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简单其实不简单。简单比复杂要好,尤其是人为的复杂化,更需要简单。所以,让生活简单些,应该成为享受生活的一种积极行动。
捂紧自己的钱袋
面对越来越多暗藏风险的暴露和越来越恐慌的心理,我们还有多少潜在风险没有发现?有哪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安全的品种其实暗藏风险?
1.慎对银行信贷理财品
现在的信贷理财产品都是没有担保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买这样的产品相当于直接把钱借给了企业。如果对这家企业不了解,没有把握,最好还是离这种产品远一点。银行正在发售的几款信贷理财产品的投向,借款企业中有民营建筑公司、经营化工产品的股份公司,也有水电开发公司,基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没有银行担保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资信就成为投资者资金收益和安全的唯一保障。
那么,如何判断这些企业的资信呢?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企业的知名度,如果是根本没怎么听说过的企业就要谨慎。虽然银行在挑选这些企业的时候也会很慎重,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事情———雷曼的资信评级比中国银行还高,谁想到会破产呢?信贷理财产品比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也就高1~2个百分点,实在不值得冒险。
单纯的信用产品风险较高,那么有抵押的借贷又如何呢?目前典当行短期拆借利率高达2%(月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吸引力惊人。依“高收益高风险”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来说,这样的高收益借贷风险几何呢?这种借贷肯定会有抵押物,抵押物估值按市场价格确定,借款比例不高于抵押物估值的50%。单从这样的描述似乎这种年利率高达20%以上的借款风险完全可控。
2.涉汇理财风险难测
“蝴蝶效应”的可怕在于其缺乏确定性,难以预测,目前多国货币汇率大幅波动让刚出国门的中国人领教了这一点。2005年下半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观念深入人心,似乎成为铁律。很多普通投资者进行与汇率有关的理财都是基于这个判断。
在澳洲有房产的李小姐,几个月以前将其房产下的澳元贷款转为港元贷款,其理由在当时非常站得住脚的:澳元贷款利率高达9%,而港元利率还不到3%。不仅如此,港币兑人民币这些年不断贬值,而澳元这些年兑人民币却在升值。一个星期以前,银行突然通知李小姐追加银行抵押物,因为其澳洲房产由于澳元兑港元大幅下挫,导致其抵押金额不足。李小姐不得不紧急调动人民币换成港元,补充抵押物。不过,她仍然坚持港币贷款,因为“人民币还会升值的,那就相当于我的负债自动减少了。”
确实,很长时间以来,与澳元相关的理财产品非常盛行,很多产品的宣传都声称,澳元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高达15%甚至更高———澳元利率8%+澳元兑人民币升值10%。而2008年9~10月,澳元兑美元下跌近30%,澳元理财产品全军覆没,以至于产生纠纷。
不拿信用卡当钱花
如果盲目地把负债当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很容易掉进债务陷阱。负债不仅会给人带来金钱负担、还要付出自由和健康的代价。
“负翁”们想要摆脱债务,首先要改变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要量入为出,才可以节省出钱来,进行更多发展。此外,还要注销手中多余的信用卡,尽量改为现金消费。“一张以上的信用卡就是多余,刷卡是冲动消费的罪魁祸首,刷卡仿佛没掏钱把东西白拿回家一样。所以,千万别拿信用卡当钱花,它不是钱,而是债。”
至于卡债、车债和房债应该怎么还,还债先要釜底抽薪。
徐先生年终挣了一笔10万元的奖金,此时他已经贷款买车、买房,房贷每月1000元,将这笔钱全部归还房贷本金是相对较好的方法。就像釜底抽薪一样,还本才能抽息,如果是总额30万元分20年付清的贷款,每还1万元本金,20年就可以削减6500元的利息。现在银行推出了双周供、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等额递增、等额递减等花样,其实都属于债务重组,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未来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应该维持在6%~7%之间,如果认为自己投资盈利水平能够超过这一数值,就可以选择用手头的存款进行投资,然后用盈利的部分归还贷款本金。
即使“负翁”们已经无债一身轻,还应该继续强迫自己“还”钱,即继续把钱存到一个新的账户里,或进行投资。“如果用每月节省1000元买基金,按照12%的年回报率,30年后你就会自己积攒下38万多元的养老金。”
让生活回归理性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对金融危机下了这样一句评语: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大程度正是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所致。笼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精打细算过日子再次成为上上之选。
