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36472600000066

第66章 巴菲特防范风险的秘密武器(10)

2.判断信息的影响程度,“坏信息”常常造成股价的过度反映,导致股价出现超跌。2004年特变电工股价大幅下跌,短短跌幅20%,市场一片恐慌。这次公司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004年业绩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业绩低于平均0.45元左右的预期,同时对2005年的业绩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初步估计2005年的业绩可以达到0.48~0.50元附近,依然可以体现出较好的成长性。考虑公司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具备电力设备和新能源的双重热点概念,这样的下跌就是对消息过度反映的结果,可能给大家提供了逢低建仓的机会。

3.判断信息的实质,对公司是致命影响还是一般影响,是否改变了公司的估值。4.辨别信息是主流的声音还是“噪音”,目前市场的声音太多,各种股票的推荐、建议、质疑不绝于耳,其中不少是噪音,噪音只会干扰投资者的正常判断,促使人做出错误的决策。投资者若听了噪音的干扰,就有可能错失一次好的投资机会。在当今股票市场上,信息并非唾手可得。即使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虽然已能够通过网络和各种信息渠道取得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但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可能影响股价的直接信息。

投资人无法定期拜访上市公司,无法与同业工会、供应商、经销商交谈,更遑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一年一两次的股东大会,大部分小股民也是无缘参加的。能在大牛市道里获得更多市场信息的,大多是那些财务阔绰的中外基金、券商以及私募基金等,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手中的资源为自己服务。

同时,每个人对市场信息的理解力不一样,投资者往往自己对信息解读。但有强大资源的上述中外投资基金和券商却具有消化市场信息的足够能力,他们在解读信息方面当然也比一般中小散户投资者来得正确和快得多。

在确立投资观念和做出投资决策上,投资者接受的常常是被歪曲了的市场信息,而这些失真的市场信息大量地是通过新闻媒体而传播开来的。如一些媒体透露一些信息来迷惑投资者,并为达到推卸责任的目的,还作出声明:“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述文章内容没有利害关系。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因此,在中国股市大牛市道里,一旦获得信息,要小心检验其真伪,引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市场通常会错得非常离谱,有些时候谨慎的投资人反倒能善加利用这种独具特色的错误信息。”这里,巴菲特指的是采用与这些扭曲、编造的信息反其道而行之的投资策略。

闭着眼睛投资

【巴菲特如是说】

在我看来迪斯尼和大都会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即使没有那天在太阳谷的巧遇,最终双方还是会结合只不过要不是那天我恰巧在野花大道碰到正赶往机场的迈克尔,这整个合并案可能就不会那么快并且那么顺利地完成。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墨菲。简而言之,在我的投资生涯中墨菲是我遇到的最好的经理人之一,他除了具有优秀的管理特质之外,同时他还拥有同等的人格特质,他不失为是一位杰出的朋友、父亲、丈夫和公民,当其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相冲突时,大多数的情况是他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后者。而每当我提到我喜欢与那种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我的子孙、女婿或遗嘱执行人的经理人共事时,墨菲理所当然的就是我所能引用的最佳典范。

假如墨菲决定另创一番事业,不必费心去研究其可行性,只要闭着眼睛投资就对了,而且绝对不会笨到像我前年一样把大都会1/3的持股以6.35亿美元卖掉,这些股票在与迪斯尼合并后价值超过12.7亿美元。

——1995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上面讲述了墨菲具有优秀的管理特质,如果他要进行投资时不需要费劲心思去研究的,而且不会犯愚蠢的错误。他道出了简单投资的一个道理,但是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闭着眼睛去投资的是墨菲,而不是随便一个人,他是具有优秀投资人的优秀品质的,并且他已经有很多的知识基础作为铺垫的。

