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36496700000036

第36章 第四个决定:大学学习,为考而学?还是为学而考?(7)

进入大四的大学生们,随着大学毕业的临近,已经不能安心在校上课了,要么为找工作奔波,要么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增加筹码,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培训。与此同时,另一些大学新生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打工做兼职,也无心上课,于是请人上课代点到就应“需”而生。对此,有些老师认为,据不少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光靠一时突击考来的证书,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管用,毕业生以逃课为代价去换取一张所谓“就业通行证”,实际上耽误了自己的学业。而大学新生逃课打工,更是舍本逐末,令人担忧。时下流行雇“枪手”,到头来,反而枪毙了自己的前程。试问那些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这样的代价你是否也考虑到了呢?

校园劲吹舞弊风

考试结束后,教学楼前的公告栏前挤满了围观的同学,公告栏上张贴着学校对今年考试作弊的学生的处分决定。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又有一个作弊的被抓了!”“抓得好,就是要惩治一下他们,要不然咱们的风气就坏了。”“某某怎么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就是因为他,我们班今年评不上优秀班集体了。”

依据对几所高校600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作弊情况,以及是否想作弊和作弊是否被缉状况等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管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广泛的作弊行为,据调查结果显示,“作过弊”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1%。此外,还有22.7%的学生“想作弊”。而在一年级男生中,“想作弊”的比例则高达近三成(28%)。

同时,在2001年9月对北京市6所高校697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当问及“平时,你是否有过考试作弊的情况”时,有2.4%的学生回答“经常”,8.9%的学生回答“有时”,25.0%的学生回答“很少”,63.7%的学生回答“没有”。上述数据中表明:有36.3%的学生曾经有过考试作弊行为。

平均有高达36.3%的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行为,以及还有22.7%的学生“想作弊”(即潜在的作弊者),这一事实表明,考试作弊问题在高校,至少是在部分高校,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诱导大学生们走上这一投机取巧的歧路呢?

就单个大学生作弊而言,可以说他(她)在道德品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有如此众多的学生有过或想要作弊,则显然不能单纯地从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角度来加以解释。当然,学生作弊不仅是一种有违道德伦理的行为,更是一种有违公平的行为。这是因为,只要有学生作弊成功,对那些没有作弊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无论从道德的角度,还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作弊现象的发生,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关于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目前的许多研究还停留在归因分析的层次或水平上,没有深入到客观地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实际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以及这些实际影响因素各自的作用大小如何。

从大学生考试作弊自我归因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第一位至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自我学习质量评估低、管理不严和应急心理。它们的百分比依次为23.5%、19%、17.5%。

首先,考试作弊的低风险率,促使许多学生大胆地尝试。据研究统计,大学生自报的有过作弊行为的人数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1%,而“作弊被缉”的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比例平均只有1%(最高为3%,最低为0)。换句话说,在21个作弊的学生中,只有1个被抓住。这意味着,作弊成功的概率高达95.24%。相反,作弊所冒的风险极低,被抓住的概率只有4.76%。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大学生,尤其是那些日常学习劲头不足的大学生,在不作弊就会出现不及格甚至拿不到学位或毕业证等一系列可怕后果的心理预期下,选择作弊这一行动,当然就不足为奇了。在某种程序上,正是由于作弊行动所具有的这种低风险性,才导致了如此众多的学生选择作弊。

其次,为应对众多的考试,使大学生们不得不选择作弊这条“捷径”。如此众多的大学生选择作弊,说明这种行动对他们来说肯定很有价值的。我们现行的教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灌输式,考试制度是一种死记硬背式。大学生一至三年级时,每周往往要上25~30节课,平均每天5~6节课,上午、下午都要上课,有时晚上还要上课,有多少时间去主动地自学和复习呢?此外,他们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还要“考证”(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等)、考研。目前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我们目前的用人制度使大学生很累,而用人制度的客观情况是:学生录用往往是按照学历、证书、分数这三个外在的、一目了然的“标识”来选拔的。在此情况下,大学生真的是有点不堪重负了。然而,极为可笑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中学的老师在告诉自己的学生:“你们现在好好学吧,考上大学后就轻松了,要玩到大学去玩。”事实上,这些老师哪里知道,如今的大学校园内,早已不是“由你玩四年”的时代了。对于那些想考研,尤其是想要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的辛苦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准备高考的中学生。

除了上述较为重要的两点外,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出现还包括道德、人格等因素,尤其是考试失败的“羞耻感”。

考试作弊是令许多高校老师和同学深恶痛绝的事情。在一些高校里为了鼓励学生端正考风、学风,设立了“免监考班制度”。即由全班同学联合签名保证考试时不作弊,学校不给这个班设监考老师,只有负责巡考的老师进行不定期巡视。但是,如果哪一门考试中哪一位考生发生了作弊行为,那么不仅这位同学受到学校的处分,而且这门课全班同学做不及格处理。这项制度受到了一些同学和老师的欢迎。他们认为这样做使作弊不再是个人行为,大大增强了约束力,培养了责任感。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做,有点像古代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容易“伤及无辜”,而且对没有作弊的同学来说太不公平了。无论如何,大家都应当意识到考试作弊是一种极为恶劣的学习品质,杜绝考试作弊需要每一个同学的努力,从自己做起。宁可不及格重修,也不在考试时作弊,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论文剽窃成气候

一天,某高校教务处收到了一封来自某刊物编辑部的信件。信中称该校2000级学生李某发表于本刊2003年第2期的文章,被读者揭发为抄袭作品,经编辑部查实后,决定除了在刊物上登出声明外,还要函告本人和所在学校,希望引起重视,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并告诫其他同学切不可抄袭他人作品。

高校里,确有一部分同学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抄袭别人的作品。这样的事情每每发生,几乎在原本纯净的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气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

“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和剽窃近年来成为中国高校学术界最大的公害,有人戏称为“学术蝗祸”,其泛滥之广,已近罚不责众的地步。有学者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没有羞耻感了。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小组会上指出:抄袭剽窃不治,学术将完。

有人根据媒体披露的高校抄袭和剽窃事件,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名编实抄法”、“抢先发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