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36486700000027

第27章 把握市场交易的内在规律(22)

我们来分析李大妈的消费活动。李大妈带的钱是有限的,一共只有17元钱,她必须要用这17元钱满足她各种菜的需要。白菜、萝卜和西红柿花了她10元钱,随着购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减少了。想买肉而钱不够了,这时肉的边际效用就增加了。由于每元钱勇于购买菜和肉的边际效用并不相等,李大妈心理不平衡,所以她要去退货,以便重新将货币分配于菜和肉的购买上。后来她用退回来的5元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钱,这样,每元钱用于购买菜和肉的边际效用就相等了,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从而心满意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均衡的原则是: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固定和物品的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消费者总是想让自己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欲望与各自价格的比值都相等,换句话说,消费者总是幻想自己的每一单位货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同时,实现消费者均衡必须具备以下假设性条件:

(1)消费者的偏好既定。这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对各种物品购买因需要程度不同,排列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比如一个消费者到商店中去买盐、电池和点心,在去商店之前,对商品购买的排列顺序是盐、电池、点心,这一排列顺序到商店后也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说先花第一元钱购买商品时,买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边际效用最大,电池次之,点心排在最后。

(2)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因为收入有限,需要用货币购买的物品很多,但不可能全部都买,只能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种。因为每一元货币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在购买各种商品时最后多花的每一元钱都应该为自己增加同样的满足程度,否则消费者就会放弃不符合这一条件的购买量组合,而选择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购买量组合。

(3)物品的价格既定。由于物品价格既定,消费者就要考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由于收入固定,物品价格相对不变,消费者用有限的收入能够购买的商品所带来的最大的满足程度也是可以计量的。因为满足程度可以比较,所以对于商品的不同购买量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可以进行主观上的分析评价。

有钱人就该高消费吗?——炫耀性消费

经济学家把消费极为昂贵的产品或服务称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此外,消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好的排他作用,能够很好地显示出个人收入水平。利用收入优势,通过高价消费这种方式,高层次者常常能够有效地把自己与低层次者分开。

炫耀性消费作为一种象征性消费,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消费过程不仅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其二,是“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个概念最早由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凡勃伦认为商品可被分为两大类: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效用,炫耀性商品则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他认为: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社会地位。

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常常大摆宴席,宴请天下宾客。每次宴会,餐桌上的用具几乎全是用银制成的,唯有他自己用的那一个碗却是铝制品。为什么贵为法国皇帝,却不用高贵而亮丽的银碗,而用色泽要暗得多的铝碗呢?原来,在差不多200年前的拿破仑时代,冶炼和使用金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宫廷中的银器比比皆是。可是,在那个时候,人们才刚刚懂得可以从铝矾土中炼出铝来,冶炼铝的技术还非常落后,炼铝十分困难。所以,当时铝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不要说平民百姓用不起,就是大臣贵族也用不上。拿破仑让客人们用银餐具,偏偏自己用铝碗,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尊严。

这事要拿到现在,一定十分可笑,因为在今天,铝不仅比银便宜得多,而且光泽和性能都远远比不上银。铝之所以变得便宜,是因为后来人们发明了电解铝的技术,可以大量生产铝。铝已经非常普遍,谁还会像当年的拿破仑那样拿它来炫耀呢。不过,如今用消费品拿来炫耀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在金钱文化的主导下,炫耀性消费可以说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表现形式可以说是林林总总、无所不包。炫耀性消费与商品的竞争相结合,一种是自我消费,一种是代理消费。很多人的炫耀性消费都是通过价格及品牌来表现的。如果价格下跌,炫耀性消费的效用就降低了,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比如是一部价值20万的收集,现在要1万元卖给他,他也许根本都不会瞧一眼。如果是一顿20万元的年夜饭,如果请他免费品尝,大概也会被拒绝。因为这些物品里只剩下实际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消费效用。

如今,年轻的“80后”富家子弟们正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与他们的父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同,他们一出生便继承万贯家产,正成为社会的一代新贵。他们中间一些人大手大脚的消费更为社会所诟病,“二世祖”便是这些人送给他们的“雅号”。名车豪宅,香槟美酒,名牌着装,饰物,大把烧钱,之所以会频频成为“富二代”们追求的对象,其实归根到底是其“炫富”心理在作怪。