比如在1995年7月14日下午1点15分,当时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正行走在太阳谷的野花大道上,然而巴菲特却刚好从同一条街上的赫伯·阿伦(HerberAllen)家中一场午宴中离开,正在赶赴与汤姆·墨菲的一场高尔夫球会。也正是在那个早上,迈克尔做了一场有关迪斯尼的相当精彩的演讲,在演讲后,在街上巴菲特遇到他并向迈克尔致意,他们做出了短暂的交谈,其中聊到了迪斯尼和大都会的合并的可能性的问题,双方谈得很尽兴,最后迈克尔和巴菲特一起等候墨菲的到来,直到几个星期过后,双方达成了一个协议,经历了三天的连续的谈判后,最后终于拟定出了合并的契约。

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很多大师讲的都是“简单投资”、“闭着眼睛投资”,其实投资者只是理解了部分或是更表象的东西。其实在简单投资的背后,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智慧的。其深层次的含义就需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事先就把企业的特性、管理、成长等要素分析透彻了。然后做出的投资决定,好像被别人看来好像很轻松愉快,但是实际上,如果没有之前的种种分析和推理的铺垫,很可能就会变成“胡乱投资”,所以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要你不费思考的去进行一番投资,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思考分析过后做出合理的决定。

相信数学概率

【巴菲特如是说】

一件事情可以用来显示我们具有超强的竞争力和卓越的声誉,那就是全世界前四大再保险公司全部都向伯克希尔投保巨额的“霹雳猫”保险。这些大公司最清楚的事就是,对于再保险公司来说,对于它们真正的考验就是在它们在困难的状况下,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理赔金的能力与意愿,而绝不是在太平时期勇于接受保费收入的意愿。然而,之所以称之为“霹雳猫’’保单,就是其他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专门用来买来分担他们在发生重大意外灾害时可能造成的损失。非常幸运的是,这类业务在去年并没有出现重大的损失。由于很少有私人保险公司去购买水灾险,所以就连1993年真正严重的中西部水灾也没有触及“霹雳猫”损失。

这样容易造成人们的错觉,并且认为在1993年这一单一的年度“霹雳猫”有骄人的成绩并且是相当的令人满意。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一切,如果在每个世纪都会发生25次重大的意外的事故,然而你却要用以一赔五的比率去赌它不会发生,然而这种赌博的结果就是你赌赢的概率要比你赌输的概率要多很多,甚至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你连续赌对了六七年,甚至是更多年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无论如何,到最后你仍然会破产。

——1993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用保险业的事实,讲述了股市中的一个哲学,就是概率事件,如果你赌的是想得到的结果大于你不想看到的结果,那么你可能会赢但是,最后的结果你还是会惨败。其中的原因用一个事实来说明,伯克希尔用类似以一赔3.5的赌率接受赌注,当然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算出“霹雳猫’’保险真正的赔偿概率,事实上,这有可能要等到几十年后才能知道当初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然而,一旦损失降临也必定是一件轰动的事情。在1992年安德鲁飓风发生的那次,伯克希尔为此付出1.25亿美元的代价,时至今日由于它已大幅扩大在“霹雳猫”保险的业务量,所以同样规模的飓风可能会造成6亿美元左右的理赔损失。

从这些事实中,投资者应该可以清楚地知道,如果你是个长期的赌徒的话,自救的方式就是你必须要做庄家,否则,数学的规律必然会让你破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期投资者一定会战胜长期投机者,因为后者终究会在一次意外中全军覆没。

卷入债务谜团

【巴菲特如是说】

有关衍生交易的经历我之所以每年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是让我感觉相当不愉快的个人方面的原因。最为残酷的事实是因为我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结束衍生交易业务从而导致了股东们损失大笔金钱。在对GenRe进行收购时我和查理都知道这是一个详单棘手的问题,并且告诉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我们想尽快从这项业务中脱身。但我想不伤毫发地脱身的努力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更多的交易,都怪我优柔寡断犯下大错(芒格称之为吮拇指癖)。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商业中,当一个问题发生时,行动的最佳时机是马上行动。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一再强调我们在这一领域遇到的问题,是寄希望于我们的经历能够对经理人、审计师、监管层有所启发。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一只刚刚从这一商业煤矿坑逃离的百灵鸟,有义务为大家敲响警钟。全球衍生交易合约的数量和价值继续不断攀升,现在已经是上一次在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数倍之多。

