的最底层——对于过去的失败,李书福并不想多谈。
即使是在现在,这个身价已攀升至中国富豪榜前30位的亿万富翁,对过去的一些事仍讳莫如深。具体缘由,没人能够说明白。他谈论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汽车,是“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因为这句话,有的人给了他一个绰号“疯子”。这个疯狂的人只因为想造车就不顾一切的构架自己的造车梦,甚至喊出了“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样的话语。李书福并不缺钱,造车之前就是亿万富翁,他之所以那么做,只能说明他的“疯狂”。
这一点,从他不谈失败到只求一败就可看得出来。
1998年8月18日,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的时候,李书福大摆100桌宴席,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士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大多数人都拒绝前来。“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当时的李书福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造车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李书福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批文。一个黑户,谁敢来给他捧场?但他就是敢干,这是何等的疯狂。战场之上,最可怕的进攻者不是全副武装的人,而是无所顾忌的搏命者,那个时候的李书福就是一个疯狂的搏命者。
当时,他对外宣称要投资五亿,据知情者说,他手里只有一亿。1996年投产的桑塔纳国家投资十多个亿,还有大批先进的人才和多年的经验,一个只有五亿资金,之前卖冰箱、卖摩托毫无经验的李书福凭什么能够成功?他的疯狂就体现于此。李书福藐视游戏规则,无视行业权威。因为痴迷于造车而不顾一切的杀入这个行业。
1996年,李书福买来两辆奔驰,回厂之后就拆了,再用另外的奔驰配件一件一件组合起来。外壳竟然是用玻璃钢组合起来的。装配完毕,李书福就将这辆车开上了街头,还做了广告,令人称奇的是,竟然还有人问这辆车的价格。自此,李书福的雄心彻底被激发,他甩下一句,“造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就加入他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中。他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家当,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为的只是一个梦,一个不让外国车跑遍中国的蓝图。他可以失败,至少可以从头再来。此时,他也逐步接近那个可以“失败”的机会。
李书福最早的汽车生产车间是在一间监狱下属的汽车厂里,这个机会,是在与朋友吃饭的时候得到的。那家汽车厂只能生产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不能生产李书福心仪的三厢轿车,但至少可以造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书福兴奋异常,他使劲地搓了搓手,几天之后就在那家汽车厂安营扎寨,开始了他的“求败”历程。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吉利公司搬到临海,在一块800亩的土地上秘密造车。对内加紧生产,对外宣布做摩托。在公开的场合,李书福也不断寻求政府的支持,真诚而又坚定的喊出那句“求败”的宣言。
有人说,李书福的这句话显得异常悲壮。他本不应是个壮士,造车之前,本已衣食无忧,春风得意,是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再利的刀山也要过一过,再险的火海也要闯一闯。所以,他才艰难的挤上了汽车行业这个餐桌前,与其他的国际汽车食客争锋天下,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而“求败”又是种怎样的心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胆识、魄力更是激情。求败的心即是以赴汤蹈火的热情追求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甘休,失败也了无遗憾。这样的人,眼里冒着火,行进如腾飞的雄鹰,成功就具备了极大的可能。
从不谈失败到甘愿求败,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意志的坚韧和雄心的展望。
度过最初的艰难后,李书福的吉利公司走上正轨。他生产出了“中国最便宜的汽车”,逐渐打开市场。之后又将吉利车开进欧洲车的心脏——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掀起一股中国雄风。而李书福说,他的疯狂还将继续。他是个倔人,认准了,就会一直走下去。
每个追求事业的人总在谈论成本,当你遇到一个不计成本的人的时候,就可能遭遇到了一个最强硬的对手。他没有卑鄙的手段,没有诡辩的阴谋,只有一颗心,一股热情。他以不计失败的勇气与你对抗,而如果你有丝毫懈怠和畏缩,即刻会被打下擂台,没有还手之力。最勇猛的人是无所顾忌者,最可能成功的人是全情投入者。商海之中,亦是如此。
【商海大事记】
1.1984年~1986年,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2.1986年~1989年,任浙江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
3.1989年~1992年,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
4.1992年~1995年,国内知名大学深造
5.1995年~至今,任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商道妙语】
1.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作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我想我总有一天会输光的。
3.造汽车没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们过去造两轮(摩托车)时,不是没人相信我们能做出来吗?事实怎么样呢?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而且还做的很好。我心意已决,我负全权责任,哪怕是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4.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而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
5.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100年后,人们可以自己买零件组装汽车,就象现在个人组装电脑这么简单,到那时,通用、福特怎么会不关门呢!
