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空客”还是做“衬衫”?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之路。选择做“衬衫”,是一种被动分工,也是一种主动扬“长”。对相当多的国内企业来说,扮演“蓝领”角色,是其迈上更高台阶的必经之途。然而,许多中国货的低廉,隐含着扭曲的成本,给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者说“不”的堂皇理由,这才是最需要担心和解决的问题。西班牙烧鞋,俄罗斯退货,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抵制等等,无一不暴露出那些在产业链中位处低端、附加值不高、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是不是一个“世界工厂”、“生产车间”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要改变这种局面,很多人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力争“造空客”,而非停留在大量的“做衬衫”上。以我国为例,目前我国主要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而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劳动力的需求扩大,这给了劳动力价格一个向上的推动力。而现阶段劳动力价格没有大的提升的原因则在于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工业生产中来,新增的廉价劳动力满足了扩大的需求。然而过剩劳动力终究要有一天被完全吸收,到那时,生产的扩大必将带来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即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会丧失其竞争力,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时,经济增长就不能通过扩大生产来实现,而必须要通过技术进步,也即生产技术的进步来实现。
到底是选择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的发展之路呢?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孰优孰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或者在新的物质技术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有利于应用与推广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高精尖产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迅速发展。在我国,电子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防止污染设施制造等高级组装工业,高级医疗器械,电子乐器等高级工业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可以这样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会不断地被技术密集型所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技术在现阶段就会被资本密集型技术完全替代。这是因为:
首先,在当前技术进步状态下,一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资本取代,或即使取代,但取代的成本过高,因而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
其次,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因而必须保留或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比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的生产,艺术陶瓷、石雕、手工刺绣等等。
最后,在当前技术状态下,尽管存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它可以取代劳动密集型技术,但由于我国目前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当使用资本密集技术的成本高于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时候,一般仍然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
在现阶段,完全抛弃劳动密集型而采取技术密集型或者与之相反,都不是明智之举。,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时,由于加入WTO后,市场范围不断拓宽,市场的多层次(国际、国内、区域性)特点决定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特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需求多层次性都要求不同层次的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必须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资本积累、劳动力状况,科技发展现状,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的发展类型。
总之,中国既要加快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又要注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更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的发展。
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初期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简单加工和餐饮等行业,近年来已拓展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资源开发、航运物流和农业合作等众多领域。目前,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3~2008年间,跨国并购金额超过500亿美元,约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40%。“走出去”已成为国内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更是背负着保护各自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面对国外大型企业的激烈竞争,尽管跨出国门的步伐必须谨慎,国际化仍然成为必然选择。然而“走出去”并非单纯地复制分支机构那么简单,而对企业的整体运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情结由来已久,而海外并购作为企业国际化快速、有效的途径,自然被诸多国内企业争相采用。纵观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历程,尽管在广度上参与其中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规模上大手笔也是屡见不鲜,然而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海外并购上,国内企业仍然在交着昂贵的学费。
一直以来,海尔都被视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然而在GE、惠而浦这些顶尖高手的包抄堵截下,海尔在美国市场鲜有作为,在并购上也是屡屡失意,并购美泰克却被惠而浦半路劫杀,并购韩国大宇电子又遭遇有汤姆逊撑腰的印度家电巨头Videocon。
相比之下,联想可谓一鸣惊人,为了国际化可谓不惜血本,出手就是IBM的PC部门这样的大手笔,尽管经历波折后勉强并购成功,却在经营上困难重重,三年过后,PC业老三的位置已是风雨飘摇。
在国内呼风唤雨的中移动,却遭遇了海外并购的曲折坎坷,在接连并购努力泡汤后,只好拿Millicom旗下的Paktel试手,最终收购价还不到3亿美元。TCL在海外并购中曾经风光无限,接连与国际巨头汤姆逊、阿尔卡特成立合资公司,结果前者持续亏损,后者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此外,华为竞购英国马可尼、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均由于竞争对手的抬价或百般阻挠而最终放弃。
这一桩桩看似辉煌实则蕴藏巨大风险的海外并购案,折射出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走出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整体结构、管理、企业战略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变革。
.“走出去”需要新型********。“走出去”涉及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将企业盈利的微观目标与国家宏观目标协同起来。二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企业更好更安全地“走出去”。 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出去“对********要求更高,仅仅做到 “政企分开”还不足以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以及与企业的联合和协调行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如何支持企业,就要处理好政府用什么手段支持,在哪些领域支持,什么时候支持和支持什么等问题。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明确哪些必须“分开”,哪些必须“不分”,建立新的********和新的管理机制。
要创造公平的国内竞争环境和企业并购条件,使优秀企业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对有可能“走出去”的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之尽快培育起竞争能力,能够勇敢地“走出去”;对“走出去”的企业,要创造宽松的条件,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使之尽快积聚国际竞争的经验和实力。要用当年“引进来”的决心、魄力和宽容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才能迅速培育出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才能使大批的企业能够“走出去”。
如果说过去30年,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来”,那么,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从单向的“引进来”到双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样的战略转变,必然要伴随着相应的政策和体制调整。在国内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调整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涉及这样多的领域和范围,进行系统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从“走出去”的目标和全球化的惯例,把握“走出去”的政策取向以及管理思路和机制却是可能的。从多双边谈判中的重点是国内市场开放和吸引外资,转向继续坚持吸引外国投资的同时,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普遍经验。
合法的垄断权,无形的贸易障碍——知识产权
当今世界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瓜分着市场和金钱,也影响着国家的支配力,技术和商业秘密的竞争势必是激烈无情的。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专利战和商业秘密战加剧。中国企业也已经成为美国专利、商业秘密法律诉讼打击的重点对象。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美国再次启动了“专利屠宰”运动。
以中国企业为例,联想2009年1月1日至7月20日卷入9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其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36%;UT斯达康2009年1月1日至7月15日卷入6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其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37.5%;华为公司2009年1月1日至7月15日卷入2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华为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66%;中兴通讯2009年1月1日至7月15日卷入3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其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75%;海尔2009年1月1日至8月12日卷入3起美国专利诉讼,占其历史上在美卷入全部专利案件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