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大全集
36481300000049

第49章 找到关键问题关键人物(2)

庄生接到陶朱公的委托后,专门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对楚王说:“据我长期观察,某一个星宿移动到某个位置,对楚国会有危害。”楚王向来很相信庄生的话,便向庄生寻求解决的方法。庄生说只有做好事才能够将这个危害消除。楚王表示明白了,当即命令侍卫去将钱财物资的府库严密封起来。

接受陶朱公大儿子贿赂的那名权贵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楚王就要大赦天下了。”大儿子不明白,权贵解释说:“按照楚王的惯例,他每次在大赦天下前,都要先把府库封起来,因为怕人乘机在大赦前抢劫府库,而可惜的是昨晚楚王已命令封闭府库了。”大儿子想到楚国即将大赦天下,那么他的弟弟自然也会被放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千镒黄金岂不是白白给庄生了?想到这里心里便有些不乐意,于是立刻去见庄生,想要把那钱给要回来。

庄生见到大儿子后非常惊讶,忙问他怎么没听自己的劝告赶紧离开,谁知大儿子却十分不客气地说:“我当然不会离开了,当初我是为了弟弟的事情有求于你,才将千镒黄金送给你,但现在弟弟的罪马上就要自动赦免了,我看……”庄生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马上将千镒黄金还给了他。大儿子高兴异常,心想没有花钱就救回了弟弟,父亲怎么也得夸夸自己呀!

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做法大大激怒了庄生,庄生一气之下又去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有关星宿的事情,楚王说要用行善的方法来消除危害,这最好不过了。可是前两天我在街市上看到很多人都在议论这样一件事,说定陶的一位名叫陶朱公的富人,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的大牢里,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钱财贿赂了王的大臣,所以都说王并不是为了体恤民情而进行大赦,而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

楚王听后勃然大怒,说:“胡说八道!我虽然不敢自称什么明君,但怎么会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就特别施恩大赦天下呢?”于是命令左右马上将陶朱公的儿子杀掉,然后才下达大赦天下的旨意。陶朱公的大儿子最终只得带着自己弟弟的尸首回了家。

进了家门以后,家人个个都非常悲痛,唯独陶朱公一人没有什么异常。家人不解,陶朱公说:“我早已知道他这一去必定会将他弟弟杀死的!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他不爱他的弟弟,而是因为他舍不得花钱!想当年他小时候就同我一起经商,对谋生的艰难深有体会,所以不轻易花钱。而小儿子呢,在他出生的时候,我们家里已经很富裕了,他几乎没吃过什么苦,不懂得挣钱的艰辛,所以不会像他大哥一样吝惜钱财。我原来就打算让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而大儿子是绝对不舍得的,他去十有八九会带着他弟弟的尸首回来,这是合乎常理的,没什么好悲伤,我本就是日日夜夜在等着丧车的到来!”

救人也好,管人也罢,如果想要使一项任务得到圆满的执行,首先必须配置合适的人才去做,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任务达成,否则只会眼睁睁地看着事情朝着相反的境况发展。

故事中的陶朱公深深明白在救人上自己的小儿子最合适不过,所以派小儿子去,但最终拗不过大儿子的苦苦相逼,才勉强答应大儿子去,结果大儿子领了一具尸首回来,实为可惜。若在开拓市场时派遣了错误的对象,那么,得到的恐怕也是失去市场的结局。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使用最正确的人是高效管理的前提。不能做到这一步,任何目标都只能是空谈。

找到你所需要的贤人

懂得贤才的重要性是任用人才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察贤”的过程,即正确地识别人才,这是重视和任用人才的前提条件。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吕不韦深谙“尚贤为政之本”的道理,作为一国之相,他深知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吕不韦以政治家的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得贤人与得天下直接联系起来,从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尚贤的重要性。

《吕氏春秋》中写道:“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要求国家的统治者把尚贤作为基本国策。吕不韦的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显示了他对人才的推崇。

吕不韦所处的时代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对此,吕不韦借助《吕氏春秋》提出了“察贤”的三个标准。

首先,《吕氏春秋》使用了许多概念,如圣、贤、士、能等,从这些概念看,吕不韦心中的“贤人”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能人,也就是德才兼备之人。

其次,《吕氏春秋》指出:“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吕不韦将心志、做事、功劳三者作为举人之本,这个标准把德才兼备具体化了,延伸到了做事的能力和政绩等。

最后,《吕氏春秋》明确地提出了“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的内观和外观标准。所谓“八观六验”,就是“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具体意思是:

1.在他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时,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时,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时,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时,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时,要注意看他有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时,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时,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处在下贱阶层时,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以上是“八观”的主要内容。

1.当他高兴时,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时,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时,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时,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时,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

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时,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以上是“六验”的主要内容。

除了“八观六验”,吕不韦还说:“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汗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全面而公正的。

综观以上三个识人标准,标准一是综合的理性标准,核心即德才兼备。标准二是理性标准的具体化,侧重于标准的具体操作。标准三是从内、外两个不同方面识别考察人才,侧重于方法论。应该说,这三个标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考察体系,吕不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出按照这一标准体系识别考察人才,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古语说:知人善任。作为一名领导者,不了解一个人,就无法决定能否对他委以重任。只有了解了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或者识破一个奸伪之徒的本来面目,避免影响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正是由于了解人才、选择人才是关乎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人才管理上,现代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借鉴吕不韦的“察贤论”,掌握科学的识人方法,凭此获得更多真正优秀的人才。

