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36494800000036

第36章 靠同学(3)

寻找共同的“痛苦”经历,使对方有“志同道合”的感觉。

所以,在求人时,你最好着重强调一下彼此间的共同点。同学之间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只要双方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彼此之间就会有好感。只要同学对你产生了好感,被你激发起了兴趣,那么再托其办事,就容易多了。

依靠同学的帮助完成学业

身体的残疾给她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她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同学的帮助下,她们坚强地与病魔抗争,依然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

下面的几个真实案例,从不同角度讲出了同学们是怎样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的。

案例一:在同学的背上她读完大学。

胡夏娟是来自河北的残疾女孩。2006年6月,她顺利完成学业,并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背一下我的每一位同学”。因为,四年来她是在同学的背上读完大学的。

胡夏娟是大连大学2002级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因为她天生残疾,无法行走,大学四年,她靠同学背着在校园里“行走”。她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背一下我的每一位同学。”

胡夏娟是个充满阳光的女孩,这是她的老师、同学对她的评价。个子不高、身材小巧的胡夏娟拄着双拐,站在宿舍门前,却是一脸的阳光。胡夏娟双脚先天性残疾,完全靠着双拐走路。从小她就梦想着和正常人一样到学校读书、上大学。中考结束后,她的父亲想让她读中专学门手艺,找工作方便些。为了能读高中,她苦苦哀求了父亲很久。

上了高中后,胡夏娟格外珍惜这段学习时光,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她偶尔还会听到父母的谈话:“她行动不便,读完高中能找份工作就行了。”连曾经支持她读高中的母亲,也反对她参加高考。胡夏娟在不断地做父母的思想工作的同时,学习更加刻苦。直到高三下学期,胡夏娟才收到父母的支持。

在2002年的高考中,她的成绩高出了河北省的一本录取分数线。胡夏娟每天都在查询着自己的录取院校,但每天都以失望告终。当她得知,一批本科第一志愿的学校是因为她身体原因没录取之后,失望降到了最低点,甚至做好了复课的准备。就在她收拾书本,准备再战“高考”时,胡夏娟得到大连大学的录取通知。

胡夏娟在父母的帮助下来到大连大学,心里忐忑不安,非常担心被拒绝。在往学校走的时候,父亲一再嘱咐她:“尽量走得自如些,别让老师们看出你走路很吃力。”但出乎胡夏娟意料的是,学校不仅没有拒绝她,一位老师还给她搬了一个凳子,对她的父母说:“你们放心吧,她现在已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了。”听了这话,胡夏娟和父母百感交集。

胡夏娟发现,大学生活和中学完全不一样。每堂课的教室都不在一处,而且她学的生物工程专业还有很多试验要做,这对行动不便的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就在她马上要对大学生活失望的时候,全班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

班级26个人,16个男生每天分组背胡夏娟上下楼梯,女生们则负责推她来往于宿舍、教学楼之间。大家齐心协力,一帮就是四年。

胡夏娟说,自己是位幸运儿,在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她遇到了“好人”。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她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本科的学习。胡夏娟动情地对记者说:“很多南方来的同学长得都很瘦小,背着我,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的骨头很硌人,但是一下课,他们就二话不说,背着我就走。”一次上英语课,一位同学背着她到教室后,衣服被汗全弄湿了,胡夏娟望着同学的背影感到非常的心疼。遇到大雪天的时候,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她的同学汪华说:“我们就怕把胡夏娟摔了,毕竟她的身体和我们不一样。”

每到冬天,胡夏娟的脚都会发炎,是同学们陪她去医院。每年回家,都是同学将她送到父母身边才离开……回忆四年中的每个故事,胡夏娟泪流满面,是大连大学的师生们让她的求学路越走越远。

为了报答老师、同学们对她的关爱,胡夏娟除了努力学习之外,也会主动帮助同学。谁有烦心的事情,都愿和她说说。她的同学曾感慨地说,看到胡夏娟,什么不愉快都没有了,她让人感到健康、快乐。

大学期间,胡夏娟取得了很多的荣誉,大连市优秀毕业生、连年奖学金的获得者,还跨专业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刘莉老师说:“胡夏娟是优秀的,但是帮助她四年的同学们更可爱。胡夏娟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背全班每一个人一下,这个愿望可能她永远实现不了,但在全班同学的心中已经实现了。”

