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36496700000054

第54章 第七个决定:管理金钱,让你理财,还是财“离”你?(3)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很简单的一句俗语却巧妙地闸释了正确的金钱观:重视金钱在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但也不能为了钱而迷失自我。

针对大学生过分攀比的消费行为,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即使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们也不应该在消费水平上“紧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在享受上处处事事地“紧跟”,在学习上肯定就不能科科门门“紧跟”了。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势必给学校正常管理带来无法回避的难点,势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如此“紧跟”还会在大学生中间引发相互攀比心理,你有手机我也要有,你有电脑我也要跟上。如此一来,逼着家长为自己置办这些能“紧跟”的“行头”,以示自己在与同学们“过招”时不处于下风。因而相互之间在比较“行头”时和花费在这方面的精力超过了一定比例,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

为了购物而负债累累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句顺口溜曾经一度在很多高校内流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贫困户”和“真大户”之间的贫富差距。调查显示,22.60%的贫困生有自卑情绪;近半数的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被动地与别人交往;有近1/4的贫困生严重缺乏自信并对别人充满怀疑;有1/3的贫困生不甘于贫穷,千方百计地跻身“贵族”行列;有超过10%的大学生经常性地负债消费。

现在的报纸、电视,对于白领、金领生活方式都非常推崇,“小资”、“波波”、“IF族”,我们的媒体每几个月就会推出一款流行名词,各种宣传都让当下的大学生们对高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欲望,而各种各样的信贷也为他们的超前消费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是在尽情享受的同时,你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信贷规模,量力而行,否则,超前消费成为过度消费可能就会使你不得不终生为银行打工。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事情。

谈起消费,许多女大学生往往十分激动。因为购物是女人的天性,女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女性,在购物消费方面有着强烈的欲望。

现在做什么利润最大?据专家考证是化妆品。为了美的女士往往在“脸面”上投起资来会有一种男人自愧弗如的大方。如果是年长的女人,或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女人,在这方面奢侈一点还能理解,可年轻的女大学生们对此过于热衷,就有点不正常了。在人们心目中,女大学生是高雅的代名词,凭的是聪明伶俐和文化修养吸引人。女大学生过于讲究打扮,反而会给人一种低俗的感觉。而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一味地追求这种虚荣,就不仅仅是低俗了,还令人生厌。

有一天,在南京市一所师范学院门口有一家美容院的工作人员正向过往的女大学生发放宣传单和优惠券,调查人员看到传单上介绍的美容项目最便宜的也要好几百元,进进出出的女大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调查人员就问发单的人,“你们在此真的能拉到顾客吗?她们可都是些还不能自食其力的大学生。”工作人员很不以为然,她一边继续工作,一边说:“美容店里如果少了这些顾客,就没有钱可赚了,像结了婚的女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往我们这里扔,而现在的女大学生却很舍得在这方面花钱。”

事实真如这名工作人员所说的吗?调查人员乔装打扮之后,混进了这所学校一间女生宿舍。

看到宿舍内所有女生都有全套的品牌化妆品,有东洋之花、玉兰油、欧泊莱、雅倩等,平均每套300多元。再问她们买这些化妆品的钱从哪儿来?她们大概觉得问得多余,或者有了戒心,这些靓丽的女大学生们含笑不语,不一会儿都推说有课,陆陆续续离开了宿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正处在妙龄的女大学生呢?但是,凡事应该有个限度,大学生消费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如果过度,那必然将适得其反。

过度消费是个危险的行为,对处于正在读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应尽量保持理性,控制过度消费的发生。在进行消费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确定该项消费是不是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或者说该项消费造成的信贷负担是不是自己背负得起的。

许多大学生在购物时往往会出现消费超支的现象,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你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法。

1.购物前做好采购计划

购物之前首先根据本次采购计划列一个明细单,将所需要的物品品牌、数量和价格都一一写在一张纸上,粗略算一下价格,带上略多的钞票,然后再进商场购物。

另外,做好计划也能够减少进商场的次数,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最好定期去购物,1周或半个月去一次,平时把需要购买的生活必需品及时记下来,然后集中一次购买。

2.留心促销商品

促销是很多商场最常见的活动,平日里价格不菲的产品这时候会使你觉得非常划算、非常有诱惑力。对于一些生活必备的产品,遇到这种优惠活动的时候就不要犹豫了,一次性多买一点,积少成多,时间长了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考虑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这类活动较多,因此,不妨把购物活动安排在周末来进行。

3.打折商品三思而行

俗话说:“只有错买,没有错卖。”尤其是食品,都有保质期,而很多时候食品促销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保质期临近,因此,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留心保质期,千万不能贪图便宜过多购买,一下子吃不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过期然后扔掉,这就违反了节俭的初衷。

先听听苏晓的理论:“我现在的消费和贫穷没有关系。我是贷款上的大学,将来还得我自己还贷,我只是把10年后的钱拿到10年前来花,稀释一下眼前的困境而已。一个人聚集财富是有过程的,况且真有了钱倒不一定有花钱的时间和兴致。现在花以后的钱,以后过现在的日子,辩证地享受生活,岂不是一种新的活法。”

