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羊皮卷
36490500000055

第55章 你是第1位的(5)

猜疑会使爱情变味

两个人谈情说爱最忌讳的就是互相猜疑,互相不信任,这样是会使爱情变味的。

什么情况下会觉得“爱得很疲倦”呢?我们疲倦时,总有一点心力交瘁的感觉,觉得体力不支,心中亦有放弃的想法。疲倦通常都是在一番忙碌争战之后产生的感觉。爱得疲倦的典型例子便是那些耗费精力,彼此猜忌防范的关系,其中以失信于对方者尤甚。

甲与乙的关系曾经出现第三者,思前想后,乙决定放弃第三者而继续与甲的关系。可是,自此之后,各有心事。甲对乙诸多防范,处处小心察看有没有第三者出现的痕迹,于是,乙打电话时,甲会不自觉地竖起耳朵听,对他的神秘行踪又作多方打听猜测。乙也是同样地诸多防范,以免甲吵吵闹闹发脾气,同时亦想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间。于是,乙会神神秘秘地打电话,在记事簿上使用密码记录约会,永远把钱包、记事簿带在身旁。

其实,他俩是爱对方的,亦非互不信任,这一种互相防范的行为可说是他们的“死穴”,是怎么也冲不过、克服不了的关口。

于是,他们每一天都是这样猜疑着、防范着,爱得越深便越害怕改变现状:甲害怕乙会被另一个第三者侵占,乙又害怕甲再胡乱猜度和吵闹,伤害双方感情。

出现这情况后,两人都生活在“张力”之下,每天都在戒备状态里,身心疲乏程度可想而知。

互相猜疑使他们的爱情变成了一种负担,如果任其继续下去,最终他们只能发展到分手的地步。

当失恋在所难免时

有人说初恋是轻音乐,热恋是狂想曲,那么失恋呢?失恋可能是使人难忘也难眠的小夜曲,据说大街上很流行。尽管谁都不愿意失恋,但从人们恋爱的总体上说,失恋是难以避免的。凡是谈情说爱的,不是统统都能缔结爱情关系和婚姻关系。

失恋是痛苦的,但在这种痛苦面前,有的人能作出理智的选择,有的人则陷入了情感冲动的泥潭。不同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人格,也给生活和事业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失恋中,有的人痛苦欲绝,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意志消沉,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发愤图强,干出了一番惊人的成绩。当面临失恋的不幸时,男性的自尊或许会使他表面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而背地里却孤独地发泄自己痛苦的情绪。女性更容易把爱情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或生命中心,而且更富有奉献精神。因此,遭遇失恋时,女性的柔弱和痴情常常很难使她忘却痛苦。

不同气质,性格特征的人,对于失恋也各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解脱方式。失恋对于一个活泼型,多血质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当猝遭失恋之锤重击时,他或许会非常敏感地做出反应,情伤意悲,不能自控。但他能很快使自己从痛苦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安静型、粘液质的人,情感内向、反应缓慢,无论遭受何种打击,他都能镇定自若。这种人精神上稳定、有自制力,但对于确定的目标却难以转移。因此,失恋对于他们能留下长久的心理隐痛,但失恋也很难对他们的生活信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胆汁质的人,失恋很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冲动式反应,因为他们的心情暴烈,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偏激。而抑郁质的人,性格孤僻、情绪反应迟缓,但对情感体验深刻,善于体味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腻情感,因此失恋会使他们的心境更加暗淡,会使他们的生活态度更加消沉,甚至会促使他们走向自我毁灭的境地。

在此,我们尤其不提倡那种失恋后即自我毁灭的做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所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失恋虽然使贝多芬付出了昂贵的情感代价,但是他的情感却在神圣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失恋也曾使罗曼·罗兰陷入情感的困境,但《约翰·克里斯朵夫》却是他在困境中潜心发奋的结晶,失恋能毁灭人,也能造就人,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冷静分析失恋原因,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消除失恋郁闷的理智途径,但除了理智分析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消除失恋的阴影。

不少人在失恋以后,情绪沮丧,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等会接踵而来。要减轻心头压力,不能靠长期缄默不语,那有可能使痛苦沉积,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症,而要靠适当的宣泄。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与他人,如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一吐苦衷。你对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是你倾诉心声的对象。你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平,他们往往会给你鼓励的目光、同情的语言、中肯的建议和客观的分析;而且,经过诉说你也会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舒坦了许多。当然,也可以把心中的郁闷之情倾泻于笔端,甚至可以关门痛哭一场。在这里,宣泄也要注意“适度”,无休止的唠叨反而会使人更加消极和颓唐。大哭大痛之后应大彻大悟,展现的应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失恋后,最重要也是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热情地面对生活,以各方面的成就来补偿情感的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说,失恋也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德国大诗人歌德在23岁时深深地爱上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而这位少女已经“名花有主”。失恋的痛苦使歌德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就埋头写作之中,创作出传世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成功,就在于及时地以工作热情填补感情上的失落。

再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忘却那段经历。每个人都有记忆,然而记住什么、回忆什么却可以选择。失恋后,我们不应再去回忆过去欢快甜蜜的时光,那只会使心情更加沮丧!有些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沉淀,需要尘封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失恋对于一个有着成熟健全人格的人来说,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挫折。面对失恋,他们能够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万不可有什么报复心理,那只能是害人害己。宽容,是失恋者的美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当爱情的浪漫被推翻以后,我们应该友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因为人是往前走的,痛苦终将过去,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这些都不曾从生活中抹去,走出这片阴霾,重树对生活和爱的信心,你会得到心灵的重生。与此同时,你会发现,痛苦能使你眼界开阔,感受加深,以及对自己的感知扩大。你还会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自我怜悯、急躁的束缚,从而可以重新开始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跨越起点的障碍

