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33

第33章 尚文徽商:儒学布施下的徽州传奇(2)

下了很大的决心后,史玉柱决定和自己的3个部下爬一次珠穆朗玛峰,那个他一直想去的地方。

“当时雇一个导游要800元,为了省钱,我们4个人什么也不知道就那么往前冲了。”1997年8月,史玉柱一行4人就从珠峰5300米的地方往上爬。要下山的时候,四人身上的氧气用完了。走一会儿就得歇一会儿。后来,又无法在冰川里找到下山的路。

“那时候觉得天就要黑了,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冰川里,如果等到明天天黑肯定要冻死。”

许多年后,史玉柱把这次的珠峰之行定义为自己的“寻路之旅”。之前的他张狂、自傲、带有几分赌徒似的投机秉性。33岁那年刚进入《福布斯》评选的中国大陆富豪榜前十名,两年之后,就负债2.5亿,成为“中国首负”,自诩是“著名的失败者”。珠峰之行结束之后,他沉静、反思,仿佛变了一个人。

不管在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上,史玉柱找没找到自己的路,一番内心的跌宕在所难免。不然,他不会从最初的中国富豪榜第8名沦落到“首负”之后,又发展到如今的百亿身价。其中艰辛常人必定难以体会。正因为如此,有人用“沉浮”二字去形容他的过往,而史玉柱从失败到重新崛起的经历,也值得我们长久的铭记。

20世纪90年代,史玉柱是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他通过销售巨人汉卡迅速赚取超过亿元的资本,凭此赢得了巨人集团所在地珠海市第二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那时的史玉柱事业达到了顶峰,自信心极度膨胀,似乎没有什么事做不成。也就是在获得诸多荣誉的那年,史玉柱决定做点“刺激”的事:要在珠海建一座巨人大厦,为城市争光。

大厦最开始是18层,但史玉柱的手在一次又一次的跟中央高层握过之后,层数节节攀升,一直飚到72层。此时的史玉柱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明知大厦的预算超过十亿,手里的资金只有两亿,还是不停地加码。最终,巨人大厦的轰然倒地让不可一世的史玉柱尝尽了苦头。他曾经在最后的关头四处奔走寻觅资金,但“所有的谈判都失败了。”

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媒体的一哄而上,成千上万篇文章骂他,欠下的债也是个极其恐怖的数字。史玉柱最难熬的日子是1998年上半年,那时,他连一张飞机票也买不起。“有一天,为了到无锡去办事,我只能找副总借,他个人借了我一张飞机票的钱,1000元。”到了无锡后,他住的是30元一晚的招待所。女招待员认出了他,没有讽刺他,反而给了他一盆水果。

那段日子,史玉柱一贫如洗。如果有人给那时的史玉柱拍摄一些照片,那上面的脸孔必定是极度张狂到失败后的落寞,焦急、忧虑是那个史玉柱最生动的写照。

经历了这次失败,史玉柱开始反思。他觉得性格中一些癫狂的成分是他失败的原因。他想找一个地方静静,于是就有了1年多的南京隐居生活。

在中山陵前面的一块地方,有一片树林,史玉柱经常带着一本书和一个面包到那里充电。那段时间,他读了洪秀全和******的书,包括第五次“反围剿”及长征的内容,在史玉柱看来,这些书都比较“悲壮。”那时,他每天十点多左右起床,然后下楼开车往林子那边走,路上会买好面包和饮料。部下在外边做市场,他只用手机遥控。晚上快天黑了就回去,在大排档随便吃一点,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有人说,史玉柱之所以能“死而复生”,就是得益于那时候的“卧薪尝胆”。他是那种骨子里希望重新站起来的人。事业可以失败,精神上却不能倒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身养性,他逐渐找到了自己失败的症结:之前的事业过于顺利,所以忽视了许多潜在的隐患。不成熟、盲目自大,野心膨胀。这些,就是他性格中的不安定因素。

他决心从头再来,此时,史玉柱身体里“坚强”的秉性体现出来。他在那次珠峰以及多次省心之旅后踏上了负重的第二次创业。这次事业的起点是保健品脑白金。

因为之前的巨人大厦事件,全国上下已经没有几个人看好史玉柱。他再次的创业只是被更多的人看做赌徒的又一次疯狂。但脑白金一经推出,就迅速风靡全国,到2000年,月销售额达到1亿元,利润达到4500万。自此,巨人集团奇迹般的复活。虽然史玉柱还是遭到全国上下诸多非议,但不争的事实却是,史玉柱曾经的辉煌确实慢慢回来了。