案例二:肢残女孩,一直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和生活。

清晨,在长春大学光华学院中文系教学楼前,人们总会看到几个女大学生簇拥着一个梳着披肩发坐在轮椅上的女孩,一起欢快地进入教室……轮椅上的女孩叫陈治宇,今年读大三。三年来,她一直都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和生活的。

陈治宇是通化市人,出生八个月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失去行走能力。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父亲背着她上学。三年前,陈治宇参加了高考。当接到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录取通知书时,陈治宇竟不知如何是好,自己报考时并没有如实填写自然情况,学校能要她吗?陈治宇的妈妈为了圆女儿的大学梦,特意来到学校向校领导说明情况。当校领导听说陈治宇的情况后,专门开了会,特批陈治宇入学。

陈治宇报到时,学校考虑到父母要照顾她,为她安排了单独的寝室,但陈治宇拒绝了,她要过正常的大学生活。刚开始,父母很不放心,但不久就不再担心了。在班主任老师的安排下,每天早上,同学们都会接陈治宇去食堂吃饭,然后一起去上课。

“接送治宇刚开始是老师安排的,而现在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同学说。无论谁走到治宇的楼前,都会习惯地看看治宇走没走。每学期开学,大家返校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治宇的寝室,看看治宇回来没有,有没有事情需要帮忙。

逛街也是女大学生的最爱,但她们从来没有把治宇排除在外。别看学校的位置不在市中心,但市内繁华街路和公园没有治宇没去过的。大家去逛街时,总是先把治宇背到公交车上,然后再把轮椅扛上车,下车时先把轮椅拿下来,再把治宇背下来。每进一家商店,她们都要把治宇连同轮椅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抬进店。

“别看我一步也离不开轮椅,可我哪儿都去过,文化广场放风筝,动植物公园看动植物……只要她们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陈治宇自豪地说。

在大家的关心下,本来就开朗的陈治宇变得更招人喜欢了,大家都称她为“开心果”。多才多艺的她还经常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案例三:同学帮助她创造了第三次奇迹。

2004年新民晚报连续报道了女大学生孙琳突遇车祸成为植物人后,来自社会各方的爱让她奇迹般苏醒和康复的故事。重回课堂的孙琳在干什么?在同学的帮助下创造第三次奇迹:完成学业。

2003年12月12日深夜,一个在闵行遭遇车祸的女孩被送进附近的医院。医院紧急启动绿色通道,连夜会诊急救。医生判断,深度昏迷的女孩属原发性脑干损伤伴随严重复合伤,这意味着人的“中枢司令部”遭受重创,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说,女孩“好几回险些要盖白被单了”。要救治,至少要20万元,而且依然难免死亡或成为植物人。但是上师大党委书记林樟杰、校长俞立中立即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第二天,第一张17万元的支票就送到了医院——昂贵的“促醒针”缓缓注射进了孙琳的身体。随即,孙琳所在的教科学院师生当场捐款1.8万元。

事发后第25天,深度昏迷的孙琳接受了近11个小时的手术。手术成功一刻,孙琳的父母,两个老实的浙江渔民泪水滚滚。

手术是成功了,但孙琳没有苏醒。所有人都不知道她还会沉睡多久。但每个日夜,上师大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领导、老师和同学赶来,相识的、不相识的,都陪伴着孙琳,和她母亲一起轻声呼唤。

2004年2月5日,深度昏迷55天后,在爱的呼唤下孙琳睁开了眼睛。

尽管孙琳苏醒了,但她的脑干受到严重撞击,22年的记忆全部抹掉。不认识父母、老师和同学,不知道“我是谁”,所有的知识也都从大脑深处被擦得一干二净。

有医生私下说,孩子的脑子注定废了,恢复如常如同登天。

上师大成立了“援助孙琳康复专家组志愿队”。从那天至今,专家组7位成员每天依据着不断适时修订的康复计划,精心制定恢复孙琳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案。而落实科学方案的重任则由上师大教科学院的同学抢着担当。

