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36496700000065

第65章 第九个决定:先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选我所选,爱我所爱(1)

面对鱼和熊掌的困惑

教育的目的何在?

大学渐已成为人们心中对知识追求的神圣殿堂。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上大学已不再只是少数精英们的特权,高等教育也正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份材料:1998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学龄青年人口的比例,中国为5.3%。其实,高等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数量上的增长,在大学普及化的进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恢复高考以来培养的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高等教育20多年的迅速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繁荣局面。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其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普通高校数量在1998年已经达到1150多所,规模效益明显提高。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在1999年为310多万人,比上一年度递增约30%。与20年前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轨道,教学、科研等诸方面水平全面提高。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许多人上大学仅仅是因为毕业后可以凭学历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这就使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何在?

有名人曾经这样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否认,大学的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准。但同时又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常常是理论性的,并且其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不少教育界人士也认为,书本教育反而会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使人自身的潜能被扼杀。

悬挂在康奈尔大学门口的校训写着这样一句话:“走进这里,你将变得更加博学和智慧;从这里走出去,你将对社会和人类更有价值。”这是一种主张全面系统的教育,它能使人变得更富有方向感。如果大学教育以此为目的的话,那么学生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便都能应付自如。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如果将大学教育仅仅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途径,那么,这是一种低级、肤浅的职业观和教育观。怀着此种目的读大学的人,往往没有考虑到教育对个人性格发展的影响,更没有考虑到学习经历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意味着一种投资,一种个人力量的投资。年轻人从这种投资中获得一种人生力量——知识创造的力量。

首先,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任何成功者都必须具备的。许多招聘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一致认为,他们最希望找到的人才,是具有正确的思考能力的人。大学最独特的功能在于,通过教育和辅导,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年轻人变得善于思考而且思维开阔,同时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其次,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学教育实现了从一个自我到另一个自我的转变,就这一观点,罗斯金曾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评论:“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们知道他们原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要教导人们去做他们原本不会做的事。”帕卡德教授说:“认为教育仅仅是学习知识是一种极其贫乏、没有出息的想法。人们所需要的远远比事实要多,比如勇气、诚实、力量、荣誉感、正义感,等等。”

基于以上两点,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育人方面不可或缺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这也正是当代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学历=能力?

科举时代是“读书盼望为官早”,如今,一纸大学文凭——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文凭,似乎成了换取功利的敲门砖,试想如果把功利成分都抠出去,那么,学历是否就等同于能力呢?如果两者可以划等号的话,那么复旦大学顾澄勇“卖蛋”的举动却似乎无法与他的学历划等号。

顾澄勇是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2002年毕业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是主动回到农村卖鸡蛋。这个选择让同学和老师吃惊不小,连他的父亲——一个养鸡专业户也始料不及,虽然这些年靠养鸡发了财,但他可不想让顾澄勇子承父业。当年,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时,他高兴得几宿睡不着觉,农家飞出一个金凤凰,儿子毕业后,肯定是坐在豪华办公室里工作,不像他,身上的鸡粪味洗也洗不掉。然而,顾澄勇的选择让他惊呆了,他不知道是他哪根神经犯了病。

固执的顾澄勇却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与父亲一起卖鸡蛋。当有许多人对此不解时,顾澄勇却说出了他的原因:

一是他从小在上海的农村长大,目睹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艰辛,他想为他们做点事;二是他是学计算机专业的,看到农业信息化确实和别的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试图用所学的东西改变一些落后状况;三是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化,而农业信息化的起点比较低,这正好给了他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还想,先做三年看看,如果三年做不出成绩来,他立刻转行。

从顾澄勇卖鸡蛋的事件可以看出,其实学历、文凭说白了就是一张纸,而自己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文凭”。能力,是在学校学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才能。因为从知识到才能,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学而不行,可无忧与?”意思是说,学习而无实践,能没有忧患吗?中国的传统是非常注重“身体力行”的,即亲身体验,努力去做。也就是强调,一个人在实践中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愿意招聘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相对学校出来的硕士生、博士生就要打个问号,究竟如何?这种趋势必定在选择人才时,会发展到国外那种观念:既看你的学历,也看你的经历,两者同样重要。

正如孔子所说:“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成功者未必都有很高的学历,但成功者必然都有深刻的经历。

中国青年农村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龚华程,原先是个一心想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可是他希望落空,差两分高考落榜了。他去当兵又因病被部队退回,打工、做生意也不得志,只好回到了家乡,最后走出了一条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的成才之路。

1984年,龚华程在报纸上看到农村实行承包制而致富的报道,很受震动。于是他主动以1200元承包了一个16亩的鱼池。年底完不成任务,拿房产抵押。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养殖技术,跑县水产局请教老师。一年下来他承包的鱼池比过去增产几倍。他一跃成为“万元户”,并被评为县劳模。