赚到钱后,他没想找为自己谋多少私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钱。这一举动,再次使其成为众人的焦点。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史玉柱有翻身的一天,更没想到这个曾经输的一贫如洗的人能够还钱。但他确实做到了。

认识史玉柱的人,总说这些年他变化太大。怎么能没有变化呢?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内心总难免泛起些波澜。而对于史玉柱,改变最多的,大概是心态和性格。几番沉浮,很少有人再看到他像早些年那样狂热、亢奋、浮躁,更多的是沉稳、坚韧和执着。即使是十分危急的关头,他也是一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样子。

回想自己早年的失败时,史玉柱曾特意指出,巨人大厦“死”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极其平静。而现在,身价百亿的他也同样把平静作为自己的常态。只是,这已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前者的平静大概象征一潭死水,后者则是波涛过后的风平浪静。起起伏伏,沉沉落落,有些人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强大和不可战胜。良好的性情和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少了它们,事业的发展就可能徒增许多波折。

【商海大事记】

1989年1月,史玉柱毕业于深圳大学研究生院,他用4000元承包下天津大学深圳电脑部,下海创业。

1991年,史玉柱成立巨人公司,推出桌面排版印刷系统M-6403,实现利润3500万元。

1993年,史玉柱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等多种产品,巨人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

1995年,巨人集团推出脑黄金等12种保健品,投放广告1亿元。

1997年,巨人集团因盲目扩张和资金链断裂欠下2.5亿元的债务。

1998年,史玉柱带领一批巨人旧部开始做脑白金,重新创业。

2000年,脑白金获得全国保健品单品销售冠军,创造了年销售10亿元的奇迹。

2001年,史玉柱还清了2.5亿元债务,并在上海申请注册巨人公司,谋求上市。

2004年11月,史玉柱成立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史玉柱的身价突破500亿元。

2008年10月,史玉柱创办巨人投资公司,并与酒业巨头五粮液签署了长达30年的战略合作,正式开辟保健酒市场,

2009年1月,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在上海宣布,推出名为“赢在巨人”的网游创业平台。

【商道妙语】

1.不要总想着同竞争对手对立,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弥补竞争对手的不足。

2.试销市场慢跑,快不得;全国市场快跑,慢不得!做全国性市场,一定要先做一个试销市场,要一点点来,快不得;做成了,真到做全国市场时,要快半步,慢不得!

3.不要认为自己初中水平怎么样,初中水平跟博士后没啥区别。只要能干就行,我一直是这个观点,不在乎学历,只要能干能做出贡献就行。

4.社会对我的要求比对陈天桥、丁磊的要求高。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失败者。中国人骨子里是成者王败者寇。我失败过,而且这种失败是刻骨铭心的。

5.营销里面有个叫第一法则。你到哈佛去学的时候,他会说一个案例。对美国人来说,谁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一般都能回答得出来,但是问谁是第二个飞越的,就没人能回答出来了。

6.不要只看塔尖,二三线市场比一线的更大!

7.我从来不代理别人的产品,不然睡觉不踏实。

8.90%的困难你现在想都没有想到,你都不知道那是困难。

藐视游戏规则的比亚迪掌门人

在最新的一次胡润排行榜中,这个面容温和常常微笑的安徽人成为中国百富棒第一名。

消息一出,业内唏嘘不已。

有人说他性情温和,擅长温情管理,有人说他心狠手辣,不按套路出牌。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在业界引起那么多的纷争?

