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36496700000014

第14章 第二个决定:规划大学,我该从哪里起步(2)

志趣,是人生信念的精神支柱,年轻的比尔·盖茨从中学时代起就找到了一生的“志趣”——个人计算机事业。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撑,使他的精力、热情、理智、坚韧、进取心、执著、竞争精神、渴求、经商才能、企业家风范等得到了锻炼和融会,将他造就成一个为微型软件而拼搏的工作狂。

追寻YAHOO创始人杨致远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杨致远从小就挖掘出了自己未来的志趣,并一步步努力地去奋斗和努力,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杨致远出生在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他的母亲是一位英语和戏剧教授,独自抚养杨致远和他的弟弟。他从小就是个让妈妈头痛的男孩,喜欢东问西问“为什么?”在他眼中,学校简直是天堂,尤其是小学。“我在学校里成绩不错,所以上学完全不是苦差事。”他说。他母亲虽然严格,却善解人意,“她只要求我们不做坏事,不会期望我们有什么伟大的成就,想不想成功全看我们自己。”

杨致远的姨妈当时住在美国,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将来的发展,在杨致远10岁的时候全家迁到了美国。12岁时,杨致远一边上学,一边开始做报童。这时候,他有了自己的梦想,也说不上是什么大的抱负,就是摆脱这种地狱一样的生活。但是,他又知道,在成功之前,不能期盼太多,不能期望一定成功。准备失败,迎来的往往是成功。1990年,杨致远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斯坦福大学。

进入大学后,杨致远发现自己的兴趣在电机方面,于是便选择了精深但却有着光明未来的电机课程,他把自己未来的志向定位于电机领域。

后来,杨致远在4年后取得了学士及硕士学位。快毕业时,他也试了几个合适的工作机会,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还未准备好去社会上工作。他说:“我有硕士学历,但欠缺经验,那时才27岁,心根本都还没定下来,所以我决定继续留在学校。”他选择了研究工作,一边准备博士论文,一边和另一个合作伙伴费罗成立了一间小型办公室。不久之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雅虎。由于难以同时顾及网站和博士课程,杨致远最终选择了放弃博士学位,认真地开始考虑将雅虎的服务变成一项事业。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杨致远说:“教育在我的家庭中是很重要的,然而,我的家人更明白像创办YAHOO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不容错过。我计划将来再返回斯坦福完成博士学位,目前我会全力以赴发展YAHOO!”。几年后,YAHOO不但成为了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站点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展是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在其投资者中造就了近10个亿万富翁。

伟大的志趣可以成就伟大的梦想。成功是每一个追求者所热烈企盼和向往的,是每一个奋斗者为之倾心的夙愿。在志趣的推动下,你能够不断被激励、鞭策,处于一种昂扬、激奋的状态中,去积极进取、创造,并向着美好的未来挺进。

善纳现实中的你

“和每一位刚进大学的新生一样,我也曾对自己在大学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与信心。许多优秀的师兄师姐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有了一种原始的渴求与冲动,希望奋斗后的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出自我,并能找到一条未来发展较稳定的途径。但是,在大学最初的生活,并不能让我找到这种自信,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特长才艺,我都沉没于茫茫的人海之中,生活自理更是一塌糊涂。难道说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吗?”

这是一位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所发出的感慨。进入大学以后,你要面对的竞争会比以前更加激烈,因为大家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甚至有许多比你更优秀的人与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抱怨自己不如别人生活条件好,不如别人长得漂亮等,以至在这种无休止的抱怨中虚度了自己的大学时光。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是不应该一味地否定自己而去学做别人。

我们存在缺点和不足,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否定自己而想尽办法去做别人,那样便会失去真实的自我。有个想做整的半圆,它整日为自己丑陋的外表感到苦恼。它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它和蟋蟀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圆。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时节,忽略了虫子,找不到以前快乐的自己。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因为,那并不是现实中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达到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浪费许多时间精力,空自苦恼。接纳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人健康快乐的第一要诀,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世界上最可怜、最痛苦、最不幸福的人,莫过于那些否定自我,迷失自我的人,他们往往一心羡慕别人的优点而全盘否定了自我,就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不但没有什么改变,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成为人们的笑柄。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勇于直面不完美的自我,接纳现实中的自己,要相信自己总有能做得很好的事情。高考的残酷竞争我们都走过来了,眼前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够克服的呢?

