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36494800000061

第61章 靠对手(5)

史思顺外调,郭子仪因才华出众而被任命为节度使,李光弼担心郭子仪公报私仇,欲带兵逃走,但又有点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当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时,唐玄宗命郭子仪领兵讨伐。身为大将,此时正是报效祖国的时刻,李光弼找到郭子仪说:“我们虽共事一君,但形同仇敌,如今你大权在握,我是死是活,你看着办吧!但恳请放过我的妻儿。”

营帐里的气氛顿时凝固起来,众多将领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郭子仪感情用事,后果不堪设想。但郭子仪毕竟具有大将风度,他握住李光弼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国难当头,皇上不理朝政,作为臣子,我们怎能以私人恩怨为重,而置国家安危存亡于不顾呢?”说完倒地便拜。

李光弼被郭子仪的诚心所感动,他在战斗中积极出谋划策,打败了叛军。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当上了节度使。后来,李光弼的权力也日益增大,与郭子仪同居将相之职,二人之间没有半点猜忌之心。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它不仅因为郭子仪虚怀能容,宽广能恕,更因为诚心感动人而获得双赢。就像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一样,郭子仪与李光弼的友谊也成了千古佳话。

可见,不计前嫌,克己让人,以德报怨,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采用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是,如果没有与人为善的愿望,没有博大的胸怀、豁达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记得,孙权伐黄祖时,孙权部将凌操被黄祖部将甘宁用箭射死。不久甘宁归附孙权,为东吴屡立战功,但凌操之子凌统,为报杀父之仇,每遇甘宁都要与之拼命。后来凌统在与曹操部将乐进交战时,被坐骑掀翻在地,就在乐进持枪欲刺时,甘宁一箭射中乐进,救下凌统。凌统深受感动,顿首拜谢甘宁。

甘宁的做法收到了化消极为积极、化冲突为和睦、化对手为朋友的功效。这就是心胸豁达、以德报怨而产生的积极效果。

现代社会中,倡导竞争机制,这就使得许多人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然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地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烦恼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对付这些对手的确可称得上是一门艺术了。

20世纪初,美国有一个年轻商人兼政治活动家叫皮亚,他对一位知名的大企业家汉拿非常不满意,甚至接连两次拒绝与他见面。

那时,汉拿即将要做某政党的政治领袖了。但是在年轻的皮亚看来,汉拿只不过是个“坏蛋”,一个地方上的“党魁”罢了。他每次看见报上对汉拿的称颂,没有一次不摇头痛骂。

后来汉拿的朋友对他说,你最好还是和皮亚好好谈一次,消释彼此的意见。于是,在一个拥挤的旅馆客房里,汉拿被引到一个沉静的穿灰外套的青年面前,那人坐在椅中并没有主动问候进来的人。

待友人介绍:“这位就是皮亚先生……”之后,汉拿对来访者说了很多话。

出乎皮亚意料的是,汉拿对于皮亚的事情了如指掌,他谈了许多关于他父亲担任法官的事情、关于他伯父的事情以及关于他自己对于政治纲领的意见。汉拿说:“哦,你是从奥马哈来的吗?你的令尊不是法官吗……”年轻的皮亚不免吃惊了。汉拿又说:“哦,有一次你父亲曾帮助我的朋友在煤油生意上挽回了一大笔损失呢……”说到这里,汉拿突然冒出一句感慨:“有许多法官知识渊博、思路敏捷,他们的能力远远胜于普通的企业家。”接着又说:“你有一位伯父在哈斯顿吗?让我想一想……现在你能对我说说,你对于那些政治纲领还有什么意见?”

此时这位年轻政治活动家皮亚已完全改变了对汉拿的看法,他像面对一个自己熟悉的朋友一样,与他侃侃而谈,气氛轻松和谐。就这样,汉拿以他宽广的胸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结交了一个新的忠诚的朋友。

从此之后,皮亚最大的兴趣,就是与这个他曾经非常憎恨的汉拿做朋友,并且忠心耿耿地为他服务。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也许并没有真正的对手。如果有的话,只是因为你处世的功夫还不够高。那些处世水平高的人,很善于与难相处的各种人结成朋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博得心胸宽广的美名;更重要的是,他积累了别人难以得到的人脉资源,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宽广的道路。

1.勇于认错

不要总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以为这样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的。所谓“知耻近乎勇”,正是这个意思。

2.注意别人的兴趣

要想让对方对你有好感,并愿意成为你的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的兴趣加以注意。

3.对威胁性的问题不要理会

有时,我们会听到别人威胁性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谁?”“你们那所高级学校难道没教你什么东西吗?”“你从来没听过什么叫应急计划吗?”这些问题以及它们那些数不胜数的变种,根本就不是询问什么信息,它们只是为了使你失去平稳的心态。不要带着感情色彩去回答他们——根本就不要回答它们。索性就认为它们压根儿就没从对方的嘴里说出来,你只管回到你的主题:你感受到了什么(而非它是什么)?你计划做什么?以及你希望怎样做?这样,你不给对方向你破口大骂的机会,就有可能减少他(她)对这一类威胁性问题的依赖。