很多人无法揣测,2002年王传福受郭台铭之邀前去台湾之时,到底有着怎样一种心态。。据说,王传福和郭台铭在房间里谈话之时,部门经理就老老实实的站成一排守在门后,郭台铭叫到一个人的名字,那人就乖乖地进去回答问题。这种做派让王传福很是看不惯。但当时,他没有任何表露。

想必,那时的郭台铭还有些洋洋自得,一个握有几十亿美元订单的超级代工航母在一个以手机电池起家的小公司面前,当然有骄傲的资本。但郭台铭没有想到,仅仅几年之后,这个当时还毕恭毕敬的与自己笑脸相迎的小字辈,就迅速崛起,成为最强硬的对手之一,更可怕的是,几年间,郭台铭的富士康竟有400余名员工跳槽到王传福的比亚迪,此后,比亚迪就迅速生产出与富士康一摸一样的产品。

“比亚迪是在搞间谍,他在抄袭我们。”商界枭雄郭台铭一声断喝,他要与王传福一斗到底,对簿公堂。

而这边的王传福却安然自若,对于郭台铭的挑战,他并没有急于做出回应。

2006年,郭台铭把王传福的比亚迪告上法庭,罪名是窃取商业机密。但官司打了3年,除了有几名比亚迪员工被判入狱外,再无其他进展。在外界看来,每到关键时刻,比亚迪总能化险为夷,这点令人大惑不解。但据知情人透露,比亚迪应对这些很有一套,他们有一个专门处理这些事情的团队,甚至有一个“挖角”团队,比亚迪的发展,与这些部门的存在不无关系,而它们的设立,又与王传福本人的行事风格有诸多关联。

这个性格有些内向的物理学学士在做技术的时候就被人认为有些另类,他的另类表现在不迷信权威,藐视游戏规则和固有的商业模式。他更相信年轻的技术人员而不是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在进军电池业的同时,他以“小米加步枪”的方式颠覆了这个行业原有的条条框框,将原本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成劳动密集型,靠着超低的价格获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而这些客户中,就包括富士康的。怨不得郭台铭对王传福隔空怒骂,遇到一个“不讲理”的人,枭雄也没有办法。

而更让郭台铭火冒三丈的是,就在他与王传福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股神巴菲特竟站在了王传福一边,郭台铭就在第一时间三问巴菲特:

“巴菲特不是一直标榜只投资有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投资偷窃富士康商业机密的比亚迪?”

“巴菲特不要只敢在伯克希尔股东会现场展示比亚迪汽车,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整天自夸的F3DM电动双模车上、下班?”

“丰田、本田、福特、通用等国际大车厂投资油电混合车领域很久以后,才开始赚钱,巴菲特是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比亚迪的潜力?”

对于郭台铭的质疑,巴菲特没有正面回应,倒是他的搭档芒格放出话来,对王传福力挺。

“在我看来,王正在做大事,他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与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的综合体。他从30万美元起家,做到如今的名满全球的电池帝国的事迹也令我非常敬佩。至于富士康对比亚迪的指控,在我看来毫无根据,更不关乎道德问题。”

但不管怎样,巴菲特终究是站在了王传福这边,而且投资18亿港币,获利91亿港币。人们都想问,他为什么不顾郭台铭的反对一定要投资王传福?王传福到底哪儿吸引了他?有人分析,股神大概看重了比亚迪高素质的领导团队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而王传福那股天不怕地不怕和什么都敢尝试与突破的劲头也是巴菲特看重。

在投资王传福之前,他大概了解了王传福的一些资料,他不信所谓的核心技术。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

不信所谓的跨行业不易成功。所以他从电池业起家,现在既然进军汽车业。

“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国外汽车的价格为什么如此之高,是因为其40%的工序是依靠人工完成的,所以我们将尽可能地把汽车制造的工序分解到人工,由那些可能雇到的便宜的能工巧匠按照我们设计出的方案进行制造,通过这种模式达到汽车生产的超低成本。”

这就是王传福的理论,他绝不按照别人能够想象到的方法做事。

“想和别人竞争,还和他们走一样的路,你不是自寻死路吗?你这样凭什么赢?只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才能抢得市场。”

除此,他对技术的疯狂崇拜也是巴菲特看重他的一大原因。在他眼里,没有那种技术研发不出来,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完成。别人越说做不来,研发难度大,他就越要去试试。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他赢。

这样的王传福怎么能令巴菲特不动心?

这样的王传福怎么能令郭台铭不动怒?

而他一直耿耿于怀的被挖角一事,在员工眼里也有不一样的解读。

“在富士康,员工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一位刘姓员工边说边露出左手臂上一道约莫5厘米长的伤疤,“这是我两年前留下的伤痕,当时公司正在赶货,被机器划伤后,我向主管打报告要去医院包扎,被无情拒绝,并被告诫若耽误交货时间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