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
第一,可以防止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游资对硬货币的冲击。各国国际收支状况不同,逆差国货币往往趋于疲软,称为软货币;顺差国货币往往趋于坚挺,称为硬货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游资,为了保持币值或谋求汇率变动收益,纷纷抢购硬货币、抛售软货币,这样使软、硬货币都受到冲击;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基本上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与固定汇率制度下通过政府干预而形成的汇率相比更符合货币的实际价值,因此可以减少货币受冲击的可能性。
第二,可以防止某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和黄金流失。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被抛售时,因该国有责任维持汇率在规定限度内波动,必须动用外汇黄金储备购买本国货币,干预汇率变动,就造成该国外汇黄金储备大量流失。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无义务维持其汇率稳定,因而不会出现由于被迫干预汇率形成的外汇黄金储备大量流失问题。
第三,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例如一国通货膨胀率高,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它可以通过本币汇率下浮、外汇汇率上浮来调节,没必要一定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这表明实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比较强,有利于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
当然,浮动汇率制度也有一些缺点,如助长了国际金融市场上投机活动,使国际金融局势更加动荡。由于汇率波动频繁、幅度较大,投机者便有机可乘,通过一系列外汇交易牟取暴利。若预测失误,投机失败,还会引起银行倒闭。
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汇率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能适合任何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
〖TPC5.TIF,BP〗
国际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因而它总是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汇率制度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纸币本位制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浮动汇率制(牙买加协议)。
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轨迹清晰可鉴,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只不过是在国际货币制度发生变革后,汇率制度由固定制走向浮动制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只有浮动汇率制才是汇率制度的最终选择。
在国际货币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即在纸币制度下,由于纸币的价值无所依附,主要由纸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因而其价值总是处于频繁波动之中,由此所决定的国际汇率制度只能是浮动汇率制度。
如何看待高额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
1998年8月的中国香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际金融“大鳄”调动巨额资金冲击港币,一时间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风雨飘摇。8月14日到8月2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先后调动118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投入市场,与国际炒家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国际金融“大鳄”遭到迎头痛击,最终铩羽而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功捍卫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在这场金融阻击战中,外汇储备的作用不可小觑。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陆外汇储备达到2.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呢?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段时期里,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上升到国际最高水平,中国多年的出口导向战略为中国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际组织对认为中国的外贸神话是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成功故事。正是连年的贸易顺差才积累起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
很多人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能代表国家经济强盛,事实上,持有外汇储备的多少不一定能代表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抵御金融风暴,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带来利差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更大。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将严重缩水。
(3)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中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外汇储备过多会使中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中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6)加速热钱流入,引发或加速本国的通货膨胀。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外汇储备呢?各国政府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
安全性是指外汇储备应存放在政治稳定、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和信誉高的银行,并时刻注意这些国家和银行的政治和经营动向;要选择风险小、币值相对稳定的币种,并密切注视这些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状况,预测汇率的走势,及时调整币种结构,减少汇率和利率风险;还要投资于比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誉高的国家债券,或由国家担保的机构债券等。
流动性是指保证外汇储备能随时兑现和用于支付,并做到以最低成本实现兑付。各国在安排外汇资产时,应根据本国对一定时间内外汇收支状况的预测,并考虑应付突发事件,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组合。现金和国库券流动性较强,其次是中期国库券、长期公债。
盈利性是指在保证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通过对市场走势的分析预测,确定科学的投资组合,抓住市场机会,进行资产投资和交易,使储备资产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风险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资产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动性强的资产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国在经营外汇储备时,往往各有侧重。比如富国多重视流动性,以随时干预外汇市场或用于对外支付,小国和资源贫乏国家多看重价值增值和财富积累。一般来说,应尽可能兼顾这三项原则,采用投资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实现增值。
第四节金融危机
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新解——次贷危机
2007年年初,大西洋彼岸刮起了一场 “金融飓风”,以美国著名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代表的贷款机构、以美林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以及以花旗为代表的金融超市等成为这场“金融飓风”的直接风眼,同时,大大小小的对冲基金、海外投资者等都遭受了飓风的波及。众多金融机构暴露出的巨额亏损消息,一时成为美国社会的热点新闻。美国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美国金融的一次小感冒,直到2007年下半年,有关金融危机的报道和评论逐渐平息下来,人们似乎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已经暂时忘记了次贷事件。
然而,2008年初,有关次贷危机的报道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不断出现的坏消息提醒人们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是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不是一场感冒,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场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人们的生活已经受到影响,破产、倒闭、裁员、减薪,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全世界的神经都随之紧绷了起来。
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危机怎么来得如此急促?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伴随着经济下滑、工作岗位减少、收入降低等一系列的连环事件,人们切实感受到一场新的危机已经来到身边。要了解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次贷危机”。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到了临死前才攒够了买新房的钱,才住上了新房,而美国老太太则先贷款,住进了新房,到死贷款也还完了,她也因此住了一辈子的新房。这个经济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称赞美国老太太的提前消费、透支消费行为,在同样的环境下,只不过是稍稍改变了消费模式,美国老太太就能提前住了一辈子的新房,而中国老太太却是固执己见,在临死前才圆了自己的住房梦。
在美国,大多数人崇尚提前消费,在住房方面更是如此,“贷款买房”的制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金融制度。一般它要求贷款者付至少20%的首付款,表示贷款者的责任心;其次,贷款的总数不能超过贷款者年收入的4倍,也就是说年收入10万元的家庭,银行顶多借给你40万元买房子。这是最基本的金融产品,这个产品使很多原来买不起房子的年轻夫妻可以拥有一处自己的房子,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同时激活了相关的经济。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与贷款者的责任与风险都非常清楚:贷款者知道如果付不出每个月的贷款就有可能失去房产和20%的首付款;银行知道如果呆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政府关闭,取消营业资格。在责任与风险的平衡下,社会活动平稳运转。
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每个美国人都能有资格申请贷款买房。这时候,美国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新出了“次级债”。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级,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贷款高2%~3%。次级抵押贷款由于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贷款,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的l0年里,这种金融产品的适度发放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l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很大部分应归功于次级房贷。
1980年,美国国会为鼓励房贷机构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抵押贷款,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该法取消了抵押贷款利率的传统上限,允许房贷机构以高利率、高费率向低收入者放贷,以补偿房贷机构的放贷风险。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信用纪录也较差。因此,次级抵押贷款具有高风险性。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l0%~l2%,这样一来,钱少、信用差的贷款者承担高利率,高利率的放贷者承担高风险,前者有房住,后者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