——2005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认为投资的根本就在于对价值的判断,这也就是常说的“估值”。如果投资要想成功的话,那么估值就必须准确,然而这个标准是不能变的,也决不能含糊,如果你看不懂合约就敢于杀进去,那就是“神风投资敢死队”了

尽管巴菲特想从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尽快脱身却依然被纠缠得七荤八素,开始他想出售这一业务,但是最终这一努力还是失败了。因为对于那些将要持续几十年的债务迷宫来说,根本)P存在任何真正的解脱之道。巴菲特说他第一次感到如此不安,因为问题一旦爆发那么后果就会不堪设想。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发生严重的问题,它将在金融市场上引发其他连锁反应。

后来,这宗债务迷宫果然引发了连锁反应,不过幸好不是“通用再保险”,而是“雷曼兄弟”。而危机的规模也果然是上一次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数倍之多!

实际上,这次的次贷危机都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合约所引起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所有的参与者表面上都很清楚这些合约的价值,因此才敢放大杠杆以骇人的倍数来进行操作,但它们的真实价值又是复杂可变的。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原来的种种假设都会变得无法成立,那么原来的“蜜糖”自然也就会成为“砒霜”。

投资者应该知道有不懂的事并不可耻,毕竟连股神巴菲特都坦言自己根本看不懂衍生品估值模型,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对于看不懂的生意以及搞不清楚的估值就不要急着去做,

如果你非得硬着头皮大干快上,除了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外,你也一定会自取其辱。

银行股是万能法宝

【巴菲特如是说】

在吉尼·和皮特·杰弗里的共同领导下,位于罗克福德地区的伊利诺国家银行及信托公司持续创造历史新纪录,去年的盈余达到平均资产的2.1%,获利率约是其他大银行的3倍,我们认为有这样的盈余,同时还能够兼顾规避其他银行普遍存在的资产风险实在是难得。

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对于一家费用成本高的公司,他们永远能够找得到增加公司开支的理由;然而,对于一家费用成本低的公司,他们永远能够找到为公司节省开支的方法,即使后者的成本早已远低于前者,这点在吉尼·阿贝格身上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

——1978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认为,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大同小异,关键是要知道怎么开源节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做到这一点,在市场狂热的情况下,对银行股投资价值进行鼓吹的投资者层出不穷。在很多所谓的“专家”看来,银行股是分享经济成长的最佳途径,因此对于银行股可以“放心买,随便买,一路买”。然而在2008许多金融股几近腰斩的行情无疑让众多投资者大呼上当。

以巴菲特的投资为例,你就会发现巴菲特对银行的兴趣是显然有限的。比如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花旗、渣打这样知名度最高的银行股并未出现(美国银行巴菲特虽然持有但仓位极轻),巴菲特也不是对银行股毫不沾手,富国银行是巴菲特的重仓爱股之一。只是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银行股永远是最保险的投资目标。

富国银行绝对对得起巴菲特对其的厚爱。截至2008年10月3日,花旗下跌37.35%,美国银行下跌16.11%,至于美林、高盛这类投资银行情况更是惨不忍睹。然而富国银行的情况却不跌反涨14.86%。能够在次贷危机中保持赢利,同时股价逆势上升,可见巴菲特的选股眼光——同时也可以看出银行股绝对不是投资的必胜绝招,买银行股也同样需要高超的选股技巧。巴菲特持有的另外一个银行股M&Tbank,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该股在次贷危机中也保持了同样的赢利水平,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巴菲特在挑选银行股方面上的独具慧眼。

巴菲特在谈及为何选择富国银行时,曾经指出,由于20:1的杠杆会扩大管理的效率(也可能扩大灾难的级别),因此我们对用便宜的价格买下经营不善的银行一点兴趣都没有。相反,我们的唯一兴趣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管理优秀的银行。

事实上,对于投资者而言,上述论断不仅适合银行股,同样适合其他金融股。尽管巴菲特的投资本身便是以保险股作为核心,但是其对于金融股的杠杆经营模式始终心存警惕,对于衍生产品更是小心翼翼,对于自己都弄不明白的衍生品绝对不要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