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人的一种长处,但聪明也会让人傲了心性,以至糊涂,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心理原因,如果你本不聪明而故作聪明状,那就更不是滋味了,因为你会由此而玩弄了你自己。
提起《红楼梦》,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各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同时也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凤姐“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等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展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岂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话了吗?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先生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别总觉得自己聪明过人
有一些人喜欢自作聪明,这样的人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或能力,看问题死心眼儿,看不到事物间的变化,过分自信且又自负,结果在世事的纷争中总是充当别人的炮筒、玩偶或替罪羊,这样的人被称为“自作聪明”,往往是表面看来挺精明,实际上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就是专门给这种人设定的警句。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人,年轻的时候,他不知收敛,恃才傲物,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有一次他去拜访丞相王安石,等待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张素笺,上面题有两行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认出笔迹是王安石的,不禁哑然失笑,西风正是秋季的风,而秋季菊花最盛,根本不惧风吹,即使焦干枯烂,也不至于落花满地。这王丞相真是个老糊涂。
苏东坡洋洋得意,竟提笔续写两行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他把诗原样放好,便离开了相府。
过了不久,王安石看到诗稿,马上皱紧了眉头,问过下人知道是那个年少轻狂的苏东坡所为,王安石心中很不舒服。
原来在黄州一带,菊花真的会落瓣满地,苏东坡仗着一点小聪明,没经调查研究便妄下结论,结果大错而特错。
第二天王安石便奏明皇帝,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做个小官,让他自己去发现孰对孰错。
聪明是一把刀,世上原本就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有的人看似聪明,其实不然。像年轻时的苏东坡,时时处处不忘表现自己、卖弄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竟浑然不觉。所幸“遭遇”的是王安石这样一位正人君子,假如撞上心狠手辣的小人,苏东坡的命运恐怕就不是贬官这么简单了。
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些过人的智慧,你会很自然地张扬自己、兜售自己、抬高自己。你若真是有几分才学倒也罢了,至多让人觉得你轻浮、狂妄、没有修养;你若根本就是自视过高,其实腹中空空,还要眼高于顶、装腔作势,那就只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有人这样说过,当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百倍时,你肯定比别人愚蠢万分。
不要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孔老夫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话要告诉你的就是每个人都有不懂的事情,在你不懂得的事物面前,要勇于承认,不要自作聪明,勇于面对自己的无知是真正的聪明。换言之,即使你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蹿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爱出风头的人的下场,他们自以为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总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那么,如何做人才算是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
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
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着等候。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纸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第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
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
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总之,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用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做人处事都要有种原则,就是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结果被采纳的几率,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世上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无所不懂的,这是因为“懂”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一方面懂得很多,而在另一方面懂得却很少。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