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权威才会有服从
某公司的部门经理借用公司的车去参加一次会议。他在开会的时候,停在外面的车因阻碍交通遭警察扣留,这位经理吓呆了,因为他知道车第二天还要用,这时只有行政部领导有权签发取回车子所需的罚款。
行政部领导原本只要立即签一张小小的现金收据就行了,但他想借此机会显示他的权威,让秘书假称他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不便受到打扰。那位部门经理别无选择,只得等待。所谓的“会议”结束了,行政部领导并没有马上办理,而是质问了部门经理半天才同意签字。
这次权威的使用使部门经理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经理不再像从前那么盛气凌人了。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当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他们已别无选择。任何你有权说“是”或“不是”的机会都是你展示权威的时机,这时,你不妨摆摆架子,借此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提起上司、领导,多数人的感觉是“架子大”、“官气十足”。而且人们总是习惯用“架子大”来形容某些上司脱离群众,目中无人。但是,“架子”绝不仅仅是一个消极、负面的东西,而有着它积极而微妙的意义,成为许多人上司管理下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架子”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距离感”。许多上司正是通过有意识地保持与下属的距离,使下属认识到权力等级的存在,感受到上司的支配力和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于上司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张是绝对必需的。
如果上司过分随和,不注意树立对下属的权威,下属很可能就会因为轻慢老板的权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进行破坏。所以,上司通过“架子”来显示自己的权力,进而有效地行使权力是无可非议的,对于上司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十分必要的。
领导通过“端架子”,可以使自己显得比较神秘。因为领导处于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若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机不被窥破。如果下属很容易就揣摸到上司的心理,他就很可能利用此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从而危及或破坏上司意图的实现。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增加与下属的距离,减少接触,使自己保持一种神秘莫测的状态。
许多上司最头痛的便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而更希望的则是自己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大事。而随和的言行会使下属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上司好说话,是不是让他解决一下我的问题……这样,势必会使许多下属抱着侥幸的心理来请求上司的亲自批示,而一旦不能满足又会心生怨恨。因此,用这种“轻易不可接近”的“架子”可以逃避细小琐事的烦扰,把更多的脑力用于谋划大事上。
在言语中端点架子也是树立权威的一种方法。不露痕迹地击败对方的一个好方法是装作对他们的要求无能为力,这种阻碍性的无能为力亦可造成一种“有权力”的印象。
“我无权去……”、“这样做对我来说是不负责任的”、“我觉得这样做不恰当”,这三句话分别给人以权威、责任和正派的印象,进一步说,这样的说法也不大可能受到挑战。
当然,你大可不必用充满敌意的态度说明自己的原则,应该表现出你的遗憾,必要时甚至可以辅之以同情的泪水。下面几句话既可以表现你的同情,又不失办事原则:“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同情你,但你是知道那些规定的……”;“我真希望我能帮你……”;“我已绞尽脑汁,可是实在是无计可施……”;“你也知道这方面的规定非常严……”;“很不巧,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真不好意思,我办不到……”。
这些语言技巧的优点在于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即使是最低级的下属也可以给对方留下一个有权力的印象。有权力意识的人最终会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只有树立权威,才能达到控制下属的目的,因为有权威才会有敬畏和服从。
铁腕也可曲径通幽
以铁腕处管理下属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不留后患。但这并不是说天天黑脸铁面、完全无情无义。以曲径通幽的方式实施铁腕,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赵匡胤当上大宋皇帝后,总是寝不安枕。从自己陈桥兵变变周为宋的经历,他深知兵权的关键性,也总怕有将领以他为“榜样”,兵变篡权,因此他下定决心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采取腥风血雨的方式,他的铁腕不仅逐步施展.而且采取了一种春风细雨的方式,并因此传为历史佳话。经过两次对禁军领导班子的调整,作为宋朝中央军的禁军一直十分稳定,赵匡胤这才放了心。
