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羊皮卷
36490500000059

第59章 鼓舞人心的剪贴本(4)

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就是一例,他的成功秘诀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的叛逆者。”

维勒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的皮鞋场,只有十几个雇工。他很清楚自己的工场规模小,要挣到大钱是很困难的。资本少,规模小,人力资源又不够,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

维勒在皮鞋款式上下了许多功夫。他想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亲、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就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条新的出路。

他召集工场的十几个工人开了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并要求他们各尽所能设计新款鞋样。

维勒还特设了一个奖励办法:凡设计出的样式被公司采用者,可得到1000美元的奖励;若是通过改良被采用的,奖励500美元;即使没被采用,但别具匠心的仍可获得100美元。

维勒的这一想法果然奏效,没过多久被采用的3款鞋样便试行生产了,当然这3名设计者也分别得到了应得的1000美元的奖励。

第一批生产出的产品,被送往各大城市进行推销,顾客都很欣赏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这些皮鞋在很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

两个星期后,维勒的工场便收到了2700多份订单,这使得工人们必须加班加点。维勒的生意越做越大,公司已在原来的规模上,扩充成18间规模庞大的工场了。

然而,这又促使了新的危机的产生,当皮鞋工场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其他的工场都出重资挽留住自己的工人,即使维勒提高工资也难以把工人从其他工场拉过来。不有工人,工场将难以维持,这是最令维勒头疼的事了。他接了不少订单,但若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不上货,那么他将赔偿巨额的违约金。维勒为些煞费脑筋。他召集18家皮鞋工场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坚信,众人协力,定能把问题解决。

维勒把没有工人的难题告知大家,并宣布了创新有奖的办法。会场陷入了寂静,人们都在埋头苦想。过了片刻,一个不起眼的毛头小伙举起了右手,在维勒应允后,他站起来发言:“罗宾先生,没有工人,我们可以用机器来造皮鞋。”维勒还未表态,底下就有人嘲讽说:“小子,用什么机器造鞋呀?你能给我们造台这样的机器吗?”那小工听了,怯生生地坐回了原位。

这时维勒却走到了他的身旁,然后挽着他的手把他拉到了主席台上,朗声向大家宣布:“诸位,这个孩子说得很对,虽然他还造不出这种机器,但这个想法很重要,很有用处。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问题肯定会很快解决的。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把思维局限于一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创新。现在,我宣布这个孩子可获得500美元奖金。”

通过4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维勒的皮鞋工场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已经被机器取代了。

最终,罗宾·维勒成为美国商业界的一大奇才。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与个人成功的捷径,只有那些独具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抵达成功的彼岸。

要勇于创新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突然间一只猴子跑出来跳舞,动物们看到它的舞姿都赞不绝口。你一句,我一句,大家热情地赞美猴子。

一只坐在角落里的骆驼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非常羡慕。骆驼心想:“我得想个办法,让大家称赞我一番。”

于是,骆驼就站起来大声说:“各位,请安静一下,我要跳一支骆驼舞给大家看。”动物们听了都很兴奋,张大眼睛看着。

骆驼鞠躬之后,开始摇摆身体,它滑稽、丑陋的舞姿,不仅没有获得动物们的赞美,反而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

骆驼觉得很难为情,就偷偷地溜出森林躲起来了。

寓言中的骆驼因为愚蠢模仿的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嘲笑。其实,并不是所有模仿都会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模仿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愚昧无知、不用大脑、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另一种类型的模仿是智慧型的模仿,即在模仿的时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创新意识呢?研究发现,具备充沛创造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几种特质:

(1)敏感:凡事能由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注意到别人所没有注意的。

(2)流畅:能想出多项可能性或多个答案。思路通畅、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3)变通:能发现方法,改变观念、事物与习惯来适应现实情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4)独创:有新颖的想法,有出人意料外的答案或反应。

(5)冒险:有猜测、尝试并面对批判的勇气,敢坚持己见,以及应付未知的状况。

(6)好奇:对事物易产生疑惑,并努力探询、调查,寻找解答。

(7)想像:能将脑中意象构思出来,甚至具体化,想像使其超越现实限制。

(8)分析:会检查事物的每一部分,探讨、了解彼此的关系,并将其分门别类、相互比较、依序排列。

(9)综合:能把事物的细节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综合是组合重建、包罗万象、综合归纳。

智慧型的模仿或者说创造的模仿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特性,肯定自我的基础上的不仅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还要能不拘一格,不断地寻找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你的心愿。

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新的东西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对传统框架的破坏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因此,批判的态度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但是要表现出这种批判的态度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传统的东西往往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众多的拥护者。这也是导致许多人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走的原因。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说”,它是由法国化学家贝歇尔提出,后由其学生斯塔肖发展成“学说”的。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导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结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与舍勒命运相同,由于缺乏创新的勇气,只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拱手让给了别人。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取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候。

努力培养你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就非常强的,它往往是一种潜藏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增强。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创新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到完成创新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创新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新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制性。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而创新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是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异样的眼光审视它,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过创新的机制,他认为创新机制就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而恰恰是这个“提出问题”的环节,对我们来说可能非常困难。也许你认为个人的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随各种环境、形势、条件等变化而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的是,一旦某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要改变甚至放弃这种观念将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们又必须克服这种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时代,新事物、新观点、新概念的出现是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快,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更新”的剧烈冲击。别人更新,我们要接受,就必须更新自己旧有的东西;我们要挑战、要竞争、要胜利,就更需要更新自己旧的东西和属于他人的东西。怎么办?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创新。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地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仅是在科学上,而且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都必须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培养。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创新的核心含义是“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他认为创新就是要求在原有框架中引入新要素,因而必然包含着对旧有的“创造性破坏”。这对于我们开发,培养创新意识是有启迪的。我们在接触一个事物、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养成敢于打破常规,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大胆引进新的东西。另有人指出:观念的创新实际上是“旧的成分的缩合”。这也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进行组合新组的设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按照上述的原则来锻炼自己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地分析思考问题,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创新的眼光安排、设计我们的一切。

我们已经知道,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能力,构成其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包括适宜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适宜于创造的优良个性品质。这项原理告诉我们,要开发、培养、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打下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重视知识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

(2)要积极开发创造性思维。

正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个命题太古老了,却历久弥新,是个人人必须时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生活在某种环境之中,经常要使自己能够和环境相适应。这时他对自身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面对自我的本来面目,能否勇敢地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能否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人,由于他对自身的某方面不满意,从而拒绝认识自己,不承认或不接受自己的真正面目非得伪装出另一个表象来。有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的限度,盲目地去从事力所不能的事情。有人出身贫贱,却极力想挤入权贵的行列。有人把真正的自我掩藏在伪装之中,希望在别人眼中建立另外一个自我形象,他们缺乏接受自我的勇气,不能容纳自己。

不能容纳自己的人,或者离群独居不和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对别人采取不友好的敌视态度。

社会学中将自我认识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也就是继肉体自我诞生之后,精神自我的诞生。而“第二次诞生”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与圣贤或普通人的比较,认识自我在这些参照系中所处的位置或水平。

(2)从别人的态度中把握自我。

在社会交际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只有在与他人互相比较中,我们才了解自我。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我们估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以此来获得一些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来了解和认识自我。

(3)从工作业绩上认识自我。

这里所说的工作,乃是广义的,并非局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所有各方面的活动,如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体能的等等,均包括在内。各人所具潜能的性质不相同,有人拙于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辞令而精于计算。如果只看少数项目上的成绩,往往不能察见一个人的才能和禀赋的全貌。因此,要全面客观并从工作业绩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