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社会常识全知道
36479900000028

第28章 年轻人要知道的场景口才常识(14)

29.着意使用对手的有关材料

辩论者在引用论据驳辩对方的观点时,着意使用对手的有关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对方产生“难言之隐”,又可使对方言塞语短,无力反驳。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台湾大学队就使用了台湾正严法师救济安徽水灾的事实,来反驳复旦大学队“人性本恶”的观点。言下之意是说:你们能把正严法师救助灾民的义举说成是出自“本恶”的人性吗?语藏机锋,令人难以正面对答。然而复旦大学队立即以同样的方法反唇相讥:

“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日《联合早报》也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这种大盗。”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也是在这次辩论会上,英国剑桥大学队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复旦大学队在反驳这一观点时,就引用了来自英国方面的材料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空袭,英国民众也并没有放弃他们讲求道德的绅士传统,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信念使得众多尚处在不温不饱状态下的英国民众们顽强抗争着。面对这些贫寒但是高贵的灵魂,来自英国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这样的辩论,使对方无法应对,充分发挥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威力。

30.以对方的论据,回敬对方

辩论者接过对方的论据,回敬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例如,《古今谭概》中记载:齐大夫邾石父谋叛。齐宣王不仅杀了邾石父,还要灭他的九族。邾石父的家族中有人求救于艾子。艾子怀揣三尺长绳,胸有成竹地求见齐宣王。问道:“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为什么要诛杀他的同族呢?”齐宣王说:“先王之法,不敢废也。《政典》上写得清清楚楚:‘与叛同宗者,杀无赦。’”艾子于是跪下来说道:“……过去您的舅舅公子巫不也投降了秦国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者的族人,按照先王之法,也应连坐……”说完,恭恭敬敬献上三尺麻绳。艾子以齐宣王的论据“与叛同宗者,杀无赦”回敬齐宣王,足以令齐宣王无以应答,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31.从相反的角度取义,反驳对方

辩论中利用事物的多义性,接过对方作为论据的事例,从相反的角度取义,反驳对方的观点。这种方法又叫事例反用法。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在关于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辩论中,台湾大学队强调人人有善根,因而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复旦大学队立即接过对方的论据,而从反面取义,说明人性“本恶”,提出了一个对方未曾想到的,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人性本善,人们怎么可能拿起屠刀呢?”在对方张口结舌之时,场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又如,台湾大学队的一名队员认为,我们之所以制定法律等惩治制度,就是因为出于人类的“善根”。复旦队员马上以事论事,反取其义,说:“对呀,这正好论证

了我方的观点,如果人性都是善的,还要法律和规范干什么呢?”对方无言以对。

32.改变词语本来的语义,反击对手

辩论者借用对手的语言,巧妙地赋予其中关键性词语以新的含义,或者改变其语法关系,来反击对手。

这种方法能借助对方的进攻力量回击对方,对方的进攻力量越大,反击的力量也就越大,往往能使对手猝不及防、自取其辱。《三国志》有一段关于伊籍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的故事,伊籍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维护了国主的尊严。“蜀先主以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使吴,孙权闻其才辩,欲折其辞。籍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籍应声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吴主大惭,无语以对。”孙权所说“劳事无道之君”的“劳”是“奔走效劳”之意,“无道之君”当然是指刘备了。伊籍故意“装聋作痴”,随机应变地利用他正在给孙权跪拜的机会,巧妙地把“劳”的意思改成“一拜一起”,那么“无道之君”自然是指孙权了。孙权终于取笑不成,反取其辱。

33.采用对手使用的方法来制服对手

《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有个巴依(财主)听见老乡们都夸阿凡提染布染得好,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就挟了一匹布前来刁难阿凡提。他对阿凡提说:“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又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也不是青的,(实际上不要染成任何颜色)你明白了吗?”阿凡提胸有成竹地一口答应下来:“没有问题,我一定照您的意思染就是了。”巴依非常惊讶:“什么,你能染?人说话可得算数?我哪天可以来取呢?”阿凡提说:“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追问:“‘那一天’是哪一天呢?”阿凡提说:“‘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连星期天也不是。亲爱的巴依老爷,你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听了不禁目瞪口呆。不是任何具体颜色的颜色,是无法染成的,阿凡提如果说染不成,就会遭到巴依的奚落,如果和这种无理取闹的人讲道理,将会纠缠不休。于是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巴依在不是任何具体日期的日期来取布,这就把巴依出的难题交给巴依自己去解决,使得他自讨没趣。

34.揭示对方观点上的逻辑矛盾

依照对方的逻辑进行推理,揭示出对方观点上的逻辑矛盾,让其自我否定。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降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在反驳这一论断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伽利略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一个100磅重的球和一个1磅重的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100磅重的球应比1磅重的球先落地。如果把100磅重的球和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让它从高处落下,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它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一个是,这两个球连在一起,它的重量,比100磅的球重1磅,因而应当比100磅重的球先落地;另一个是,1磅重的球与100磅重的球连在一起,由于1磅的球比100磅的球降落得慢,1磅球的降落速度必然会减慢100磅重的球的降落速度,这样,捆在一起的两个球就应该比100磅重的球后落地。”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这就使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从理论上不攻自破。