这种炫富心理其实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进行炫耀性消费的都是企业家、演艺界大腕、社会名流等亿万富豪,他们有钱,进行炫耀性消费也是正常的。但是在我国,炫耀性消费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增长。

实际上,炫耀并非缺点,它对我们这个社会起着很多大的建设性功能:正是通过炫耀,财富才获得不断积累的动力,正是通过炫耀,一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满足才能折射到另外一个人的梦想中,并转化为一群人追求财富的动力——也就是说,从主观上讲,一个人通过炫耀获得了“追求财富并得到财富”的成就感;客观上讲,一群人在这个人的炫耀性消费的刺激下获得追求财富的动力:有资格炫耀的人是成功的人,是拥有财富的人。

不正常的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当人们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权贵身份时,就要尽其所能地炫耀和攀比,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在很多腐败案例中,一些高官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大肆进行炫耀性消费,并为满足欲望而放弃原则和法律,进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直至腐化堕落。

炫耀性消费不仅使大量的奢侈品生产耗资巨大,而且这些消费者又以惊人的铺张浪费将奢侈品化为废弃物。享受不了的人有条件挥霍,需要的人又没条件满足。浪费的财富只是满足了富有者的虚荣心,这无异于实际财富的低增长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其实,炫耀其身份的方式不一定非得通过消费奢侈品等行为体现,可以通过慈善等其他方式得以体现。因此,炫耀性消费可以降降温了。

“冲动是魔鬼”——冲动性消费

当你在商场中看到一些比较便宜,或者很讨你喜欢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你经常看到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你猛然间觉得自己好像很需要它,于是将其买下。但是事后却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它,或者它的作用很小。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

冲动型消费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就决定购买商品。在冲动消费者身上,个人消费的情感因素超出认知与意志因素的制约,容易接受商品(特别是时尚潮流商品)的外观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而冲动性消费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纯冲动型。顾客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没有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购买时完全背离对商品和商标的正常选择,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出于心理反应或情感冲动而“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或是“图新奇”、“求变化”。

(2)刺激冲动型。顾客在购物现场见到某种产品或某些广告宣传、营业推广,提示或激起顾客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从而引起消费欲望,而决定购买,是购物现场刺激的结果。

(3)计划冲动型。顾客具有某种购买需求,但没有确定购买地点和时间。如得知某超市要让利销售,专门到该超市购物,但没有具体的购物清单,因而买“便宜货”是有计划的,买何种“便宜货”则是冲动的。

而女性无疑是冲动型消费的主力军。日本有一个专门研究消费者形态的机构有一个统计,女性冲动性购买的比率为34.9%。换句话说,每3个女性消费者里面,就有一个是冲动性购买者。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常常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们在进入超市之前做了周密的购物计划,但在购物的时候却买回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实用、甚至根本还用不上的商品。

有人说,女人钱是最好赚的。一个女人可以在冲动之下专程打“飞的”去扫荡名牌,也可以在一时兴起买下上万的穿不上几次的衣服。经济学家说,女人们的这种消费轨迹无法琢磨,因为没有一丝规律可循。

所以,琢磨女人的消费动态,就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她们消费的理由林林总总,总是不乏借口。但困扰着经济学家们的是——女性为什么倾向于非理性消费?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女性所处月经周期越靠后,她们超支的可能性越大,在花钱方面更不节制、更冲动、超支金额更多。

“我被购物冲动抓住,如果不买东西,我就感觉焦虑,如同不能呼吸一般。这听起来荒唐,但这事每个月都在发生,”一位参与这项科学研究的女性都这样说。

科学家认为,女性月经周期中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如抑郁、压力感和生气。她们感到非常有压力或沮丧,容易选择购物这一方式,让自己高兴并调节情绪。对许多女性而言,购物成为一种“情感上的习惯”。她们不是因为需要而购买商品,而是享受购物带来的兴奋感。

研究同时发现,不少女性会为冲动购物感到懊恼。以大学生塞利娜·哈尔为例,她平素习惯穿平跟鞋,但一时兴起想买高跟鞋,于是一口气买下好几款颜色不同的坡跟鞋。然而,没隔多久,她就不喜欢这些新鞋,不愿再穿。

科学家说,如果女性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后期购物。她们应考虑干点别的,而不是周末去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