别让情绪影响判断力

古代帝王虽然身居高位,能力及素质都非平常人所及,但说到底他们也是人,也有着寻常人所有的喜怒哀乐,而这些喜怒哀乐的情绪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判断力。但真正优秀的帝王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绝对不会让一时的情绪左右自己正常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力。秦王嬴政就是这样的优秀帝王。

嬴政手下曾有一名方士名叫侯生,颇为嬴政信任。公元前215年,嬴政派他“求仙人不死之药”。侯生虽然知道嬴政非常信任自己,但他始终处于担惊受怕中,自己的那一套只不过是一些骗人的把戏,早晚一天会被嬴政识破。于是在接到嬴政寻药的命令后,侯生与另一位方士卢生两人商议决定逃走。逃走倒是并不打紧,但是两人临逃前还说了很多嬴政不爱听的话,诸如“贪于权势”(喜欢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肯授权给百官)、“上不闻过而日骄”(皇上听不进不同意见),并且传遍了整个咸阳城。

这就要严办了!因为这是对皇帝进行人身攻击,不是神药的问题而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了。于是嬴政警觉起来,认为这个政治事件一定是代表了一批人。于是,他下令在咸阳的“文学方术士”(颂太平和炼丹药的人)里进行排查,查出了四百六十个“妖言以乱黔首”的人(散布诽谤朝政的言论的人),将他们全部坑杀。

侯生和卢生自知犯了死罪,为了缩小目标,便分头逃亡。卢生一去再无音信,不管外界有什么传说,反正嬴政最终都没有见过他。但侯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是过不惯逃亡的日子,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亲人,还是对四百六十人的死感到内疚?居然壮着胆子又回来了。

嬴政获知侯生回来的消息后,更加气愤,马上下令将侯生捉拿归案,准备痛骂一顿后将其处以车裂之罪。为此,嬴政还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特意选择在四面临街的阿东台上怒斥侯生。因为在这里能够让许多人都看得见、听得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当嬴政远远地望见侯生被押过来时,便怒不可遏地骂开了:“你这个老贼!居心不良,诽谤主子,如今竟还敢来见我!”周围的侍者都猜测侯生今天无论如何都活不成了。侯生被押到台前,高昂着头说:“臣听说,知死必勇。皇上能听我一些忠言吗?”嬴政:“有话快说!”

于是,侯生昂扬顿挫地说道:“为臣的曾听说,大禹曾经专门在门前树立一根‘诽谤木’,以此获知自己的错误。如今皇上您一味追求奢侈而丧失治国的根本,终日过着****安逸的生活。宫室台阁连缀不绝,珠玉重宝堆积如山,妇女倡优数以万计,钟鼓之乐无休无止……所有自己享用的一切,都是华贵奢靡,数不胜数。然而普通老百姓呢,他们衣不蔽体,缺粮少食,民力枯竭,您这些都看不到吗?一旦别人指责您,您只管恼怒万分,以强权压制臣下,以致为臣的有口也难言,所以我们才逃走。臣等并不吝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惋惜秦国就要灭亡。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食物只求吃饱,衣服只求保暖,宫室只求能住,车马只求能行,所以上没有看到他们被天所遗弃,下没有看到被百姓抛弃。如今皇上的淫逸程度,是丹朱的一万倍,是夏桀、商纣的一千倍。臣想皇上如果继续这样过下去,只怕秦国必亡无疑了!”

听了侯生的肺腑之言,嬴政感到无比震惊,他沉默了很久都没有说话,之后缓缓地说道:“这些话你为什么不向我说呢?”侯生回答说:“皇上您的心思一直放在‘车马服饰旌旗之物’上面,并且自认有贤才,能够使秦王朝长期兴盛,可是秦国灭亡的征兆其实早就显现出来了。臣等害怕说出来您也不会听,反而自己送死,所以就逃走了。现在为臣肯定要死了,才敢向皇上说这些话。这番话虽然不能阻止秦国的灭亡,但也要让皇上明白秦国是为何灭亡。”嬴政落寞地问道:“秦国灭亡的趋势我还可以扭转过来吗?”侯生回答说:“已经成必然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若皇上想有所改变,您能保证自己做到像尧和禹那样吗?如果不能,改变也没有任何意义。皇上您现在的辅臣大部分都不是良臣,臣恐怕即使作出改变也不能扭转这一趋势了。”嬴政听后虽心里特别不舒服,也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下令将侯生放掉了。

侯生逃走的典故发生在嬴政统治末期,虽然嬴政当时不过四十几岁,尚属英年阶段,但他已经取得了骄人的功绩,目空一切,犹如侯生所说,不太能清醒地正视自己。即便如此,在对待侯生的态度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嬴政善于纳谏的勇气,说明他还不糊涂。尤其是在盛怒之下,在听了侯生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辞以后,嬴政居然能不杀他,还将他放走,从嬴政的性格上分析似乎不太可能,但是从他一贯的用人之道来分析可以得知,嬴政一向能在盛怒之下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判断力,当然对方必须是言之有理,话说到点子上,否则必会带来杀身之祸。

由此可见,情绪的控制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领导者具备高情商的标准之一。他们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良好的情绪。虽然他们也时常愤怒,但总会把一个底线摆在心里,当坏情绪一旦超越那个底线时,他们总是能够及时地将其控制住,不会让不良情绪肆无忌惮地蔓延,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