于是到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三月,他便免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任为南西道节度使。又免去韩令坤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职务,去任成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一职自此不再任授,赵匡胤自此完成了皇帝亲握军权的大事,实现了皇帝就是军队统帅的****决策。
到了这一步,在宋朝禁军这个国家军队中,主要的高级将领都已为赵匡胤的兄弟、义兄弟和亲信分别担任,从理论上来说,这样就可以使赵匡胤高枕无忧,无须担心兵权被他人所篡,再有人利用兵权来左右政权了。
其实,这种把兵权分别授予自己人的方法并非就是非常牢靠,历史上就有许多弑父屠子、兄弟相残的例子为人耳熟能详。仅把军队领导人都换成亲信,赵匡胤仍不会高枕无忧的。
为了彻底解决兵权左右政权的弊病,还要从根本上也就是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就是要解除所有功臣个人意义上的兵权。“图难于其易”,既然已把军队的高级将官都换成了亲信,也就等于完成了第一步,而解除这些人的兵就不是多困难的事了。
由此可见,赵匡胤做事于其细,顺利地掌握了军权,因此就为他图难于其易创造了下一步“其易”的条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的一天晚朝后,赵匡胤在宫中摆了一场宴会,宴请禁军的高级将领。在宴会进行到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叹息道:“若不是你们这些人出力扶持,我怎能做这个皇帝。不过我既做皇帝,就要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可是,做皇帝也真是太难了,自从我当了皇帝,就没有一天能睡上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他如此说,大惑不解,忙问:“皇上,二李既平,国泰民安,你怎么还睡不着觉呢?”赵匡胤说:“多少人都想当上皇帝。而今,也不知还有多少人想当皇帝啊。”石守信和其他将领都诚惶诚恐,说:“陛下怎么这样说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啊!”
赵匡胤说:“纵使你们不生二心,也难保你们手下的人不贪图富贵。一旦有一天,有人也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推辞不掉啊。”听赵匡胤如此说话,石守信及其他将领吓得汗流浃背,一齐跪下说:“臣等愚昧,不解圣意,该怎么做,请皇上指示。”
赵匡胤就说:“依我之意,你们不如全卸去兵权,去大藩做节度使。置田兴宅,广积产业,饮酒作乐,痛快地过此一生,使我们君臣两下无猜。”石守信和诸位将领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第二天,诸将皆称疾不朝,各自上书请求辞去在禁军的职务。
于是赵匡胤任命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出任宋州;任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出任寿州;任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出任陈州;任罗彦瑰为彭德节度使,出任相州;任石守信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为天平节度使,出任郓州。
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赵匡胤有这种智慧。释诸将兵权,本是一件很难很大的事,但他从其易,从其细,所以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图难、为大之事。
由此可见,铁腕虽然是管理上一种重要的风格,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尤其是在铁腕手段时,一定要懂得采用柔软的手段,这样才能让下属更容易接受,从而轻而易举达到管理目的。
发火也能体现权威
适时的发火则是对领导者权威的维护,一个没有脾气的领导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不要让你的下属把你理解为俯首甘为的“孺子牛”。“发火”艺术至关重要的是“适时”,要把握好一个“度”字!领导者在工作中的发火发怒显示出领导者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
特别是对那种 “吃硬不吃软”的下属来说,适时发火施威胜于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有经验的老练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当然,尽管发火施威有缘由,毕竟发火能伤人,甚至会坏事,领导者对此还是谨慎对待为好。