这种理论虽然牵强,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当问他一个月得花多少钱时,苏晓说没准,也就1000多元吧。“1000多元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可对我们家来说这可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母亲没有收入,父亲给人打工,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其实我也很心疼他们,不想给他们增加经济负担,可是我的父母亲不愿意让我受委屈,因为我的弟弟学习不好,将来肯定考不上大学,他们的希望全在我身上了,他们说,他们宁肯吃再多的苦,也不愿意看到我比周围其他同学差。无论这种差距是哪方面的,他们都不忍心。再说,我也没有向家里要太多的钱,我花的基本上是我的贷款和我得的奖学金。另外,我是农村来的,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经济能力,将来找工作啊,找对象啊,说不定得靠朋友帮忙。交朋友难免要有点经济投入,想明白了,现在大方点可不吃亏,如果找个好工作,泼出去的水很快就会收回来。所以,偶尔请朋友吃吃饭、玩一玩是值得的。”

在大学里,和苏晓情况差不多的大学生应该不算少。虽然他们是贷款上的大学,但是,却似乎没有一点点经济压力,也没有任何担忧的表现。反而,利用代款来“享受”大学的生活。乍一听来苏晓讲得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谁又能保证苏晓在这四年中不会因缺乏自制力而堕落在吃喝玩乐之中呢?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上充满了竞争、物欲和攀比,这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到大学校园的社会现象,正好迎合了大学生好奇和追求刺激的口味,大学校园也因此而变得不那么圣洁了。当然,大多数同学还是以学习为己任,在这个知识殿堂里谱写自己的青春,可对缺乏自制力的同学,物欲横流就像一个大染缸,变黑变蓝由不得自己。有许多的大学生贷款上学并最终堕落就是因为经不起物质刺激,然而谁又能知道苏晓的朴实还能保持几年呢?果然,一年之后,他已由一个土里土气的少年脱胎换骨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帅哥了。他再也不肯穿家里捎来的衣服,也不满足公园门口1.5元理一次头发和吃食堂里最便宜的菜。现在的苏晓吃饭讲营养,买衣服看牌子,日常消费重品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校园里就流传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苏晓便成了这句话的翻版。

错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花

大学生消费更多的是一种预期消费,很多大学生喜欢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来花。如果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有把握,预支一点也无妨。但是在大学生现有的经济能力下,还是应该量力而行,防止超前消费成为过度消费。因此,在你大学生活的消费中,也不要陷入这种盲目消费的陷阱中。

对于金钱,一种易赚易花、毫不看重的乐天派哲学,曾经在书本上和戏院里给了我们很多有趣的笑料。

我们都会取笑那位老绅士——在《你无法把钱带在身边》里——他绝不相信所谓所得税,而且拒绝缴付。当大卫·柯博菲尔德要教他的年轻新娘朵拉按照收入计划开销的时候,朵拉就撅起嘴撒娇,她也是个可爱动人的角色。

我们也喜爱不朽的《与父亲一起生活》里所描写的母亲节,由于在母亲每个月把家庭预算弄得一团糟而引起的争战里,父亲在母亲节那天表现了最好的风度。狄更斯笔下浪费成性的麦考柏先生,也是文学上最使人喜爱的角色之一。

的确,在小说里,迷人和不负责任经常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吸引人的角色身上。但是,在实际生活里,没有其他事情会比你无法偿还预支的金钱更使人伤心或是讨厌的了。

从表面上看,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生中最无法控制的消费就是攀比,没手机的要添置手机,有手机的要换更好的;没电脑的要装电脑,有电脑的要不断升级;服装消费攀比,生活用品攀比,如此一来,花钱就像流水一般。对于这一行为,许多大学生以为是一种潇洒的举动,他们不仅毫不看重预支金钱数额的多少,而且还十分得意地说自己的做法很聪明。

大学生消费中的两极分化

近几年来,供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翻了好几倍,一方面大学学费不断上涨,上涨幅度高达30%,普通专业公费生从前几年学费3700元,涨到现在的5000元左右。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冲击,高档消费走进校园,破坏了读书氛围,引起大学生的不断攀比。而大学生也成了很多商家眼中的肥肉,因为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标新立异,不少商家正是抓住他们的心理大做文章。看看很多手机厂商的广告内容就很清楚,有的厂商专门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推出什么“动感地带”、什么年轻品牌、学生套餐。这样的狂轰滥炸,年轻人哪能抵挡得住?同时,在大学中还存在不少贷款上学的贫困学生,他们靠勤工俭学挣取生活费,生活低调而俭朴,因此,学生中的贫富差距加大,拉开了学生的消费层次。一些学生背后的高消费实际上是家长助长和互相攀比的结果。如果学生的消费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将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小吴来自陕南山区农家,全家务农。由于他申请了助学贷款,暂且不用为每年的高额学费发愁,全家仅千元的年收入和他平时勤工俭学的收入,可基本保证其每月20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保证即将到来的英语四级考试顺利通过,小吴咬咬牙将下个月200多元生活费全部用来报名参加了辅导班。一个月的吃饭钱都用在了报辅导班上。

眼看放暑假了,小吴说自己已经找了两份家教,估计一个暑假能赚700多块钱,下学期只要家里供给一小部分,生活费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在小吴眼里,生活费的完全意义就是“吃饭的花费”。大学两年,除了大一入学时家里给他买的一双30元的皮鞋,小王所有的衣服、鞋子都是亲戚送的。

与小吴的生活状况截然相反的郑丽则是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四学生。父亲是个私企老板,拥有千万资产,家庭条件十分优越,钱在她手里像纸一样,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刚入学时,郑丽为了向同学们表示友好,给全班17位女同学每人一套化妆品,13位男同学每人一块手表,共花了8000多元。后来她过生日,又邀请十几位同学到泰山3日游,费用她一人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