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31

第31章 精细沪商:海派文化造就的实干家(6)

2009年,全球经济迎来了冬天,中国的企业纷纷遭受重创,中国的中小型制造零售业更是严重受挫。对于阿里巴巴这个专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依靠其赢利而赚钱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说,等于瘸了一条腿。但作为国内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掌舵人”,卫哲对2010年的中国制造仍然满怀信心。在他看来,一次的经济危机就会令整个行业进行洗牌,机遇的发展总会伴随着阵痛,幸存下来的生产商和制造商将会再掀“中国制造”的浪潮。

卫哲对中国制造业的大胆预测,其实也是建立在他素来细心观察的基础上。他甚至可以预测哪一种制造业在那一个月的时段海外销售最不理想。一个无论是实干还是推理这两种外功内功皆如此精到的人,阿里巴巴想在他的手上落后恐怕都难。

这些年来,卫哲的风光一直被世人所接纳,三十岁出头就成为全球所瞩目的企业家,人们对他一生的稳步上青云羡慕至极。可是,卫哲的事业,完全是他辛辛苦苦经营而来。在做秘书的时候,他对工作中的任何细节从不放过;在做事业的时候,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是别人工作时间的2倍。如果把卫哲称为年轻一辈的武林顶尖高手,那么他的高绝不是像别人那样得到奇遇,又或者得到什么秘籍,卫哲就是凭借着比别人多吃一倍的苦,得到了今日的成就。他能够得到马云的青睐,恰恰也在于此。

有积累才有收获,有细节决定了卫哲的成功。如今的卫哲名利双收,但他最大的愿望竟不是有自己的公司,而是回去学校当一名老师。很多人都认为他舍不得现在的地位,但卫哲却说,谁到了他的这个职位都能干,因为公司早已经有了既定的运作模式,而他只不过是个“物业管理员”而已。对于他来说,不如到大学里教一批未来的商业巨子,听他们叫自己一声“卫老师”。那样的成就感比现在的更吸引他。

也许,对于卫哲来说,能成为老师也可以令他再次平静下来重归自我,在享受生活的安适和淡定时,对人生的事业进行一个新的诠释。

【商海大事记】

1.1992年7月-1993年12月,任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助理。

2.1994年1月-1994年12月,任上海国际证券(香港)(香港股票交易所投资银行)总裁助理。

3.1995年3月-1996年3月,任上海水仙电器公司(上交所上市企业)非执行董事。

4.1995年1月-1995年10月,任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现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

5.1995年11月-1996年12月,担任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现普华永道上海公司)企业融资部经理。

6.1997年1月-1998年6月,任普华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英国伦敦)收购及兼并部高级经理。

7.1998年7月-2000年7月,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

8.2000年7月-2002年12月,任百安居(中国区)财务总监兼执行副总裁。

9.2001年10月2003年6月,任百安居(中国)置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2002年6月,朱骏成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

10.2003年6月开始,担任翠丰亚洲采购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

11.2007年底,卫哲加入了阿里巴巴集团,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目前为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执行董事、CEO。

12.2007年12月20日,汇丰银行委任阿里巴巴CEO卫哲为非执行董事,卫哲现为汇丰银行(中国)及英国IMI集团中国咨询委员会非执行董事。

【商道妙语】

1.个人的股权激励首先获得的是期权,而不是股权。这个价值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创造新的价值,这个股权可以说是一文不值。

2.人生的第一阶段首先要从《水浒传》开始。也就是,人要想成功,第一阶段你首先要走出来。《水浒传》的精神核心就是‘造反有理’,就是颠覆。对于一个新兴企业,循规蹈矩就意味着永远不会分到一片属于你的蛋糕。

3.我的导师也无处不在。我尊敬每一位跟我共事过,或者我服务过的老板,并不断地向他们学习。我可以从家庭和妻子身上学习。学习真的无处不在,你从每一处学到1%,你就会进步非常多。

4.职业规划要不断找短板,但有些短板不能等到发生的那天去弥补。

5.要与时俱进。我总是以发展的眼光去衡量职业、衡量得失。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减薪减酬,但我很有自信,基本上进去6个月就比原来的要高。我选择的职业在当时都是冷门的,但我对它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事实同样证明,我所投身过的事业都已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6.战略不是难在有所为和抓大,战略恰恰难在有所不为和放小。

7.一个企业,要做正确事情,还是按正确的方式去做,要两者兼备。

8.CEO的O为什么是武官的Officer,而不是文官的Official,因为它强调的是执行,军人军令如山倒的执行。当领导决定做一件事时,如果你不同意,事先可以提意见,要给他提供正确的信息,不过一旦领导决定了,哪怕错了,作为职业经理人还是要去做。

【商圈故事会】

双大祥之战

说起沪商,就不能不提老上海的商业大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经常上演此类商业争斗,其壮观情景常令其他地区的商人为之瞠目。至今为止仍令人记忆犹新的便是上海一代商战传奇——“协大祥”与“宝大祥”之战。

那时的老上海不流行穿“现成”的衣服,人们身上的衣服往往是从布店购买布匹,请裁缝做衣服穿。所以,老上海人对布店有着特殊的情结。“协大祥”和“宝大祥”便是上海最著名的两家布店。

“协大洋”刚开业的时候,其竞争手段颇为不同,它的进货、销货、经营方法上另有一套手段。当时同业们都采取“暗码标价”,人们买布的时候可以讨价还价,而“协大祥”针锋相对提出“真不二价”,实行明码标价、开架售货。一时间一洗同行随意更换价格的陋习,将企业信誉迅速提升上来。

当时“协大祥”的竞争对手数“宝大祥”最强。“协大祥”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就实行“薄利多销”以号召顾客,在包布纸上印“足尺加一”。“宝大祥”有样学样,在包装纸上印上“足尺加一”的字样。紧接着,“协大祥”又马上改为“足尺加二”,而“宝大祥”也马上改为“足尺加二”。后来“协大祥”甚至改为“足尺加三”,宝大祥就再也不敢往上抬了。事实上,协大祥的虽然在广告商所写的是足尺再赠寸,但早已经把赠送布匹的价格打进了商品价格里,根本就不是做赔本的买卖。

“宝大祥”为了与“协大祥”竞争,曾一度扩宽门面,招揽了大批生意,严重影响了协大祥的销售额。“协大祥”不甘示弱,在马路中间拉出旗帜,写上“物美价廉”四个大字做广告,吸引路人。“宝大祥”也照做无误。因为两家相邻,风一来时双方的旗子就卷在一块。为了煞对方的威风,双方都在旗杆上绑着尖刀,一旦对方的旗子飘过来,就会一刀割破。不过这样做有时也难免误伤自己的旗子。

“协大祥”和“宝大祥”之所以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尖刀相会”,其实是有一定渊源。协大祥的创始人本来是丁丕山和柴宝怀二人,为了做大生意,二人将“协成乾洋货店”账房先生孙琢璋挖了过来。没想到这样做却引狼入室,孙琢璋赚了大钱之后立刻将丁丕山和柴宝怀挤走。丁、柴心中不服,于是便建立了“宝大祥”来与“协大祥”竞争。

“协宝大战”在老上海商圈里上演的这出戏蔚为壮观,也充分凸显了传统沪商好战的竞争风格,丝毫不比今日出现的商战手法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