4.让对方知道你非常需要他的帮助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对方的积极性。当然,你是否真的需要他的帮助,那是另外一回事。尽量抬高对方的自尊,对方一高兴,就可以避免把谈话激化,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以往的敌对情绪。你可以提到自己工作中的两三个方面,需要你的同事提供意见或指导。如果你要把这些方面进一步加以确定,你的同事大概也不会太反对。

5.抓住对方的性格特征,以求对症下药

比如,《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怒而挠之”和“卑而骄之”等各种不同的克敌制胜之术。

“怒而挠之”就是如果敌将脾气暴躁,就故意挑逗、辱骂使之发怒,使之情绪受到扰乱,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以致破绽百出,如此一来,要打败敌方就容易多了。“卑而骄之”则是遇上了力量强大且骄傲轻敌、狂妄自大者,便可对症下药,用恭维的言辞和丰富的礼物麻痹对方,表示自己的卑微懦弱,对他的骄气推波助澜,等到他狂妄之极,不知自己是谁,产生麻痹轻敌情绪时,再出其不意,给予有力反击,必胜无疑。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有时尝试很多方法均不奏效时,不要着急,更不能气馁。如果能找到对症的办法,相信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面对不知所措的局面时,也是如此。

有时候,你我都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与人交恶或者使双方陷入僵局,但是一时的怄气和冲突并不表示双方就此成为永远的敌人,只要及时打破僵持的局面,敌人便不再是敌人了。

打破僵局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退让、等待时间来缓冲、暂时不予以回答、模糊焦点、转化利害关系、静心倾听等。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一时冲动、失去理智,火冒三丈、毫无顾忌地发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树敌,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心理所致,因而在无意间冒犯了对方,所以只要能了解这一点,有效避开地雷,不闯入对方的禁区,彼此就可保持友好的关系。

了解人的心理是一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高尔基说:“没有什么比人的动机更珍奇、更宝贵的了。”了解他人处世的动机,自然你就容易掌握对方的优缺点,进而对症下药,满足对方的需求,进而化敌为友,让你凡事得心应手。

总之,想要化敌为友,就要先将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洞悉对方的个性,然后伺机而动,自然能突破阻碍、无往不利了。

中国有句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许多人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仇人少一堵墙。以德报怨,化怨恨为友爱,减少对立面,广交天下友,将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和氛围,以开辟通向事业成功的宽阔的人生之路,使我们活得轻松愉快,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能容对手才能借对手的力

宽恕对手的结果常常是令对手感动,进而为己所用,成为自己一生中可以依靠、信赖的人。

《诗经·卫风》中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是说,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普通的朋友之间尚且如此,倘若胸怀宽广,对自己的对手也能“投以木桃”,那你的对手也一定感激涕零,视你为恩人一般。

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比较文明的责罚”。有权力责罚,却没有责罚;有能力报复,却不去报复,这就是一种宽恕,也是一种能够掌控他人的法宝。宽容待人、以德报怨的同时,敌人也就自然与你拉近了距离,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人了。

唐朝著名开国功臣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造反图谋天下之心,就向隋炀帝参奏揭发。李渊灭隋后想起此事,欲杀之而后快。李世民认定李靖有才,再三请求留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攻伐征战,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世民打败定扬可汗刘武周后,刘的将领尉迟敬德、寻相等都投降了。没多久,寻相等人又叛变逃跑了,所以李世民的部将们怀疑尉迟敬德,把他关了起来。

李世民说:“尉迟敬德如果要叛变,难道还会在寻相之后吗?”他不相信尉迟敬德会叛变,就叫人把他放了,并且给他很多金子,对他说:“男子汉大丈夫看重情义,希望你不要把委屈放在心上,我不会相信谗言而加害忠良之人的,你应该理解我。如果你想走,就拿这些金子做盘缠去,略表我们这段时间共事的情谊吧!”

就在当天,李世民外出打猎,只带了少数人马,不料遇上另一个对手郑王王世充率领的万余兵马,李世民被团团包围了。郑王手下大将单雄信举起武器直奔李世民。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敬德飞马而出,扬鞭把单雄信打落马下,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李世民问尉迟敬德:“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尉迟说:“这是我报答你对我的信任啊!”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创立盛唐的繁荣局面,和他不计前嫌、唯才是举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昔日的对手,打击报复只能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树立更多的对手;而如果量才重用,给对手以平等的待遇,不但能够感化敌人,为我所用,更能够树立自己的威望,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拥戴,从而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政权,最终成就一番功业。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心术权谋,手段残忍,真是令人发指,但她惜才、爱才,对于有能力辅佐她的人,她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自己的敌人,并使之成为她的“心腹”。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做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是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种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还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儿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又参与了政变。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又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这样做也太重了。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武则天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武则天确实把婉儿感化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这已使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利用人的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