确立人生的起点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运动场上上的竞赛,那么,初建期就好像运动员竞赛前的预备活动,而成熟期就是运动员在选择自己的起跑点,创造期就是正式竞赛中的角逐。不同点在于,运动上的竞赛是练兵千日于瞬间决一雌雄,而人生的竞争则是集千万个瞬间的灵感和运动场上的冲刺比高低。要说哪一个容易哪一个难,不好分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生漫长的征途上更需要持久的耐力。

人生起点的选择,对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如果一开始起点就选得准确,总比几经周折年近暮秋还在徘徊之中要好得多。有一部分人在青年时代就功成名就,这得归功于他的人生起点选择得准确。

有的人主张选择人生目标就是自己设计自己。他们说“选择目标,实际上是自己设计自己的过程。自己设计自己,首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还要考虑自己的所长和爱好。”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种主张,因为选择人生目标仅仅是人生设计的一项内容,而不是人生设计的全部内容,人生设计除目标设定外,还包括阶段规划、环境分析、反馈和核心内容的研究等。而目标的选择,仅是确定人生起跑点的前提之一。

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起点呢?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在对自身条件优劣和环境利弊的自觉认识基础上,根据扬长避短的原则,按照社会需要所指示的方向,在环境的最大容许度上确立自己的人生起点较为妥当。

虽身处顺境,但却能够依据自己对宏观和微观的自觉认识,对自己对本身长处短处的自觉认识,确立一生所从事事业(范围或更具体特定项目)的目标,这就是在确立人生的起点。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微观环境容许度以内确立,叫做安全性人生起点;另一种是在微观环境容许度之外,依自己对宏观需要的自觉认识确立所从事的目标,叫做风险性人生目标。上述关于人生起点的思想在确立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和判断过程是一致的,不同仅在于担风险还是找安全。

起点需要高一些

“我从楼梯的最低一级尽力朝上看,看看自己能够看到多高。”这是美国五大湖区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在最初进入社会做事时所说的一句话。

考尔比一无所有,而他希望的却是那么高远。他是依靠什么来实现自己的希望的呢?让我们看看他的发展之路吧。

考尔比非常贫穷,最初在湖滨南密执安铁路公司担任一个小书记的职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个职务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视野过于狭小——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干活以外,没有任何发展前途可言——已不能满足其远大志向了。同时,他也意识到,矮梯子并不一定就稳当,坐在一个矮梯子的顶上最容易跌倒,还不如爬到一个看不见顶的梯子上,一心朝上爬。

于是,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谋得一份工作。大使后来成为国务卿、美国驻英国大使,而在此之前,考尔比就已经想到,他的前一份工作不会有发展,而与赫约翰大使共事则会有很大的造就。

考尔比说:“我最初到克利夫兰,不过是想做一名普通水手——这是一种追求冒险的浪漫思想。但我没有当成水手,而是每天与美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接触,深受他的气质感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永远处在底层,与一些小人物为伍,很难学习到什么东西,而位居高位,则能给自己一个更高的理想,确定自己未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满意,便不会想改进你的现状,也就不会有一种前途光明的理想。但是,如果你仅满足你有理想,只把理想作为实际生活愿望中的一种安慰,那你依旧会碌碌无为。

惰性使许多人丧失了追求的动力,虽然只要多付出一点点努力,但却可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可是人们却不愿意付出,甚至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了得到区区一份工作,真的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吗?

面对这样的提问,正确的回答是:只要某种努力能够为我们带来更高的提升,那么再多的努力也不算多余。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母亲的帮助下,精心制作了一份《个人完全推销手册》,仅面试一次就被一家大公司录用了,并且获得了超乎想像的高薪。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年轻人并不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而获得了高薪,而是一开始就获得了副经理的职位。

也许有的人还是不理解,仍然认为“没有必要做那么复杂的努力”,那么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假设是从一名普通的公司员工一步步做起,那么要得到副经理的职位要花费不下10年的时间,所以可以看出,那本《个人完全推销手册》实际上使那位年轻人节省了10年的宝贵时光。

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前进,看起来很务实,但是也可能会前途灰暗,不可预期,使自己丧失最初的希望和热情,迷失了方向。我们称之为“陷入固定模式者”,就是指那些每天被一成不变的工作追赶着,马不停蹄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习以为常,慢慢被这种僵化的生活吞噬掉,最终连从这种生活方式中逃脱出来的愿望都丧失了。

因此,一级也好,两级也好,总之在现有职位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只要你能再往上走一级,就有机会将周围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更清晰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起点高一些,风光自然不同。

寻找新的起点

有一位农夫,在他家乡有一条很宽的河。一天,在河对岸的山上发现了金矿,各地的商贾纷纷前来淘金。于是老夫便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收来往商贾的过路费,从此大发其财。

后来农夫家乡的梨大获丰收,每年都有大批的梨运往各地。当村人都争着栽梨树时,农人却植了大片柳树,然后用柳条编成筐,大受种梨人的欢迎,农夫很快家财万贯了。

再后来,一个外商听到了这个故事,大受震动,前来拜访。当外商找到农夫时,他正在自己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因为他店里的一套西装标价800元时,同样的西装对门却标价750元。一个月下来,他仅卖出了8套西装,而对门却卖出800套。

外商看到这一情景非常失望,以为被骗了。当他弄清真相后,立刻决定以巨额年薪聘请农夫,因为他得知对门的那个店也是这位农夫的。

聪明的人知道适时地给自己寻找新的资源,新的起点,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但起点也无须高高在上,伸手不及的叫空想。重要的是,把握身边的资源,从而抓住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