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话,往往会说一些自以为智慧的话,并不照顾别人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否则事情搞砸的也快。因此,说话的艺术是忌讳锋芒,应当绕点弯子!
激将激到他的心里
激将法是以语言信息的反作用力作为刺激,激起对方按照说话人的意向说话或回答问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请将不如激将”。在平常生活,或者外交、商务谈判等与对手交涉的场合中,可适当使用这种方法,以刺激对方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反应。所以,激将得当可使你在做事时大多数能起到“请君入瓮”的效果。
激将法按内容、形式可分为反语式激将、及彼式激将、贬低式激将三种主要类型。
1.反语式激将
它是以正话反讲,用故意扭曲的反语信息和反激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激起对方发言表态,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例如,下面是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的总裁与一家乡镇企业厂长的洽谈:
厂长:“总裁先生的魄力,的确比我们这些乡下佬大得多,简直是一个大如牯牛,一个小如毫毛。这么大的魄力,虽然让我们佩服,但我们实在不敢奉陪,只能回收土地,停止合作。”
总裁:“好吧,我再让利一成?”
厂长:“不行,按我方投资比例,应当让利两成。”
总裁:“行,本公司原则上同意……”
上例中,厂长不说对方“黑心贪利”,而说反语“魄力大”,又以“不敢奉陪”的“哀兵”战术以退为攻,激发对方“就范入瓮”。
2.及彼式激将
及彼式激将法是以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心理效应,激发对方作角色对换,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例如:
一位公司总裁想设宴款待一位部门女经理。在市场调研会议结束后她询问女经理:
“小张经理,肚子饿吗?”
女经理客气地摇摇头。总裁知道女下属是不好意思接受宴请,于是他换了一种说法:
“小张经理,早上出来,怕您等我,我未及吃早饭,只吃了两三块饼干,就来接您了,现在我倒饿了,请您陪我吃点好吗?”
女经理听了,欣然点头……
这种由己及彼式的激将成功,就正在于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有效反应。
3.贬低式激将
这是说话人的一种善良贬低他人,促使发话生效,引起生动的言语激将方法。例如:晚餐的联谊舞会上,一位女宾邀请某中年男经理跳舞,对方以“我不会跳”或“跳不好”来推托。于是女宾就说:“哪是不会跳,您八成是‘妻管严’,怕跳舞被太太知道,回家后挨整吧?”对方被贬受激,仰头大笑,终于迈出舞步。
这种贬低他人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将法”,此法还可用于当他人过分谦虚、推功揽过之时。
某厂改革人事制度,招聘车间主任,工人们都希望一位年轻有为的技术员受聘,可这位技术员觉得不好意思毛遂自荐,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样子。一位老工人当众对他说:“我说你呀,厂里花了上万元送你上大学,学了一身了本领,连个车间主任都不敢当,真是窝囊废!”结果一激之下,这个技术员终于揭榜出任了车间主任,果然不负众望。后来,他在一次授奖表彰大会上谈体会时说:“厂里出钱培养我,车间的广大工人师傅信任我,我怎么能甘当一个窝囊废呢?”