首先,发火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做绝,而要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领导者话说出口,一言九鼎,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一旦把话说过头,则事后骑虎难下,难以收场。所以,发火不应当众揭短,伤人之心,导致事后费力地去挽回局面。
其次,发火要虚实相间。对当众说服不了或不便当众劝导的人,不妨给他一个大动肝火,这既能防止和制止其错误行为,也能显示出领导人运用威慑的力量,设置了“防患于未然”的“第一道防线”。但对有些人则不宜真动肝火,而应以半开玩笑半认真或半俏皮半训诫的方法去进行。这种虚中有实、情意双关的方式,使对方既不能翻脸又不敢轻视,内心往往有所顾忌——假如上司认真起来怎么办。
另外,发火时要注意树立一种被人理解的“热心”形象,要大事认真,小事随和,轻易不发火,发火就叫人服气,“拿住人”。长此以往,领导者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起令人敬畏的形象。令人服气的发火总是和热诚的关怀帮助联系在一起的,领导人应在下属中形成“自己脾气虽不好但心肠热’’的形象,从而使发火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同。
领导者的平常发火,不论怎样高明总是要伤人,只是伤人有轻有重而已。因此,发火伤人之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职位尊卑,人格 是平等的。妥当的善后要选择时机,看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盛,效果不佳;过晚则对方积郁已久的感情不好解开。因而,宜选择对方略为消气、情绪开始回复的时候为佳。
正确的善后,要视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人性格大咧咧,是个粗人,领导发火他也不会往心里去,故善后工作只需三言两语,象征性地表示则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领导发火他也能谅解,则不需下大工夫去善后。而有的人死要面子,对领导向他发火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善后工作则需要细致而诚恳。对这种人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还有的人量小气盛,则不妨使善后拖延一些时日,以日久见人心的功夫去逐渐感化他。
艺术地善后还应体现出明暗相济的特点。所谓“明”是领导亲自登门进行谈心、解释甚至“道歉”。对方有了面子,一般都会顺势和解。所谓“暗”是指对量小气盛者发火过了头,单纯面谈也不易挽回时,便采用“拐弯抹角”或“借东风”的方法。
例如,在其他场合,故意对第三者讲他的好话,并适当说些自责之言,使这种善后语言间接传入他的耳中。这种背后好言很容易使他被感化、被打动。另外,也可以在困难时暗中帮忙。这些不在当面的表示,待他明白真相后,会对领导由衷感激的。
发火也能体现权威,关键就在于如何发火。只要方法得当,管理者的威严就会在怒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发火未必就是好的管理者,而擅于发火的管理者才是好的管理者。
端起架子下令
一般说来,公司和雇员是平等的,因为职员是以雇佣的契约为基础,方成为该公司的职员,所以,两者可算是平等的。但是在公司体制内,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平等的,而是上与下的关系。领导在对属下下达命令时,不可忽略了自己的立场。
昨天你仍和大家在同一岗位上,如今却只有你被提升为主管,相信你必定有些顾虑。周围的同事也习惯了以前的做法,在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上,也不会有所改变。起初众人无法适应新的转变,因此你亦不必太在意。但是,必须尽早制造机会来明示你们之间的关系。若忽略了这一点,则有可能发生部属不遵从命令的情形。你是以命令的心态面对属下,而对方误认为你只是单纯地与他聊天或商量某件事而已。
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这样的对话。上级说:“你认为你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下属回答:“下一周吧”于是那位上级说:“好吧,就依你的意见吧。”虽然这位下属说话时用词并无不妥当,但是那位上级的语气却犯了大错误。因为无论你如何等待,部属也不会主动地去做事。此时上级应当明白地告诉他:“那就这么决定了,你在这个星期内将它完成。”
一个领导最大的职责可能就是端起架子给他的下属下达指示和命令,因此培养下属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命令也是用人的一个基础环节。如果你想做好一点,建议你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领导应积极地接受部下对命令提出的意见,对他们的每一点疑问,都给予准确的答复。如果一个领导在下命令时总忽视下属的意见,不能及时处理下属反馈上来的信息,最后很可能导致失败。
在下达命令后,领导应及时督促下属行动。在行动中,要随时提醒他们工作的认真程度。
另外,作为一个领导端起架子下令时要抓住中心,重复重点,还可以要求下属在接受命令时采取笔记的形式,在发布完命令之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意见,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