回归理性消费,少花钱又不失原有生活品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学问。
1.衣:比谁买得精
“过去我习惯做‘月光族’,花半年薪水买个包,信用卡常常刷爆,要父母帮忙还钱。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议论金融危机,东西当然还是要买,不过大家比的是,谁买得好、买得精。”银行职员吴先生的观点,很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想法。金融危机对他们大部分人而言,还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但习惯在互联网上接受资讯的他们,却开始为此反思并调整了自己过去并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这些年轻人削减了去大商场购物的机会,而改去小店或折扣店购物。目前,这类店铺每到周末都车水马龙,聚集了众多蜂拥“血拼”的白领,就颇能说明问题。在一家外贸服装店,正在购买风衣的刘小姐说:“大百货公司一件风衣动辄上千元,这里两三百元就能搞定。说实话看起来没有太大差别。”
2.食:不上饭店的美好
“今天你带的什么菜?”一家美资化妆品公司的员工,一到吃饭时间,原先为去哪家餐厅吃饭的大讨论,变成了大家在茶水间互相品尝自带盒饭。公司提供的微波炉,终于派上了大用场。员工梅小姐说,最近有个帖子在同事间流传,列着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十不”,其中之一就是,“不”上饭店,还告诫大家“男的戒烟,女的戒零食,酒肉朋友一律断交”。
梅小姐和同事的选择并不算“另类”,在一个社交网站开展的一项“白领们都怎样解决午饭”的调查中,“自己动手做饭自带”以44%的票数位列第一,超过了过去最受欢迎的“外卖、快餐”。梅小姐还说,她前两天和男友去一家著名的连锁意式快餐吃晚饭,居然发现不用排队。“要知道那家饭店以前一到下午5点以后,门口排队的人要坐好几排呢!”
不过,不上饭店的日子,让梅小姐发现了很多以前忽略的美好。她现在下班一般在家里吃妈妈做的“爱心餐”,不仅吃得比饭店的更健康,更重要的是,她和父母的交流多了许多。“我发现以前挺忽视父母的感受,其实他们要求不高,就是能常常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梅小姐说,下一步,她准备和公司很多女同事一样,学习下厨,让父母尝尝自己的手艺。
3.住:以房租差价养房
“你自己不是有房子吗,怎么还要租房住?”这是半个月来田女士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田女士在一家门店做房产中介,从业4年。工作第二年,她就凭借不菲的业绩收入在公司附近按揭买了一套58平方米的二手房,每月月供2500元。几个月前,田女士明显觉得负担重了,由于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急剧萎缩,她原先平均每月6000元的收入锐减为3000元左右,而每月水电煤等杂费需80元、电话费100元、交通费240元,也就是说她不吃不喝,收入才刚刚够支付房贷,更何况她还面临可能失业的风险。
田女士说,从几个月前她都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即使一个人独居有书房又有卧室的两室一厅,仍然觉得身心俱疲,当初惬意享受的感觉不复存在。
半个月前,田女士接待了一个要租房的客人,要求凑巧与田女士的现有住房一致。她眼前一亮:为什么不把我的两室一厅租出去呢?这个地段的租金市场价在每月2500元左右,恰与月供相抵,而租一套一室户的旧公房每月只需付1000元左右,这样她的月收入还剩一半供吃吃喝喝买衣服。
买房出租,自己再租房居住,以房租差价养房,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又一样是惬意独居,两全其美!第二天,田女士就去了周边各房屋中介所登记。
4.行:“骑”乐无穷
每天上午8点半,林先生穿好西装、打好领带,一副标准白领模样的他照例从家里推出助动车。20分钟后,大大方方将车停在公司车库,与数十辆小轿车并列。
按理说,年薪20万元的他没必要把日子过得这么“紧”。但林先生算了这样一笔账:每月房贷5000元,1岁的女儿托付岳父岳母家照顾需付3000元,家庭日常开销还需约4000元,剩余每月仅5000元左右。“攒足一年后存定期储蓄,一年也才6万元,这是我们夫妻心目中应有现金流的底线了。而如果买车,每月大概要耗2500元,这样一年只能存30000元,心里虚得慌。万一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怎么办?反正我骑车上下班,既环保又能锻炼身体,妻子乘地铁四号线往返也很方便,每个月花200元以内。”林先生认为,手中保持一定现金流,才是保障生活品质的基础。
应该说,林先生代表的并非大多数。“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苏轼的词,眼下确实也成了部分群体的时尚实践。不少网友发起的“百元周计划”(上班工作日的餐饮、交通、娱乐、购物等消费总和须控制在100元以内),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很多网友相互竞争每周消费最低价。在豆瓣网上参与过“百元周计划”的网友小Q说:“100元,真的是太少了,也许不够吃一顿饭,买一件东西,看一场电影。但是又有多少百元是用在了刀口上呢?参加这个活动,就是想省去那些没必要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