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看就懂博弈思维
36474700000015

第15章 生活篇——现实生活中的博弈策略(2)

第三步,定租。每间房间的租金等于两人所提数字的平均数。A的房租=(310+290)/2=300,B的房租=550-300=(240+260)/2=250。结果:A的房租比自己提的数目小10,B的房租也比自己愿出的少了10,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分析:1.由于个人经济条件和喜好不同,两人的分租方案就会产生差别,按照普通的办法就不好达成一致意见。在模型中,这一差别是“剩余价值”,被两人瓣儿劈分红了,意见分歧越大,分红越多,两人就越满意。最差的情形是两人意见完全一致,谁也没占便宜没吃亏。

2.说实话绝不会吃亏,吃亏的唯一原因是撒谎了。假定A的方案是他真心认为合理的,那么不论B的方案如何,A的房租一定会比自己的方案低。对B也是一样。

什么样的情形A才会吃亏呢?也就是分的房租比自己愿出的为高。举一例,A猜想B1不会大于280,所以为了分更多的剩余价值,他写了A1=285,A2=265,那他只能住2号房间,房租是262块5,比他真实想出的房租多了22块5!可他是因为想占便宜没说实话才吃了哑巴亏的。

3.从博弈论上分析这一模型说实话不一定是最佳对策,特别是对对方的偏好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但是说实话绝不会吃亏,不说实话或者吃亏,或者分更多的剩余价值。

4.三人以上分房也可用此模型,每间屋由出最高房租者居住,房租取平均值。

在这个模型中,经过博弈策略的选择,达到了使各方均衡的多赢局面。可见,掌握一些博弈的思维对我们的生活帮助是很大的。

文1:黔驴技穷中的博弈思维

文2:黔驴技穷

文3: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而用博弈思维来思考,我们却发现,毛驴和老虎都运用了策略。

文4:老虎的策略: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

文5:毛驴的策略: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

文6:教你解决房租问题

文7:我家里比较困难,想节省些钱。

文8:我家里条件不错,多拿点钱住大房子。

文9:租房模型:

文10:步骤

文11:方案

文12:租房公式

文13:第一步

文14:A、B两人各自把方案写在纸上,A1,A2,B1,B2,为各自认为合适的房租。

文15:A1+A2=B1+B2+550

文16:第二步

文17:决定谁住在哪个房间

文18:如果,A1>;B1,A2文19:第三步

文20:定租金

文21:A的房租=(A1+A2)除以2

B的房租=总房租-A的房租=(A2+B2)除以2

和自己的贪婪博弈

我们经常说:欲望是无底深渊。是的,究其一生,我们都在和自己的欲望进行博弈。权钱交易的根源也是人类自身的贪婪,正是因为贪婪,很多本应有大好前途的人,结果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要和自己的贪婪作斗争,因为战胜了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贪婪,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做官,总是得陇望蜀,得到的东西总是不珍惜,而得不到的却总是念念不忘。

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往前走着。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上帝就不照顾我呢?为什么唯独我就这么穷呢?”

上帝听到了他的抱怨,出现在他面前,怜惜地问乞丐:“那你告诉我吧,你最想得到什么?”乞丐看到上帝真的现身了,喜出望外,张口就说:“我要金子!”上帝说:“好吧,脱下你的衣来接吧!不过要注意,只有被衣服包住的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会变为垃圾,所以不能装得太多。”乞丐听后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脱下了衣服。

不一会儿,金子从天而降。乞丐忙不迭地用他的破衣服去接金子。上帝告诫乞丐:“金子太多会撑破你的衣服。”乞丐不听劝告,仍兴奋地大喊:“没关系,再来点,再来点。”正喊着,只听“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条大口子,所有的金子在落地的那一瞬间全变成了破砖头、碎瓦片和小石块。

上帝叹了口气消失了。乞丐又变得一无所有,只好披上那件比先前更破、更烂的衣服,继续着他的乞讨生涯。

所谓无欲乃刚,在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那个贪婪的乞丐,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

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而贪得无厌的结果是一无所有。贪欲迟早会把人带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

可是要避免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毕竟是有私心的动物。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多年后,在岩石上冲出了3个小坑,而且还被泉水带来的金砂填满了。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山泉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穷,不再翻山越岭砍柴。过个十天半月的,他就来取一次砂,不用多久,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人们很奇怪,不知老汉从哪里发了财。

老汉的儿子跟踪窥视,发现了爹的秘密,认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缝,细细的山泉,还有浅浅的小坑,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便把窄窄的石缝拓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好几倍,又凿大凿深石坑。

父子俩累得半死,却异常高兴。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有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自己的贪婪,父子俩连最基本的小金坑都没有了,因为水流大了,金砂就一定不会沉下来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克制自己的贪婪,在与贪婪博弈的时候,选择的策略就是无欲则刚,不管外在的诱惑有多么大,仍岿然不动,即使错过时机也不后悔,因为我们对事物的信息掌握得很少,在不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不要想获得,就像金砂一样,虽然表面看来是因为水流冲下来的,但这是一条假信息,迷惑了这对父子,在不确定一个事物的情况下,只靠想当然和表面现象是不行的。但世间的信息瞬息万变,我们又如何全面掌握呢?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防止自己的贪欲,不妄求,不妄取。

文1:大标题:人人都有贪欲

文2:小标题:乞丐的贪欲

文3:我要多多的金子,越多越好。

文4:可是,你的衣服都快撑破了呀。

文5:生活中很多人,就如这名乞丐,总是想得到更多,却没有想过自己真实的承载能力。

文6:学会和自己的贪婪博弈

文7:消失了的金砂

文8:金砂怎么不见了

文9:谁让你们把水流开大,水流大了,金砂就不下沉了。

文10:而在博弈论中,父子被贪欲迷惑双眼,轻信了假信息,最终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财富,挖没了。