成功的路并不是平坦的路。后来有两年他两次试养的新品种鱼因病菌感染,14.34万条只存活了6条,损失8万元,闹得倾家荡产。人家说他“瞎折腾”,父亲骂他“败家子”,妻子抱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失败使他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他翻阅资料,请教专家,终于研究出一种方法,解决了鱼苗容易感染病菌的难题。1989年他大获成功,创造了全国淡水养殖亩产的最高纪录,年纯收入50多万元。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他免费向19个省(市)提供鱼苗2250万条,推广稻鱼共生45万亩,社会效益也得到丰收。

龚华程的事例再次向我们证明,学历并不能同能力直接划等号,再高的学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能力的话,也是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的,因为毕业后你将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切仅仅靠大学生学到的知识还是不够的。

外面的世界是最好的课堂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实践出真知”。意思是说,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成为你的能力。因此,在大学里,你不妨尝试走出课堂,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锻炼一下自己。

战国时代秦赵决战。赵国先由老将廉颇领军,秦将白起不能取胜,遂用反间计,散布“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的谣言,使赵国君主上当,改由赵括指挥军队。而这赵括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可谓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然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实战经验不足。结果,赵军在他的统率下轻率出战,遭到大败,40万士卒被白起一举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到关系国家命运的事实,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出真知”都是极其正确的。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定情况下确实如此。书本给出的知识和规范,总是一些抽象的定律和原理,而具体的生活情境却无限复杂,用知识指导生活,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也需要诸多的创造性的中间环节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知识的规范将使人手足无措。中国民间有个笑话,讲的是秀才过河沟。如何跳过小河沟?秀才翻开书本,只见书上写道:“单脚起,双脚落,一跃而过。”秀才按此实践,一步却跃进了小河沟里。这正是人们对“书呆子”的嘲讽和幽默。

嬉笑之余,我们是否也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呢?想想自己是否也像秀才一样,顽固不化,只知道对知识生搬硬套呢?其实,在我们的大学生里,还真有这样的人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少,他们往往自以为是,不肯主动到实践的大课堂中去锻炼、学习!

汽车大王福特曾说:“我起初在农田里工作,以后我曾修理打谷机,后来又操作锯木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猜想,如果他是在自己的农场,在自己的田地工作,很可能后来不会转到锯木场去操作锯木机;即使田地是他家自己的,也可猜知小农家庭必定是穷苦的,所以才会由农场转到锯木场操作机器。他是世界有名的汽车大王,如果没有这一段话,我们不会料到他的青年时代是做小工的。

福特曾经修理打谷机,这一经历对于他的成功有重大的意义。他不是机械工程系出身的,对机械并不内行,打谷机虽然是构造很简单的机械,但经过修理打谷机的经验,他便得到粗浅的机械知识,这个知识对于他后来的汽车事业,一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他没有这一段经验,恐怕创造汽车的构想,就不会实现了。

福特还说:“任何人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报酬。我认为最好的报酬是经验,这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人家抢不去的东西。”

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这句话的思想多么踏实。

而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大学生却连这“一点有用的事”都不愿去做,而一味地把自己埋没在书本的教学知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有文凭、有学问,自认是懂事的、了不起的人物,凡事自恃,不检讨,不认错,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甘“做一点有用的事”。想要做大事,不只做一点,却从来不一点一点实实在在做,动脑筋专为取巧占便宜,好大喜功,贪图近利,不做有根基的小事,不由基础做起。这样的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到工作中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莫让学业“耽误”了你

现实中,有许多大学生,固然精通某一学问,但因为缺少工作经验,他的学问便无从表现出来。没有经验还不要紧,甚至轻视实际工作,以袖手为清高,成为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学问不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用、贡献为成果,那么再大的学问也是他个人的,这样的学问不仅不能对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实践,耽误了自己害苦了别人。

有一个显贵的少爷和一些商人一块到海上去采珠宝。这位少爷读了一些有关航海术的经典。譬如说,如果船驶进漩涡,碰到逆流,遇到有礁石的激流险滩,应当如何如何掌舵、拨正航向、稳住船身,等等,都已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头头是道。

他对大家说:“在海上驾驶船只的各种方法,我都知道,”大家听了,十分相信他的话。船驶进大海,没过多久,舵手就得了急症,突然死亡,公子立即自荐掌舵。不久,船驶进了漩涡激流之中。他便口中念念有词地说:“应当像这样掌舵,像这样拨正航向,像这样稳住船身……”

然而,他背的这套一点儿也不管用,船还是在原地旋转,不能前进。最后,他各全船的商人都落水而死。

你的学习只有实际工作当中验证、修正,才能使之越真越精,而工作也因而更好更成功。因为有了某一方面的学问,而骄傲起来的人是永远不会虚心接受工作的启发的。不关心工作,不想把工作做好,那么,他只是在那里混,作工作状而已,这是学问误了他,害了他。

相反有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更没有受过大学生的教育。他知道自己没有学问,什么都不懂,便安分守己,埋头苦干,不骄不狂。做的虽然不是大事情,不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他一点一滴做好它,这种小螺丝钉的精神,便使得社会这一部大机械能够顺利开动、运转,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有一天,他们便成就了大事业。所以,贡献是一点一滴实实在在做的,是经验的结晶,不是突然的、一蹴而就的。他们因为没有学问,才更本分、更谦虚、更努力,没有学问反而造就了他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