第七节 会议口才常识

1.会议语言要突出中心、紧扣议题

无论开什么样的会议,都必须事先拟定好一项或几项议题,这是会议的核心和灵魂。

从这种意义上说,会议主持者的首要责任,就是组织引导与会者,围绕议题、完成议题。主持者讲话的内容和思路都必须突出强调中心议题,为中心议题服务。

2.会议主持人应音调正确、表情举止适当

会议主持人应发音标准(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自然,语调变化得体。如果发错了音、读白了字或是南腔北调,都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此外,还应讲究表情、举止、坐姿、衣着、发型等,做到文明庄重,落落大方。

3.会议语言要准确、鲜明

会议主持者置身于一个同与会者面对面的语言表达环境中,除传达文件外,通常不宜用书面文稿照本宣科。因此,如果说得没有分寸、不合身份,或政策精神把握不准,就会使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影响会议效果。所以,语言必须要准确、鲜明。具体一点说,就是遣词用句要字斟句酌,确切地表情达意,如实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鲜明”是在“准确”的前提下而言的,只有准确才能谈得上鲜明,而鲜明则能够把要说的意思更突出、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增强其准确性,使与会人员更好地把握会议精神。

4.会议语言要精练、概括

精炼就是简洁、洗练,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概括是在接触外界事物后,把综合感觉到的材料加以归纳整理、改造,找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使之上升到理性和理论的高度。精炼和概括都是对事物的认识达到精辟透彻程度的反映。如果对客观事物复杂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缺乏深刻的了解,头脑里只有一堆芜杂纷乱的印象,那是无法表达得精炼、概括的。

5.会议语言要严谨、灵活

严谨,是指会议主持者讲话力求周全而没有漏洞;灵活,是指临场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变动会前准备的讲话提纲,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达到会议预期目的和不讲错话,会议主持人往往在会前经过反复思考,拟出讲话提纲和腹稿,从讲话的顺序、结构到重点内容,都成竹在胸。但是,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临场听众的反映在会前也是无法完全估计到的,所以,会前拟好的提纲要留有余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弹性”为好。这样,在主持会议过程中,既不轻易离开提纲随意发挥,又不把提纲当框框束缚自己,可以根据会议的实际情况和与会人员的意见及时加以适当发挥。

6.会议语言要通俗、易懂

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可能都是一个知识层次、都有相同的理解水平。会议主持人不能不看对象,不管效果,在讲话中大谈某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即使是政策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会议,主持人也要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更多的与会人员不感到枯燥艰涩。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或者学术水平,同时又具有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但让人容易听懂,还会给人一种亲切朴实、平易近人的感觉,能缩短主持者同与会者的距离。当然,通俗不是浅薄庸俗,这是毫无疑问的。

7.会议语言要幽默、生动

幽默是机智思维的结果。幽默的语言闪烁着智慧和文明的火花。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它反映了会议主持者自信、乐观、豁达、充实的精神面貌和风度。生动主要是讲话感情色彩强烈、丰富,使与会人员对主持人表达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幽默和生动密不可分。在讲话中,适当插入幽默的语言材料,能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产生感染力,还能使与会人员在紧张的听讲中获得愉快的放松,同时又深受包含在幽默之中的道理的启迪,促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主持者的思想观点和施政主张。

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是个很幽默的人。他80岁高龄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要给他祝寿,他坚决不让,说:“增一岁当然可以贺之,减一岁则应吊之。这一贺一吊,不是互相抵消了吗?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一些电视台要宣传他,并说要给酬金。钱老淡泊名利,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不但语言幽默,而且寓意深刻,足见钱老品格之高洁。如果领导者在主持会议中,适当运用一些格调高雅的幽默语言,一定会有助于把会议开得生动活泼的。

8.会议语言要明晰,忌含混模糊

会议主持人在会议一开始,就应明确中心议题,这样,才能迅速集中与会者的注意力,使其围绕中心议题积极思维。而为了使讨论富有成效,不至于东拉西扯,领导者在明确中心议题时,还应明确与此相关的各种条件,而不可含混模糊,否则,与会者容易离题。如果发生了漫无边际乱讨论的情况,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扭转,一般来讲,用明晰的语言重申主题尤为可取。

9.主持会议尚清新,忌陈词滥调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时间概念不断强化,对“会海”越来越反感。会议主持人如不能把握这一心理状况,势必给会议带来负效应。由于各种原因,会议主持者思想上的积淀使其在会议中表现出一种左顾右盼而生怕不周全的态度,因而常常“穿靴戴帽”、“会议八股”味浓厚。这种不厌其烦的表述常使与会者精神不振。

清新,一是开门见山,二是与会无关的话坚决不说,三是语言生动。否则,一来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二来使会议主题被冲淡。

10.主持会议尚简明,忌拖泥带水

会议主持者要学会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而不要以啰嗦的语言说明肤浅的道理。语言拖泥带水必然使与会者疲惫松散。会议是因事而开,因此应把握好时间,不宜开得过长。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人参加会议或讨论时,脑力的最佳状态只能保持四十到四十五分钟,超过一小时,与会者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会场纪律也会难以维持。所以,事明即当散,衡量会议的质量不在时间而在内容。当然,会议也不能因时限而疏漏内容,否则,虽“简明”却不解决问题。

11.主持会议尚引导,忌切言断流

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需要多种方案;确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需要各种思想的交锋。与会者之间的分歧,与会者与会议主持者之间的分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好就好在能从各个方面提醒会议主持者防疏补漏。因此切不可不容反面意见,而应将不同的思想朝有利于解决会议中的问题方面引导,特别是产生观念的会议,会议主持者的语言更应特别注意,要在引导上下工夫,引导势必使言路大开。语言是一个“外壳”,会议主持者要具备引导的能力,其根本还在于会议主持者应具备较好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