每天上午,孙琳的母亲把她当作婴儿,从“爸爸妈妈”开始教说话,从“桌子椅子”开始教。到了下午,就会有同学两人一组赶到病榻前,依着专家的要求,唱起孙琳过去心爱的歌,捧出照片讲述曾经朝夕相处的欢乐时光,还像教导小学生那样,教她看图说话,读卡认字。

终于有一天,孙琳蓦地要求同学:“帮我记得好一些。”当日,读到这条纪录,所有专家都会心地笑了:女孩恢复逻辑思维啦!赶紧调整方案,加快康复进度。

就在孙琳接受着专家和同学们“启蒙式教育”的同时,在医院和学校专家的联手指导下,她开始了魔鬼式的体能康复训练。两个多月后,孙琳第一次步履蹒跚地走出医院,回到了学校。同学们扑上前去,紧紧地与她相拥。

此后,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孙琳一点点儿地恢复着自己的记忆。

2004年8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逐步恢复记忆的孙琳复学!

有位医学专家诧异了:“虽说女孩第二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几个月内,智商从27上升到70多,但毕竟还是‘中偏下’的水平,这样的孩子还能回高校读书?”“没问题。”校院两级领导的回答斩钉截铁。

重回大学课堂,对于在几百天里,重新走了一遍22年人生路的孙琳而言,太难了。尽管是重读三年级,但每一节课,她的反应都会略慢一拍。尤其是她过去的强项英语,记忆尽失,听起课来如同天书。

为了让孙琳得到最好的照顾,学校特批让她母亲来学校照顾她。

被感动的孙琳没有辜负人们的期盼,在上学期末考试中,她只有一门科目58分其余科目全部合格。

任课老师曾请示陆国珍:“58分,拉一下?”陆国珍老师说:“孙琳只需要关爱,不需要通融。我相信只要有爱的滋润,她一定能完成学业,再创生命中的第三次奇迹。”

案例四:“小桑兰”家里“上学”连年“三好”。

6年前,一场车祸夺去她的双腿,6年后,这位在家里“上学”的女孩坐着轮椅接受广州********林树森的颁奖,授予她为广州市十佳少先队员。

这位叫陈丽宇的女孩是越秀区人民北路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女儿获得殊荣,妈妈激动不已,她告诉大家,孩子失去双腿后,从来没有想到她会站在这样的领奖台上。陈丽宇也说:“根本没想到自己能评为‘十佳’!”

1998年4日,年仅6岁的陈丽宇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双腿完全瘫痪,高位截瘫,不仅不能行走,说话也不如常人灵活。陈丽宇的妈妈说:“当时真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可是小丽宇却常常鼓励我要坚强。”

陈丽宇从电视上得知,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与自己同在1998年受伤,小丽宇常常用桑兰鼓励自己,也鼓励妈妈:“桑兰姐姐比我伤得更重,但她最后还是挺过来了,所以我也要坚强!”

身体刚有所恢复,陈丽宇马上就闹着要上学读书,在人民北路小学的关怀下,一些老师、同学以及志愿者纷纷“送教上门”,陈丽宇又有了读书的机会。“开学”那天,学校少先队中队的姚老师给她送来了崭新的课本和一份文具,陈丽宇捧在手上,久久不愿放下。

人民北路小学专门为陈丽宇成立了一个活动小组,每天放学后都会有同学来家里给小丽宇布置功课,告诉她当天所学知识,和她一起做作业、讨论问题。陈丽宇的精神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都愿意陪她玩。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陈丽宇还拥有了自己的电脑。

陈丽宇对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异常珍惜。“送教上门”的老师们工作繁忙,一个星期只能抽一两天过来给她上课,她就早早做好预习,听课时间短,她不放过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只为获取更多的知识。陈丽宇经常需要住院治疗,长期的治疗,曾经使她痛不欲生,但学习却从不落下。陈丽宇的学习成绩优异,语、数、英三科成绩全是“A”,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陈丽宇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钟爱作文书和漫画书。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陈丽宇也喜欢上网聊聊天,她还表示很喜欢玩QQ游戏,有时候也上网查询一些学习资料。小丽宇明年面临升中学,她还想继续读书,当然,还是要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学业。

看完这几个案例,我们都不禁为同学们的爱心行动而感动,为这些身残志坚的女孩们拥有这样好的同学而庆幸,如果没有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她们又怎么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