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欢迎的程度,其实取决于那些你没有在意的细节问题。用“礼”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谈举止,你将会发现许多扇门正为你打开。
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孩,接到了一家大企业的面试通知,她在兴奋之余又非常紧张。在面试那天,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她还是没能够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准,她实在是太紧张了,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对面的几个“考官”都皱起了眉头。这时,一位中年男士走进办公室和考官耳语了几句,在他离开时,女孩听到人事主管小声说了句“经理慢走”。那位男士从女孩身边经过,给了她一个善意鼓励的眼神,女孩非常感激,立刻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对他说:“经理您好,您慢走!”她看到了经理眼中些许的诧异,然后他笑着点了点头。等她再坐下时,她从人事主管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一个星期后,她竟然得到了这份宝贵的工作。直到她在新的岗位上做得得心应手的时候,人事主管才告诉她,本来根据她那天的表现,是打算“刷”掉她的。但就是因为她对经理那句礼貌的称呼,让人事部门觉得她对行政客服工作还是能够胜任的,所以对她的印象有所改观,才给了她这份工作。
一句礼貌的称呼为女孩赢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看来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很多人却忽略了它。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似乎只要占住一个“理”字,你就可以在危机四伏的人性丛林中畅通无阻。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般而言,“理”指的就是“道理”,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普遍接受的,负荷道德、法律、公文的标准。有理的人必然“气壮”,往往直来直去,不留余地。可是太过耿直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大忌,得理不饶人,不讲半点情面,虽然算不上错,可在对方心中留下刚愎自用的印象,就太不值得了。更令人难堪的是,有些人自以为“有理”,根本容不下任何不同的意见,固执己见守着自己错误的观点,谈何“走遍天下”,只怕连出门都难。
事实上,真正能让人“走遍天下”的是“礼”,而不是“理”。与刚直地据“理”力争相比,“礼节有度”将会让你的一生少一些磕磕碰碰,将会为你打开更多的门。
良好的礼仪是财富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生活于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初。他指出,人的衣服可以由裁缝做得很合适,人的动作可以由教师教得很有派头,但是这些事情固然可以使他显得很体面,却没有一样能够使他变成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绅士。即使他还具有学问也是不够的,因为弄得不好,学问反而可以使他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更加无理,更加令人难受。由此,礼仪是在人的一切另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奢、自负、无用或愚蠢。
洛克说,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就都会变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按照洛克所说,所谓“教养”,它是以美德为根基,而以礼仪为藻饰的。如同钻石,经过琢磨和镶嵌之后,它就放出光彩来了。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说过:文明的举止,还有这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体谅、关心,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不同的举止,可以使我们或者恼怒,或者平静;或者兴高采烈,或者羞愧难当;或者与禽兽为伍,或者与圣贤同列。这种东西好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一点一滴地对我们产生作用。这种绵里藏针的力量,是那种匹夫之勇所不能比拟的。它是我们日常社交生活的润滑剂,是整个社会减少损耗、高效运转的助推剂。
许多行为不过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也有人常以“大家都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为自己“不拘小节”做挡箭牌。但恰如《格言联璧》里所说:多少良心就在“不为过”这三字下抹掉了,多少体面也就在“没奈何”三字前被抹去!你所“不拘”的“小节”,恰是做人的“大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人的第二个太阳。”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一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真实的面貌。”没有礼貌,缺乏教养,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人或自私,或懒惰,或吝啬,或贪婪,或傲慢等等不良的人品。
它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糟糕的举止会搞糟一切。相反,良好的举止会弥补一切。它使我们说出的“不”字带上了金色,使真理变得甜蜜,使我们自身增加了三分美丽。
马尔登非常看重良好的教养对于一个人成功的作用,他认为教养可以代替财富。对于有教养的人,所有的大门都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身无分文,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的接待。他说,不妨假设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在其他方面都一样,只是在待人处事方面不同:一个谦和友善、助人为乐,举手投足无不具有绅士风范;而另一个举止粗鲁轻慢,对人总是吹毛求疵,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很显然,前者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后者只会江河日下。
德国有一句谚语:“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还有一位哲人说:“礼貌的作用有点像船上的气垫,虽然里面空无一物,却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颠簸。”
良好的教养能使我们在勤勉的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老话讲,“和气生财”,文明的举止习惯可以为我们打开一切财富之门。它也能使我们减少人际的摩擦,使人生变得快乐轻松。
请记住:教养是你最大的一笔财富。你要向成功投资吗?就以教养为资本吧。教养也是人生的守护神,使我们不致因愚蠢地抛弃教养而触犯法律,使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教养更是幸福的保证,你使他人幸福,你也会得到幸福。
洛克指出,礼仪又称作教养,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小心,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辱而已。谁能理解并努力去实现这一点,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但你要准备好一生的努力,才能做好它。
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
既然良好的礼仪是你的财富,为你的成功更添一分胜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呢?
