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大全集
36481300000139

第139章 领导三字经之拖:激发暂时后进者(1)

酌情注入刺激量

有人以为,激励人才,通常是在评价人才、选择人才、使用人才之后进行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它可以运用于整个用人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其中包括评价阶段、选择阶段和使用阶段。

但是,它主要还是用于用人过程的最后阶段,或者说,用于前一个用人行为与后一个用人行为的“衔接”阶段。因为这时候激励的标准比较容易掌握,领导者可以根据下属在前一个用人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后一个用人行为中承担的任务的“难度”,对下属酌情注入一定的“刺激量”。

这种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根据下属在工作中取得的实绩作为激励的依据,经常向下属“灌注”适量的动力,促使其积极而持久地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用人战略原则,就叫做实绩原则。

既然实绩原则的确切含义,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以下属的实绩为依据,给予适当方式的激励,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实绩——激励”这一简单而又复杂的激励“公式”呢?可否以实绩来取代德才素质、思想动机、劳动态度作为激励人才的依据呢?

选择某一“参照系”作为激励人才的依据,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客观性,谁见了也难以否认;二是可比性,能够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估和类比。在人们提到的上述各种依据中,德才素质、思想动机、劳动态度,显然都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因而也就不能以它们作为激励人才的“参照系”。

选择实绩作为激励人才的依据,不仅因为它同时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还因为它具有以下令人信服的“充分理由”:

1.优秀的德才素质,必须通过杰出的实绩来“体现”。有时候,德才素质不错,但由于受到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也可能“一时”未能取得良好的实绩,但世上决无“长期”取不到良好实绩的“德才皆优”者。

2.看一个人的实绩时,当然应该看他的思想动机。但是,在缺乏足够的证据时,我们绝不能无端怀疑一个人的思想动机。动机和效果,两者绝不是“并立”关系,而是“主次”关系,良好的动机,必须产生理想的效果,即优异的实绩。我们主张通过效果看动机,在分析动机和效果时,重点放在效果上。

3.“有本事”者未必能取得显著实绩,唯有德才皆优,又踏实肯干者,才能取得较好实绩。实绩原则的根本宗旨,是依照实绩的好坏给予适当的激励,并非谁“有本事”就激励谁。相反,唯有坚持实绩原则,才能充分调动一部分德才皆优的拔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工作实绩,是人才价值的具体体现,通过它,既可以看出人才的基本素质,劳动态度,还可以看出人才创造的实际成果。而单纯的劳动态度,除了表明劳动者是否“肯干”外,并不能说明他付出的劳动是否能转化成有效价值。因此,根据劳动态度发“辛苦奖”、“照顾奖”,是难以使多数下属心悦诚服的,只有根据工作实绩发“成果奖”,才能使每个人都觉得公允合理。

实绩原则的确立及其运用,都是和激励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的人才学专著,将激励手段称作奖惩手段,这是很不确切的。其实,动力的来源,并非完全依赖于“奖惩”,“激励”的内涵远比“奖惩”丰富。因此,我们还是采用激励手段的提法。

传统的激励手段,在激励时机上,总是习惯于在完成了某一项任务之后,才对下属灌注适当的“动力”;在激励标准上,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根据下属的劳动态度,有的根据下属主动精神,有的根据领导者对下属的主观印象,还有的干脆就让群众投票评选;在激励方式上,又十分简单、刻板,如此“激励”,是不可能取得什么良好的刺激效果的。

与传统的激励手段截然不同,现代激励手段日趋灵活、巧妙、多样、合理,更加注重人才的有效价值和存在价值,更加注意掌握激励的“度”,更加强调在动态变化中随时调节激励的“刺激量”……这一切,都是伴随着实行实绩原则而带来的可喜变化。

当然,评估一个人的实绩,情况十分复杂,要做到准确、客观、合理、全面必须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定量、定性工作。在这里,尤其需要提醒以下三点:

其一,工作实绩,按其获取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方式。前者是人才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直接获取的实绩,后者是人才通过组织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其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或者从事有效的辅助劳动,极大地提高了主要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水平,从而间接获取的显著实绩,领导者应注意不要“忽视”有些人才间接获取的各种实绩,唯有这样,才能公正合理地对各类人才给予适当的激励。

其二,在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中,人们付出的劳动代价,和所获取的劳动成果,“演变”情况十分复杂,有时很难辨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有的前任领导者辛辛苦苦奋斗若干年打下的工作基础,到了后任领导者“执政”以后才见到了显著成效;有的企业领导者名义上“主抓”某项工作,而实际上这项工作却是由一位业务能力很强的部属做的,工作实绩也是由这位部属取得的;有的企业领导者为了追求急功近利,拼人力,拼设备,一时将生产“搞上去”了,等他“高升”以后,潜伏的危机却降临在后任领导者头上,似乎后任领导者又将生产“搞糟”了……

如何准确区分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公正地判明实绩的“归宿”,是坚持实绩原则时必须认真解决的一大难题。

其三,工作实绩,按其被人们“接受”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层次高低之分,某一实绩所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存有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因此,人们对某一实绩的“接受”方式,势必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复杂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人取得了某一突出实绩时,周围的人们对这一实绩选择的“接受”方式,就多种多样,可能“反对”,也可能“赞许”,还可能“不表态”,甚至“表面赞许私下反对”,或者“表面反对私下赞许”……有些超出人们目前认识水平的实绩,往往要推迟若干年以后才逐渐被后人所认识,所接受。

因此,评估实绩,必须针对人们对实绩所抱的各种态度,经过认真分析、归纳、透视其本质,然后才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切不可简单地按照一时的“社会反应”,或者单纯按照群众投票的多少,甚至根据某个上级领导的个人表态来做结论。

在准确评估实绩的基础上,根据下属在工作中取得的不同实绩,分别给予相应的“刺激量”,促使其积极而持久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就成为激励所追求的目的。

请将不如激将

一个成功的领导人,能够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激发下属完成任务的热情和信心,勇气和决心,这同样需要高度的技巧。请将不如激将。中国有句俗话:“请将不如激将。”激将法,也是其中办法之一。

在人才的运用中,如果能够运用巧言激将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当有些人的自尊心由于遭受挫折、犯了错误而缺乏信心时,为了使之接受上司的意图或意见,而故意用语言贬低他、刺激他,从而激发起他强烈的自尊心。这就是激将法。

使用激将法,一定要注意区分对象,根据性格特征因人施法,犹如对症下药,方能于病有益。否则,只会白费唇舌、枉费心机。巧言激将还要看准时机。出言过早,时机不熟,易使人泄气;出言过迟,又成了“马后炮”。除注意把握时机外,还要注意分寸,运用激将法,不痛不痒的语言犹如隔靴搔痒;但言语过于尖刻,也会使人反感。因而,语言激将要灵活运用。

愚蠢的激将法,往往是用嘲讽、污蔑、轻浮的语言将对方激怒,拼死一搏。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所用的激将法是聪明的激将法,他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

1.激中有导

面对不同的被激对象,有时简单的否定、贬低收效甚微,还需要“激中有导”,用明确的或诱导性的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发起来。

某班有一差生不但成绩差,而且爱打架。一次,他打了一位同学还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老师批评他说:“打架算什么英雄,学习超过他,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学习上不去,只是四肢发达,空有一身蛮力,那只能是被人耻笑的大狗熊!”那个学生从此发愤学习,在后来两年的学习生涯中,成绩突飞猛进,其道德品质也为人称道,终于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2.直接激将

直接激将就是面对面直截了当地刺激对方,羞辱他、激怒他,以使他的自尊心激发起来。某班改选班委干部,实行毛遂自荐的方式进行竞选。成绩和能力都很好的小李是大家公认的最佳班长候选人。然而,不知何故,小李迟疑难决。