文11如何控制贪欲

文12:首先要明确,人人都是有贪心的。

文13: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对失败的承受能力。

文14:当遇到“便宜”时,要积极思考,剔除假信息。

文15: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可而止。

石头 剪刀布,随机应变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某个村庄只有一名警察,他要负责整个村的治安。小村的两头住着全村最富有的村民A和B,A和B需要保护的财产分别为2万元、1万元。某一天小村来了个小偷,要在村中偷盗A和B的财产,这个消息被警察得知。

因为分身乏术,警察一次只能在一个地方巡逻;而小偷也只能偷盗其中一家。若警察在A家看守财产,而小偷也选择了去A家,小偷就会被警察抓住;若小偷去了警察没有看守财产的B家,则小偷偷盗成功。

一种最容易被警察采用而且也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警察选择看守富户A家财产,因为A有2万元的财产,而B只有1万元的财产。

这种做法是警察的最好策略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博弈论的知识,对这种策略加以改进。

实际上,警察的一个最好的策略是抽签决定去A家还是B家。因为A家的财产是B家的2倍,小偷光顾A家的概率自然要高于B家,不妨用两个签代表A家,抽到1号签或2号签去A家,抽到3号签去B家。这样警察有2/3的机会去A家做看守,1/3的机会去B家做看守。

而小偷的最优选择是:以同样抽签的办法决定去A家还是去B家实施偷盗,即抽到1号签或2号签去A家,抽到3号签去B家。那么,小偷有2/3的机会去A家,1/3的机会去B家。这些数值可以通过联立方程准确计算出。

此时警察和小偷所采取的便是混合策略。所谓混合策略,是指参与者采取的不是唯一的策略,而是其策略空间上的概率分布。通常情况下,遭遇“警察与小偷”博弈时,双方采取混合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战胜对方,是一种对立者之间的斗智斗勇。但实际上,你与别人合作的时候,也会发生混合性策略博弈。

如果正在和乙通话,电话断了,而话还没说完。这时每个人都有两个选择,马上打给对方,或等待对方打来。

注意:如果甲打过去,乙就应该等在电话旁,好把自家电话的线路空出来,如果乙也在打给甲,双方只能听到忙音;另一方面,假如甲等待对方打电话,而乙也在等待,他们的聊天就没有机会继续下去了。

一方的最佳策略取决于另一方会采取什么行动。

这里又有两个均衡:一个是你打电话而她等在一边,另一个则是她打电话而你等在一边。

博弈论中有一个结论:纳什均衡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则结果难以预料。对于这个出现了两个纳什均衡点的打电话博弈,我们该如何从博弈论中求解呢?

我们可以把所谓“纳什均衡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果就难以预料”,理解为“没有正确(或者固定)答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博弈论中得知到底该怎么做。

明显可以看出,这类博弈与我们之前谈到的囚徒困境博弈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没有纯策略均衡,只有混合策略均衡。所谓纯策略,是参与者一次性选取的,并且坚持他选取的策略。而混合策略是参与者在各种备选策略中采取随机方式选取的。

在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只能按照惯例或者随机应变。一种解决方案是,原来打电话的一方再次负责打电话,而原来接电话的一方则继续等待电话铃响。这么做有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原来打电话的一方知道另一方的电话号码,反过来却未必是这样。另一种可能性是,一方可以免费打电话,而另一方不可以(比如你是在办公室而她用的是住宅电话)。

通常情况下还有另一种解决方案,即由较热切的一方主动再打电话,如一个“煲电话粥”成瘾的家庭主妇对谈话的热情很高,而她的同伴就未必这样,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她再打过去。再如恋爱中的男女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也是由主动追求者再打电话。

文1:大标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集合

文2:在这场博弈中,我能选用三种来抓住小偷

文3:在这场博弈中,我也有三种策略骗过警察

文4:策略集合是个由玩家所能采取的策略所组成的集合。

文5:警察和小偷的策略

文6:受保护者

文7:博弈双方

文8:警察

文9:小偷

文10:A家

文11:B家

文12:1,2

文13:3

文14:1,2

文15:3

文16:策略集合的分类

文17:类型

文18:定义

文19:纯策略:

文20:玩家要如何进行赛局的一个完整的定义。策略集合是由玩家能够施行的纯策略所组成的集合。

文21:混合策略

文22:混合策略是对每个纯策略分配一个机率而形容的策略。

文23:完全混合策略是个混合策略,其对每个纯策略都分配了一个不为零的机率。

文20:混合策略与纯策略的区别

文21:一个玩家选择列,另一个玩家选择行。列玩家得到第一个收益,行玩家则得到第二个。若列玩家偏向百分之百选择 A ,则称他在玩纯策略。若行玩家偏向以掷硬币来决定,若头朝上则选择 A ,若字朝上则选择 B ,则称他在玩混合策略,而非纯策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无奈抉择

对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人们开始痛斥这种戴着镣铐的教育方式。于是在“教育专家”的指点下,又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号。这种教育方式的提出已有二十多年,但结果如何呢?“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肆无忌惮地犒“应试教育”。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有的教师因搞素质教育而未考出好成绩,却哭着向学生家长作检讨:“再也不搞素质教育了!”想想真是令人揪心。

现在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是要把应试教育彻底打倒。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真的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博弈吗?在这种博弈中,到底谁能够占据上风呢?两者能够发展成为合作性博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