善于接纳自己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的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接纳自己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把自己的弱项化为强项的过程,你可以先孤立弱点,将它研究透彻,然后设计一个计划加以克服,再详细列出你期望达到的目标,并且想像一幅将你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的景象,最后立即开始成为你希望的强者。

选专业,找位置

多角度看专业

“高考志愿上一句‘服从分配’的话让我落到今天这进退两难境地……”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的书,考上大学却没有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这对许多同学来说,无疑是很苦恼的事。一些同学因对所学的专业提不起兴趣,不认真学习,考试经常不及格,有的甚至被迫降级、退学。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曾对北京18所大学的毕业生发放1000份问卷,在收回的960份问卷中有54%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

如果这正是你的状况,你准备怎么办?

选择一:各门功课及格就行,选一个热门专业辅修或自学,考几个资格证书。

选择二: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为此做积累,争取在考研或就业时进行改变。

在第一个选择中,你可能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却没有收获知识体系和支撑起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当然,凭这些知识和个人的素质,还是能够找到工作,而且,总要比逃课不及格以至于拿不到学位证书好。

在第二个选择中,你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收获了某种知识体系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它们将有助于你尽快领会其他专业,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你所学的专业可能有几门课程与你的兴趣爱好相冲突,但是你也要明白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使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也可以努力从该领域的众多课程中选出几门相对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因为在大学里你所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培养你的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理念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学生需要指导以达到目标,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着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而其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它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揽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本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它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门类和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能够获得多少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它们的价值所在。

现代社会是一个广泛联系的社会,行业中多种学科的相互交叉使得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仅凭一门专业技能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例如商业经营中,既包括工业、科技,又包括经济,还包括社会心理与文化。因此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从事的是以某一专业为重点,触类旁通的综合性工作。大多数人后来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当初所学的专业,或者说与当初所学的专业只有间接的联系。

英国学者罗素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大师,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23岁转向对经济学的研究。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西蒙是计算机专家和心理学家。我国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中,多数学的是理工科,但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是政治、行政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

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入学后62%的人感到满意。这就是说即使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也有38%的人不满意。一个人喜欢某一专业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也许是受某一次报告会、某一个人的影响,也许因为曾读过某一本书。其实,对于现在的专业,如果钻进去,接触多了,也可能会很喜欢。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终身学习成为基本的社会理念,大学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是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或是当下热门的专业,而在于在你是否在这最珍贵的时间里形成了一种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使你能够透过繁杂或无趣的表象领略各门学科的精华,正如宋代朱熹先生所言,天下一理,即使你以后不准备从事这个领域,学科思维方式之间的相通性可以带给你有别于他人而更富新意的视角。而且,你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你能够越早掌握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

创造自己的兴趣

如果你现在十分不幸地进入了一个自己毫不喜欢而又不了解的专业,并且没有其它任何的机会让你重新再选择一次的话,你也不必焦急和忧虑,因为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他必然会再给你打开一扇窗。你要学会慢慢适应现在的专业,不断创造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因为如果我们在哪方面存在兴趣,也就体现了我们在哪方面的求知欲。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并不能仅凭你一时的喜好来行事,即使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也需要你不断地努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呢?首先就要好好上课,认真与老师沟通;其次是多去参加相关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多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杂志,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等。

其中,多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杂志是培养你对这一专业兴趣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学术杂志往往刊登着本学科最前沿最新鲜的咨询和研究动态,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现有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它能将学术资源配置得合理并形成一种学术气势,很能代表该领域近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传播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媒介和研究人员交流思想的平台,对于我们学术思想的形成,学术视野的开阔,及以后做学问时学术敏感性的形成,都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十分重要。在大学中,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更要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上升到学术研究的层次,尽早地接触研究工作的核心,切实了解所学专业的研究规则和研究内容,能够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兴趣也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同时也让自己的学习更有目标和方向。

其实,有许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兴趣仅仅是表层的,不稳定的。比如,某考生阴错阳差地被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结果却渐渐地喜欢起来,有个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了药品质量检测部门做技术员。按常理,专业对口应该很合适的,然而工作不到半年,他就想跳槽,问其原因,原来他大学一直都不喜欢医学,再深究细问,原来高中阶段特别喜欢高中化学老师,老师也很器重他,高考化学成绩也不错,所以顺理成章地报考了医学院。上了大学后才逐逝发现,整天和医学解剖、医学实验打交道,令他厌烦,从此,再也提不起对医学的兴趣了,而是把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了哲学和政治学方面,对学生会的工作非常热心。在他看来,如果一辈子做技术或研究工作,简直不太可能。这种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的现象,许多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有所经历,有的是因为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如著名导演,使他产生了对影视学的兴趣,还有的是因为社会一时流行的某种潮流,如英特网,从而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立刻产生对该专业的喜爱。

不可否认,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要想做得更好,兴趣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缺乏兴趣,即使由于其他原因暂时不得不勉强为之,也会给学生时代造成极大的苦恼,有时甚至会使自己四年的大学学习白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