在老师的暗示下,同学小张找到他,言辞颇为激烈:“小李,你不是向我说过你有远大的理想吗?同学们都对你寄予厚望,没想到你这么没出息,连个班长的职位都没有信心去竞选,真是丢死人了!”“我丢人?”小李“呼”地一下站了起来,说:“我难道是一个胆小鬼吗?我不信连个班长也当不了?”说完,便冲向老师办公室报名去了。

3.间接激将

间接激励就是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运用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激起他压倒别人、超过别人的强烈愿望。

三国时期,为了联吴抗曹,诸葛亮来到江东,他深知孙权不甘居人之下,轻易不服人的脾性。诸葛亮明知曹军有150万,却对孙权说曹兵100万,兵多势大,所向披靡。孙权对曹军人数表示怀疑。诸葛亮说:“我只讲100万,怕吓坏你们江东的人呀。”

孙权中计,忙问:“那我是战,还是不战?”诸葛亮乘机说:“如果东吴人力、物力能与曹操对抗,那就战;如自觉不敌,那就投降!”孙权不服,反问道:“依你之言,刘豫州缘何不降呢?”此话正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于是进一步激他说:

“田横乃齐国一壮士,尚能坚守气节,何况刘豫州乃皇室之后,盖世英才,众望所归如百川入海,岂能屈膝投降、屈于他人旗下呢?”孙权被激得勃然大怒,发誓要与曹军决一死战。后来经过刘、吴两军的合作,巧用连横之计,终于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运用间接激将的方法,在于旁敲侧击,刺中对方不甘落后于他人的自尊心,使他萌发争强好胜之心,从而激发其斗志,提高对方工作的积极性。

4.激将要因人而异

运用激将法要看对象,年轻人的弱点是好胜,“激”就是选在这一点上,你越说他害怕,他就越勇敢。老年人的弱点是自尊心强,此点一“激”就灵,你越说他不中用,他越不服老,越逞强。所以当别人指责他放弃责任、隐退不出,嘲笑他不负责任、胆怯后退时,他的能量就激发出来了。

5.煽情激将法

煽情激将法需要用具体的有感染力的描述,用富有煽动性的语言激起人们心中的激情、热情。所用的可以是严酷的现实,也可以是轻松的远景,不拘一格。

6.示范激将法

这种方法军事家、政治家可以用,企业领导人同样可以用。一个企业的厂长发现必须加班制造一项产品,于是请领班找工人回来加班。领班面有难色,表示有很多困难,厂长没有再说什么,晚上亲自跑到工厂加班,领班听到后,立即找了几个工人将厂长换下来。从此之后,碰到加班的时候,这位领班再也没有讲价钱。

战场上主帅是不宜亲自出战的。主帅出战则意味着部将无能或失职,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有智愚高下之分,领导者掌握好其分寸尺度,灵活发挥,机智应用,可以让你在需要员工拿出他们最大的力量,拼死效力时,派上绝妙的用场。

7.对比激将法

对比激将法是要借用与第三者(一般来说是强者)对比的反差来激发人的自尊心、好胜心、进取心。用对比法激人,选择对比的对象很重要。一般来说,最好选择被激对象比较熟悉的人,过去情况与他差不多,各方面条件与其差不多的人,而且对比的反差越大,效果越好。

8.绝路激将法

军事家都懂得一个道理,人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往往特别勇敢。中国历史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获全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如果企业领导人懂得这个道理,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激励员工背水一战,也可以大获全胜。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一个企业领导人若想让一个临死的企业“活”起来,就要想办法让员工们知道自身企业处于“绝地”的处境。

端起猎枪的推手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头狮子。”有一次,他在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大男孩不小心落入激流的河水中,那个大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虽然这条河水并不是很深,拿破仑的随从中也有游泳高手,但拿破仑制止了大家准备下河救人的举动。拿破仑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个大男孩见求救无用,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喷出火焰的猎枪,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了岸。这个大男孩在两年后加入了拿破仑的部队,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士兵。他对别人说:不是我善战,是拿破仑逼着我必须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