1.与人交往时要控制和历练自己的举止,尤其是一些行为语言,它们看似很小,实则关系重大,我们要重视它们。在交际举止中,如走路的姿势、坐姿、站姿、握手的具体动作等,都有学问。
①握手时,标准的姿势应该是身体稍向前倾斜,手掌伸开,全手掌握住对方,稍用力即可。
如果拇指向下,仅伸出几个手指,这只能说明对对方的不够尊重,自己的素质也比较低。当然,与女士握手时,只有当女方伸出手时才可以握,不能强行去拉对方的手。握手时也应当避免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用手指滑动对方的手心或手背等。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不规范的握手动作。
②站姿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交际双方站着谈话,一不要把双臂搂抱在胸前,二不要双腿叉得太开,三不要有小动作。应是尽量站得直一些,双臂自然下垂,双腿稍稍分开就可以了。
③坐着说话时,正确体姿应该是稳稳地坐着,并把双手随便在放在大腿上。不要一会儿掏兜,一会儿玩钥匙圈,一会儿捏弄手指等。这样会使对方分散注意力,变得心神不宁。总之,要控制和历练自己的举止,是要在每个细节上下工夫的。
2.登门拜访时要讲究以下礼节:
①决定拜访的时间,要先考虑一下对方是否方便。要在当天按约定的时间进行拜访。最重要的是按约定的时间进行拜访。
②应邀到对方家中做客时,要特别注意衣冠整齐和仪表的自然。如果你想让对方家长称赞你,就不要穿看上去很邋遢的衣服。女孩穿上连衣裙,男孩则可穿西服,或者穿上让长辈们喜欢的流行装。除了服饰,发型也是至关重要的,总体上要让人感到干净利落。
③要带对方喜欢的礼物。拜访时随手携带的礼物有糕点和水果等,原则上带不会剩下的东西。但是,若要拜访全是男性之家或为了控制体重节食的朋友家,最好带一些西式点心。总之,要选择一些对方爱好和喜欢的东西带去。把所携带的礼物交给对方的时间一般在请进室内、寒暄之后比较合适。
④拜访的时候,注意吸烟时的礼节。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吞云吐雾是绝对不行的。如果对方也吸烟的话,吸支烟倒也无妨,如果对方不吸烟,则要尽量节制一下自己。实在想吸时,也要跟对方说一声再点烟。在有孕妇和儿童的家里,必须禁止吸烟。
⑤别把别人家当成自己家一样转来转去。若主人鼓励你走一走,或“自己逛一逛”,很好,不过,没有得到允许时,可别到处乱走。
⑥拜访时,多少时间才算打搅,要看与对方的亲密程度。如果是熟人,要考虑限定在一个小时为宜。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如拜访超过两小时,也应该返回,长时间拜访不好。
3.注重待客之道:
①在家待客首先要打扫好房间。把室内打扫干净再迎接客人,仅这一点就可传递对客人的招待情谊。还有,夏季时,使室内清凉,如果到了冬天,把室内弄得暖暖和和地迎接客人,也是注重礼节的内容,让客人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
②为了让客人没有拘束感,做适当安排是必要的。在门厅和卧室插上花,准备一些自制的糕点和饭菜,用干净的茶杯端上茶,用心表示接待客人的心意。让客人感到:“这是在欢迎自己!”对客人来说,这是比什么都轻松愉快的事情。
③你的家应该有足够多的让客人安坐和用餐的舒适空间。
④如果家里养猫、狗,在邀请客人之前,先问一问他是否对动物敏感。为避免你的宠物跳到客人身上或爬到客人的腿上,在客人来访期间,应把它们关在其他的房间。
⑤假如收到客人带来的礼物,要把礼品放在上座的地方,然后再拿到别的房间。在门厅就收到礼品时,在室内寒暄时要再一次致谢礼。如果是吃的礼品,就要和客人一起吃,马上拿出来也没有关系。其他的礼品不要当场打开,这才符合礼节要求。
⑥客人回去时表示再一次挽留也是礼貌。但是因确实另有约会,也有的人必须回去,所以不必强人所难,过分挽留,而可根据对方的表情判断。
⑦送客时,应当把客人送到外面,或送到附近的车站。即使对方说:“目送就可以了。”也要在门口站一会儿目送对方,并且注意不要把门厅的灯马上熄灭。
人生的海洋上总是埋伏着无数未知的风暴,我们一点一滴写就的礼节这封永远的介绍信往往会在我们想不到的时候助我们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