6.合资就像是勾引我们抽鸦片。品牌掌握在谁的手里,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主动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
7.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欲望,没有个性。这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发展的国家,允许人们有个性和不断提高欲望,不断有自己新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如果我不张扬,我没有个性,我不知道吉利集团今天会怎样。
达娃之争:饮料大佬,铁腕博弈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祖上是南宋名臣宗泽,祖父在张作霖身边当差。不惑之后的两年创办自己的企业。一句“喝了哇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词将他的事业推向高峰,他与达能打响了中国商业界最惨烈的诉讼案。这个人就是宗庆后,一个浙商群体里不得不提的人。
风景宜人的西湖岸边,哇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突然自言自语的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事情发生在十年之后,哇哈哈肯定会输的很惨,因为那时我已经很老了没有精力对付他了,但现在达能打错了算盘,因为我还年轻。”
宗庆后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场硝烟刚刚散去:达能收购哇哈哈的计划并没有得逞。从他身上,似乎还能闻到些许火药味。这个60多岁的商者就像一个刚从猎场归来的老猎手,一边慢慢吹去猎枪口飘出的青烟,一边回想从前的一切。
时间回到1996年3月28日。杭州西子湖畔,春寒料峭。
哇哈哈宣布与达能及香港百富勤公司成立哇哈哈合资公司。席间,众人举杯相庆,宗庆后脸上也满是笑意。
“那时,我太想加快哇哈哈的发展,与同行拉开距离了,于是在香港百富勤公司的介绍下认识了达能,一个合资公司就这样在匆忙中建立了。”
宗庆后说到“匆忙”两字,这是个关键字眼。正是因为“匆忙”,他才忽视了一个细节,而这个细节,就是达能给他设下的圈套。
当初三家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哇哈哈占49%的股份,达能和香港百富勤占51%的股份。宗庆后觉得不管怎么算,自己是一个公司,他们是两家公司,控股多但股权分散,所以,“自己还是老大。”但他后来发现,这笔账算错了。
百富勤早就与达能有合作,在与哇哈哈的这桩交易中,它只是起到一个资金整合和财务协调的作用,实际的控制人还是达能。宗庆后最初没有看清这层关系,直到1998年4月,百富勤将手里的股份转让给达能,宗庆后才觉得有些不妙。自此,哇哈哈合资公司由三方控股专为两方控股,达能占51%,哇哈哈占49%。
在宗庆后的最初谋划里,达能只是他的一枚棋子,合作只是为了盘活自己这盘大局。没想到,自己仿佛成了瓮中之鳖,慢慢进入别人早已布好的网中。
更为可怕的是,达能的这张大网并没有收的很快,而是迂回慢慢的收紧。收网的方式即是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20.1%股权、汇源22.18%股权都已划归达能所有。哇哈哈就在网的中心,形势也极为危险。
但在当时,对哇哈哈威胁最大的还是对乐百氏的收购。乐百氏是哇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没有垮台,但也只剩下表面风光。但达能的注资使其获得了强大前进动力,哇哈哈的收益受到极大影响,只AD钙奶在2001年的利润就有4000余万元的损失。此时的宗庆后似乎闻到一股血腥味,一双达能的魔抓正慢慢向其伸来,而宗庆后,也在悄悄实施自己的反布控计划。
宗庆后其实一直对达能有抵触心理,对这个法国公司保持十足的警惕。尤其是百富勤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达能之后,宗庆后就一边带领哇哈哈大踏步发展,一边祭出强力手腕:设立大量非合资公司谋求更大主动权。
早在1997年,哇哈哈合资公司成立一年后,老谋深算的宗庆后就成立大量非合资公司已备后手。2002年,成立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宗庆后控股65%,其夫人控股10%。2003年10月,杭州娃哈哈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出任法定代表人。2005年8月,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成立,由宗庆后掌控大局。
2006年11月初,哇哈哈经销商接到通知,需要与杭州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签订一份新合同,并开设一个新账户。这是宗庆后的又一强力手腕。杭州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是宗庆后之女,开设新账户是让销售商将一部分货款打入自己账上。而从2006年年底到2007年3月21日的两个月里,哇哈哈的新账户上,已有了30亿元的收入,这样做,就达到了削弱达能控制市场的目的。
直到今天,当初与达能合资的哇哈哈合资企业已经发展到39家公司,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领导的非合资企业已经达到60多家。此举意味着宗庆后对甩掉达能早已下足力气。他在不声不响中为自己的这局棋下了一步妙招,虽在当时不见得有效,却解了他的后顾之忧,有四两拨千斤之势,也为后来的反击达能下了一记猛药。
达能突然提出以40亿低价强购这部分非合资企业,宗庆后当然断然拒绝,这等于拔掉他的救命稻草。他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强硬架势,称“已考虑到最坏结果”。他不断出现在媒体面前,爆出达能的真实面目:收购企业是为了转卖,某中国豪门啤酒企业的先买后卖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还列出达能的十宗罪,主动请辞合资公司职务,引得12主管也主动请辞追随其后。这期间的宗庆后,强势、手法犀利,回击迅猛,他用自己的强硬压制达能的无理行径,以至逼的达能的律师在法庭上做出侮辱其妻女的愚蠢行为。
宗庆后的冲锋陷阵和大义凛然,引来诸多支持。有人甚至说他是为保护民族利益而战。在这场中国商业史上最惨烈的诉讼案中,宗庆后的哇哈哈集团没有被强大的法国资本集团震慑,而是据理力争,用确凿的证据和强硬的立场与之对峙。在漫长的拉锯战后,2009年9月30日,双方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双方将终止与双方之间纠纷有关的所有法律程序。
商业江湖,一帆风顺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事。置身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与别人竞争和对抗。胜败往往只在一瞬间,而瞬间有时就是细节。是谈判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筹码,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表情。商战就像一场暗藏玄机的谍战,敌我争斗,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机关算尽,险象环生。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要想鹰一样警觉,像猎豹一样迅猛和强硬。
【商海大事记】
1978年,宗庆后在杭州的一家校办厂做推销员。
1987年,宗庆后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他骑着三轮车去送货,最小的一笔生意仅赚了一块钱。
1988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推出,迅速窜红。
1991年,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三个月将其扭亏为盈,第二年销售收入、利税增长1倍多。
1996年,娃哈哈的产品扩展到儿童营养液、含乳饮料、瓶装水的三大系列。
1996年,与法国达能集团合资兴办了5个企业。
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
2002年5月,在北京举办娃哈哈童装展示发布会,迈开多元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