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与农村的两个世界里——城乡差距
2007年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这是一个以户籍人口为标准进行统计的数据,如果以职业人口为标准进行农业、非农业人口收入的数据统计,差距可能还会更大。******部长说,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这2.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事实上都计算为农村居民收入而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了。要想了解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状况,应该把农民打工的非农收入计入城市居民收入而不应该计入农村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率。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3.3:1,也就是说3.3个农民的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范围,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4—6倍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由于这种二元体制,无论国民收入分配,还是资源配置、工农业产品价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而最终的反映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当然,这个差别在不同时期是有大有小的。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手段,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农民平均每年的总负担高达811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1985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86倍。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到1994年达到286倍。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革除,比如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符合条件的还可以成为城市居民等等。但是,二元管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依然存在一条鸿沟,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依然是重城市居民而轻农村居民。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低微;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分配上也是另行一套,农民工和城里人即使从事同一工作,并且工作质量丝毫不逊色,收入也仍然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还不能普遍享受医保、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福利待遇。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面临通胀的压力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农民生活消费指数高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指数,而农民增收又缺乏新的支持,这样,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自然而然扩大了。
无论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还是巨大的改革开放成就,农民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现在到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乃至消除这种差距,根本的途径还是彻底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GNP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换言之,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领土的本国公民、暂住外国的本国公民和常年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境内的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并不包括在我们的GNP之中,而是属于美国的;而青岛海尔在国外开厂的收入则可以算在我们的GNP中。与GNP不同的是,GDP只计算在中国境内产生的产值,它包括中国境内可口可乐工厂的收入,但不包括青岛海尔在国外开厂的收入。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我们把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减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的差额称作国外净要素收入,于是有: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当国外净要素收入为正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当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值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那么该国的GNP往往会大于GDP。比方说,日本在海外有大量的投资,那么,它的GNP就比GDP数字要大。在2001年度,日本的GNP比GDP高8.5万亿日元(大约折合800亿美圆),相当于日本GDP的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即使是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率为零。但是。有来自国外的这800亿美圆的投资净收入,也可以保证其GNP增长2.5%左右。
说菲律宾,有大量的菲律宾妇女在海外充当佣人(简称“菲佣”),她们每年汇往菲律宾的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圆!这样,菲律宾的GNP肯定比GDP要高。
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既可能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实物数量的区别,也可能是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化。为了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有效的比较,我们选择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作为标准,各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按照这一价格水平来计算。这个特定的年份就是所谓的基年(base year),这一年的价格水平就是所谓的不变价格(constant price)。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叫做实际国民生产总值(real GNP),用当年价格(current price)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叫做名义国民生产总值(nominal GNP)。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中,各个国家一般每过几年就重新确定一个基年。 当我们把2000年作为基年时,该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会相等。假定价格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过程,那么,在2000年以前,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小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以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大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收入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个人收入
3月18日,美国知名媒体福布斯杂志中文版率先发布了2009年中国名人榜。姚明继2008年以5600万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大约38780万元人民币)年收入位居排名榜首之后,在2009年姚明同样以35777万人民币的收入继续雄踞所有排名榜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刘翔的个人收入依然稳居第二名,以1亿3028万傲视姚明之外的“名人榜群雄”。
此外,我们所熟悉的明星还有:章子怡7800万的个人收入虽然无法和姚明相提并论,但还是相当可观;易建联的个人收入从2008年的2900万人民币上升至2009年的3710万;而郭晶晶的个人收入也达到3050万;乒乓名将张怡宁的个人收入达到1345万元,王励勤个人收入达到1150万;而林丹的个人收入则为1475万。
近年来,个人收入的多少被看做是身份的象征,于是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收入排行榜。不管是哪种排行榜,也无论在排行榜中位居第几,能在榜上留名的人物,他们的个人收入都非常可观。姚明这些明星们的收入如此之高,当然也是和他们的辛苦付出以及明星效应成正比例的。
个人收入作为一项经济指标,是指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个人收入反映的是个人的实际购买水平,预示了消费者未来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个人收入指标可以用于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是对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
总体说来,个人收入提升总比下降的好,个人收入提升代表经济景气,下降当然是放缓、衰退的征兆,对货币汇率走势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个人收入上升过急,央行担心通货膨胀,又会考虑加息,加息当然会对货币汇率产生强势的效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个人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工资总额,二是工资外收入。关于工资总额很好理解,就是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等。而工资外收入则是指职工在工资总额以外在本单位内及单位外获得的现金或实物,主要包括保险性福利费用、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个人收入主要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情况。随着全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人们的个人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单纯的个人收入更有价值,因为它代表每个人可用于消费支出或用来储蓄的货币金额。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7月27日公布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情况,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
但是很多人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长之快,与他们自身的真实收入相比,存在很大偏差。其实制约公众工资增长和消费“感觉”的,不单是收入和消费的绝对增长幅度,还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始终难以让人乐观——昂贵的医疗救治、动辄大谈市场化的教育、坚挺飞涨的房价犹如三座大山,压得在俗世中生活的人们喘不过气来。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生存的状况更是步履艰难。如此情境下,可支配收入自然感觉不到涨;消费支出,更是分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我们的个人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个人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GDP也在不断攀升,只是近些年来个人收入的增长幅度多数年份低于GDP的增长,居民最终对GDP的分享逐年减少,因此,居民个人收入与GDP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政府部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居民收入上,让更多人能从GDP的增长中分得一杯羹。
真正的个人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8年我国某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24668.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76.8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
(1)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力军。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9207.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为80.4%,是家庭生活来源的主渠道。我区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为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