另外,当你面对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犹犹豫豫难以下决定的人时,你不妨利用下列的语言激他一下,也会见到奇效:
“一个有出息的人,不必回家跟老婆商量。”
“只有能自我判断、毫不迟疑地做出决定的人,才配称为人中之龙。”
“我听部长说,您可是一块可造之材,所以请您现在就下定决心吧!因为出人头地者绝不迟疑。”
“要不,这样吧,您现在就先填写这张投保书,如果尊夫人反对您的决定,就请您明天打电话来,我再将这张投保书作废。”
由此看来,激将的恰当,能使对方按照你的意图做事。
制造一点悬念
对于自以为的人,要说服他,最忌正面交锋、针锋相对,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激怒被说服者,使其更加坚守自己的观点。说服这种人,应该先巧妙地制造悬念,通过卖关子来吊对方的胃口,使对方的坚持情绪松弛下来,把他的好奇心诱发出来,在解释悬念的过程中,可用简单的事理或推论证明对方的错误性,从而让其改变观点。
某建筑公司的李工程师,有一次说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工头,他常常坚持反对一切改进的计划。李工想换装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要反对的。李工去找他,腋下挟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的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着关于这些文件的事情的时候,李工把那指数表从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说:“哦!你不要看的!”并假装要走的样子,并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但是,工头又说:“我很想看一看。”当他审视的时候,李工就随便但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说:“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糟糕,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李工故意这样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要制造悬念时,你还可以让自己的言行,有多种可能的含义,然后,诱导对方的注意力在一种含义上固定下来,即为对方设下陷阱,使对方产生错觉,最后突然向另一种含义上转去,情境的对转,使对方突然产生期待的失落,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从前,有个客人去拜访朋友。两人一直谈话,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主人也没有留客用餐的意思。
客人想,要是留我,我未必在这儿吃饭,既然不打算留我,我却偏要吃你一顿,而且要吃好的。他看见院子里主人家的鸡,就指着鸡说:“鸡这种家禽有七德,你听说过吗?”
主人说:“我只听过鸡有五德,一为文,其貌堂堂;二为武,脚爪坚利;三为勇,敢斗强敌;四为仁,保护同类;五为信,按时报晓。从没听说过七德呀,那两德是什么?”
客人说:“你若舍得,我就吃得。加上这两德(得)不就是七德了吗?”
这个客人的全部聪明就集中在把自己想吃鸡的意愿,通过谐音制造圈套,让主人愉快地发现自己上当。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的运用制造悬念这一方法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悬念要具有新奇性;二是悬念和劝说的主题要具有关联性。紧紧把握住这两点,你便能巧妙地说服对方。
沉默有时比论理更有说服力
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要知道,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
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不理不睬的沉默可摆脱无聊的纠缠。当你正对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唠嗑,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皮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冷漠的缄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有一个出身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缄默。“姐,我饿了。”缄默。“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还是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毫无表情的缄默能让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倒是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缄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对你的缄默反省: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原因。
有一则讽刺小故事,说的是一位职员,因为一时大意而犯下了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错误。上司知道后,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来,只对他说一句话:“你先坐下吧!”然后,就一言不发,默默地看着这位年轻人。
年轻职员实在忍不住了,对上司说:
“抱歉,你是不是知道我在工作的时间中,溜到咖啡店去过?”
“喔,原来你还这么做过。”
“那么,是不是因为我前天迟到的事呢?”
“喔,还有这件事啊!”
就这样,年轻的职员面对沉默不语的上司,陆续地将自己的“罪行”和盘托出。
这样的情形,也经常出现在母亲与子女之间。如果一位母亲一开始就像连珠炮那样,叽哩呱啦地骂个不停,那么,作为子女,恐怕一点都不会感到畏惧吧?由此可见,喋喋不休,自说自话,只会自讨没趣,而多听少说则威力无穷。
在某个宴会上,好几个人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文学、哲学等话题。
大家越说越开心,彼此奉承一番,言语中不时夹杂着英文专用术语,真是吹牛吹得不亦乐乎。
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大家忽然发现,其中有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始终微笑着,认真地倾听大家的谈话。
于是,大家就问他:
“你一直默默地听我们说话,而自己却不发言,是不是认为我们很幼稚呢?”
他只是微笑地摇摇头。
另一个人就说:“真是惭愧呀!我们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其实都只谈到表面而已,根本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你静静地听了这么久,请客观地说出你的看法好吗?”
他只回答一句话:“各位都很厉害,可以让我作参考。”
他以区区几句话,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后来,又有人跑去问他,他才老老实实地表示:“他们说什么我全都不懂,想插嘴也插不上,所以只好沉默不语了。”
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一个人要想在交际上取得成功,恰到好处地说话,那么自己首先就应该少说别人不感兴趣的话;不要只讲自己,表现自己,喋喋不休唱独角戏;而应善于倾听,该沉默时就沉默,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