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36496700000022

第22章 第三个决定:校园交际圈,有所选必应有所弃(2)

其实,一个埋头于自己学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而凡是好嫉妒的人常常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投入到一些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比如这个人的生活作风,比如这个人的学识,比如这个人的穿衣戴帽,甚至这个人脸的形状、头上的一根白发,一旦被这些人发现了,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并且会故作大惊小怪地议论纷纷:哈哈,原来他也不过如此呀!原来他……嫉妒的人是在对别人的不断打击中寻找乐趣,以求内心平衡,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因此而搞得一团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与其说是别人的成功妨碍了他,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关注点发生了偏离,自愿从生活轨道上滑落而自毁前程。

知道了那些嫉妒你的人的心理特点,你就不用再为之而自寻烦恼了!你要学会把心胸放得开阔一些,这样不但不会被别人的嫉妒之心伤害到,反而会让他们掉进自己的心理“陷阱”中。

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成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抗曹的诸葛亮的存在,并密令部将丁奉、徐盛击杀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让人心寒并为之可悲。

其实,以周瑜的胆识和智谋,根本不会输给诸葛亮,然而,这一年轻英雄却终因自己的狭隘、嫉妒之心,抵不过诸葛亮宽厚大度的胸怀而自取灭亡。

我们感叹周瑜的可悲,更佩服诸葛亮的博大心胸,在你想要反击嫉妒你的人时,大度应该是最为适用的方法。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一般人而言,总是愿意大家彼此差不多,你好我也好,否则就会是“枪打出头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因为你有特殊才能或特殊贡献而冒尖,别人就往往容易把你当成打击的对象。谁在哪一方面出人头地,便会受到人们的攻击、嘲讽、指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妒妇的长舌比疯狗的牙齿更毒。”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化解别人对自己的嫉妒,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天空,所以必要的时候低一下头,给别人的嫉妒心留出点空间,是你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当你发现别人对你的嫉妒心过重时,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化解:

1.向对方表露自己的不幸或难言之痛

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人却可能因此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不幸的人。这构成了嫉妒心理产生的基本条件。此时,你若向嫉妒者吐露自己往昔的不幸或目前的窘境,就会缩小双方的差距,并且让对方的注意力从嫉妒中转移出来。同时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谦虚,从而减弱对方因你的成功而产生的恐惧,使其心理渐趋平衡。

2.向嫉妒你的人求助

你可以在那些与自己并无重大利害关系的事情上故意退让或认输,以此显示自己也有无能之处;另外,在对方擅长的事情上求助于他(她),以此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让对方感到:你的成功对他(她)并不是一种威胁。

3.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

你的成功使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黯然失色,于是,一种自卑感在其内心油然而生,以至于自惭形秽,这是嫉妒心理产生并且恶性发展的又一条件。因此,适时适度地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就容易使他(她)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感受到“人各有其能,我又何必嫉妒他人呢?”当然,你对嫉妒者的赞扬必须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否则,他(她)会觉得你是在幸灾乐祸地挖苦他,结果不但达不到消除其对自己嫉妒的目的,还可能挑起新的战火。

4.主动与嫉妒你的人接近

嫉妒常常产生于相互缺乏帮助,彼此又缺少较深感情的人中间。大凡嫉妒心强的人,往往社交范围很小,视野不开阔,只做“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只有投入到人际关系的海洋里,才能钝化自私、狭隘的嫉妒心理,增加容纳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因此,主动与嫉妒你的人接近,对他多加帮助,增进双方的感情,就会逐渐消除嫉妒。傲慢不逊的大人物是最令人嫉妒的,试想,如果一个大人物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维护他的下属的利益,那么他就能筑起一道防止嫉妒的有效堤坝。

5.让嫉妒者与你分享欢乐

“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在取得成功和获得荣誉的时候,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你可以真诚地邀请大家(其中包括嫉妒你的人)一起来分享你的欢乐和荣誉,这样有助于消除危害彼此关系的紧张空气。当然,如果嫉妒者拒绝你的善意,则不必勉强于他(她),顺其自然。

总之,“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想到:嫉妒你的在不知不觉中是赞扬了你时,努力去化解别人对你的嫉妒,是一种修养和宽容,它可以消融人和人之间的壁垒,让你的成就在嫉妒的布景中得到映衬。能引起别人的嫉妒,说明了你的才华;能有效地化解这种嫉妒,则说明了你的聪明和美德。学会化解别人的嫉妒也是提高你个人修养的重要一课。

被孤立在无人角落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个性较强,逐渐远离集体生活,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困扰着、折磨着。他们因此而感到孤独,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近别人。其实,很多大学生之所以缺少朋友,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从天而降。这样,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人来人往的校园大环境中,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孤寂。要知道,别的同学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赢得别人的友情,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学会主动交往。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离群而独居,人总是要过群体生活的。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像爬山虎上的一根枝杈,其生命完全依赖在主藤上。枝杈什么时候脱离它的主枝,什么时候就要萎缩枯干。一簇小花之所以能够趋蚊,完全是因为它依在爬山虎的主枝上,单单靠分枝是无能为力的。假如要把分枝从主枝上剪下来,那么分枝上的花和叶子就要枯萎。

大学生虽然刚刚离开父母,走进一个新的环境中,但是各种原因使得他们不能主动地与人交往,融入集体生活中,而是十分被动退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如此“自我封闭”呢?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方面是大学生怕自己的主动交往不会引起别人的积极响应,使自己陷入窘迫、尴尬的境地,进而伤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在许多大学生的心里对主动交往有很多误解。比如,有的人会认为“先同别人打招呼,显得自己低贱”,“我这样麻烦别人,人家肯定会烦的”,“我又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他怎么会帮我的忙呢?”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误解,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其正确性。但是,这些观念却实实在在地起着作用,阻碍了大学生在交往中采取主动的方式,从而失去了很多结识别人、发展友谊的机会。

当你因为某种担心而不敢主动同别人交往时,最好去实践一下,用事实去证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不断的尝试,会积累你成功的经验,增强你的自信心,使你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状况越来越好,拥有更多的朋友。结交朋友能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照顾,即使像帮对方从头发里拨出一根杂草这种小举动,也是互相关心与体贴的表现。同时,朋友扩大了你的生活圈与见闻,并且协助你探索这个世界。就像一位朋友邀请你看电影,或是将全套的图书慷慨借给你,或是告诉你一些好玩的游戏或介绍你品尝美味小吃,或是带你到能以低价买到好酒及漂亮衣服的地方——也许他有些你能利用的知识或窍门,也许他能教你一些做打工的技能或是帮助你在考研时选择一所优秀的学校。

归根究底,友情的要素仍是感情的分享,但也有一些感情是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具有的。如同一位总统候选人必须搭配另一位副总统候选人,彼此联手才可能赢得大选。除了分享彼此的能力之外,朋友还能鼓励你上进,支持你自我发展的决心,所有的益处都一点一滴地回馈于你的身上,并且制造更多的快乐。

因此,你对交朋友的这种需要也促使你愿意主动地接触集体。假如一个人见了人就想躲避,愿意过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的生活,那其实是会阻碍人的进步与成功的。如果一个人只顾埋头于自己的事情,只顾独自经营,对于社会上的发展形势与经济动态也漠不关心,那么他实际上就已经走入另外一个世界。等到朋友们来看他时,他不是找个借口不见他们,就是随随便便敷衍一下。这样的人,谁还愿意经常来看望他们呢?长此以往,他所有的朋友当然就不会再来了。这样,即使是他有了什么困难,要想求助于人,也不大会有人来搭理他,到了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一旦被孤立在集体之外,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很多,包括友谊。爱默生说过一句最经典的话:“一个真挚的朋友胜于无数个狐朋狗友。”确实,除了自己的力量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力量能像真挚的朋友一样,帮助你去实现目标。一个思想与你接近、理解你的志趣、了解你的优势和弱点、能鼓励你全力以赴地干每一件正当的事、能消除你做任何坏事的不良意念的好友,不知道会增加你多少的能量、多少的勇气,他们常常能使你禁不住下更大的决心——不达成功决不罢休。

那些不管在何种环境下都能与人交上朋友、能建立起真挚友谊的人,朋友对他生存竞争的帮助、对他事业发展的巨大价值往往是无可估量的。

离开无人的角落,用真心去寻找你想要结交的好朋友,那样你的身心可以得到更大的快乐,也不会因为没有人交流而感到孤独、沮丧了。

我怀疑我的朋友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一点点的误会而导致朋友间的相互猜疑。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发现自己喜欢的书找不到的时候,找宿舍的每一个角落,后来发现在好朋友的枕旁,你开始怀疑他(她)想偷你的书。其实,那是你因粗心而随处乱扔的结果。一般而言,猜疑的实质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从他人的行为表现中得出判断,而是认为他人表里不一,有所隐藏,对自己可能有所欺骗,因而对他人反复考察,希望证实自己的疑心。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以查证的,于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怀疑。而且一旦对方发现你在查证一些事情时,就会觉察到你的不信任,因此,猜疑有时会让你与无辜的好朋友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隔阂。

猜疑对人的心理效应,是给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让人觉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问题的。

古代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了斧头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头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总结出一个结论,然后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为了尽快摆脱你对好朋友的无故猜测,防止你们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你必须克服你的猜疑心理。

1.你要信任别人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学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他人对你的信任。

相互信任是消除猜疑心理的最好办法,它能摒弃个人不良心理的反作用,使集体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融合。只有取得相互信任,团结友爱,善于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无私地奉献出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才能把集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面前的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过多的猜忌和情绪化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使事情很难开展下去。

2.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查明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3.要学会全面、辩证地处世待人

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像看待问题。

4.要及时释疑解惑

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