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思想大全集
36472600000062

第62章 巴菲特防范风险的秘密武器(6)

在股市里,每天都有许多权威人士做不同的分析和预测。有不少投资者总爱看股评,可又不敢相信股评,而实际上还是受到股评的影响。事实上,在股票交易中,巴菲特认为,专家的意见很重要,因为专家经过较长时间研究各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上游材料供应、下游产品经销、同行竞争能力、世界经济景气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各行业发展潜力,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分析,往往是比较正确的。根据他们的建议选择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犯错误的机会要小得多。但是对于专家的意见,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还是应该表现出一定的鉴别意识和批判精神。

在铺天盖地的股评中,股评家还常说股市或某只股票有上涨的动力、下跌的压力等,很多投资者信以为真。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他建议投资人不要相信所谓的专家、股评家,“投资人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这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有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解说:“受美联储升息的传言影响,华尔街股市大幅下挫。”以此类推,诸如此类的传言和消息常常影响股市的走势,甚至可能改变股市的走势,使牛市变成熊市。反之亦然,因受某种消息刺激,熊市也可以变成牛市。市场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但市场常常显得很脆弱,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或是内幕甚或是毫无根据的传言也可以使得它上下震荡。因为股市上很多靠消息投机的“投资人”,他们的心理其实很脆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一有风吹草动,将使自己血本无归。

所以相信传言和所谓的内幕消息,都可导致股市的不理性和动荡。这又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印证了消息的可靠性和传言的真实性,这是错误的看法。

从长远来看,所谓的消息和传言不能左右股市的运行规律,股市的运行根本上受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业绩左右着股市的运行规律。

投资者要把握股市的运行规律就得排除所谓传言和内幕消息的影响,立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市场无论怎么运行,总会有正确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时候,所以立足于公司的内在价值,选择合适的买入价位,然后等待股价上扬,而不在乎股市的短期涨跌,更不要听信所谓传言和内幕消息。巴菲特常不无自豪地说:“就算美联储主席偷偷地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这种独立判断而不受消息左右的理性行为在股市上难能可贵,是投资制胜的重要条件。

总之,投资者在投资中应完全纠正相信权威和内部消息的依赖思想。应在自己进行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与股评观点进行切磋,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请记住林奇的忠告: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优势不在于从华尔街专家那里获取一些所谓的投资建议。而是你已经拥有的一些生活常识。当你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的时候,利用你的优势,你的投资能够比那些专家更加出色。

连大师都不可能对市场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反对预测市场,那些整天在媒体上发表股评、推荐股票的专家们的可信度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股票市场涨涨跌跌的过程,也是权威和内部消息转变为共同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普通投资人而言,不存在绝对确定的东西。如果你不能获得翔实的内幕的话,就不要去追求内幕信息,不要去寻找你根本掌握不了的确定性。

对于金钱要有储蓄意识

【巴菲特如是说】

去年夏天我们把三年前价值85万美元的公司专机卖掉,另外又用670万美元买入了一架二手的飞机。大家如果能够想到我先前提到过的细胞复制的数字游戏就会感到非常的惊讶了,假如我们公司的净值以持续相同的速度保持增长的话,然而换飞机的成本也以100%的速度上升,大家就会发现,伯克希尔庞大的净值就会被这架飞机给吃光。

——1989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认为,正确认识消费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成本,投资者才能够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储蓄者”而不是“消费者”。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意识到,金钱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它本身的价值。我们要认识到金钱的潜在价值。巴菲特生活非常节俭。在巴菲特看来,哪怕多花费一美元,都将给他的长期收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股市上每失误一次也将会给他的长期收益带来巨大损失。同样地,在价格过高的股票上每投资一美元,也将降低他的收益率,侵蚀他的长期资产的价值。

如何来理解金钱的潜在价值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设你希望购买一辆车,有两种选择:5万美元的宝马汽车或者2.5万美元的丰田汽车。宝马汽车当然能够让车主享受到更高的地位和驾驶乐趣,而丰田或许能够提供更高的实用性和更少的耗油量。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投资者可能会觉得,不就是相差2.5万美元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好选择。

但巴菲特认为,2.5万美元的丰田与5万美元的宝马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2.5万美元,而且还在于它们的机会成本。如果你选择了宝马,你将支付5万美元。比选择丰田多支付了2.5万美元。如果你将这2.5万美元以15%的年收益率进行投资,那么30年后这2.5万美元将会变成165万美元。如果年收益率能够达到20%,那么30年后这2.5万美元就变成了593万美元。如此来看,你是不是就会觉得宝马车比丰田车贵太多了。事实就是这样。消费并不仅仅只是损失了当前的资金,而且还损失了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假设年收益率为15%,每次你去电影院花60元看一场电影,意味着你在30年期间内放弃了3972元净资产。

正因为消费成本如此之高,巴菲特平时生活特别简朴。他非常关注家庭消费中有没有浪费。尽管他的钱已经多到可以购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但巴菲特依然觉得,很多产品的价格如果按照复利计息来算,购买成本将会变得非常高,长期下来将会损失很多资金。例如1969年关闭合伙投资基金时,巴菲特当时的资本是2500万美元。如果当时他不是把全部资金进行再投资,而是在奥马哈买一座价值5万美元的房子并花1万美元装修,那么30年间他将会损失将近50亿美元的资产。所以巴菲特还是喜欢简单的生活。他那辆林肯房车当时购买时仅花了1.2万美元,已经开了几十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一个守财奴。我们要消费,但是我们也要对消费的真实成本有足够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像巴菲特那样用复合的年收益率来计算消费的成本,我们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变成一个净储蓄者而不是净消费者。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消费的真实成本,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理性消费,就能够积累更多的资金,成为和巴菲特一样的储蓄者。

避免陷入分析的沼泽

【巴菲特如是说】

同理,假定你生活在一个父权结构极为严密的社会,而美国每一个家庭都恰好以父亲马首是瞻。20天之后,你将发现215位赢家是来自于21.5个家庭。若干天真的分析师可能因此认为,成功地猜测钢板投掷的结果,其中具有高度的遗传因素。当然,这实际上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你所拥有的不是215位个别赢家,而只是21.5个随机分布的家庭。

——1993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演讲

巴菲特认为,认真分析企业的相关数据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有时也要避免陷入分析的沼泽。

数据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缺少了这种数学上精确的数据,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比较模糊。如果我们不先去用天气模型去分析以前的天气变化数据,我们就无法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如果我们不按照可乐的配方来配制可乐,我们就配不出好喝的可乐;如果我们不制定射击比赛的规则,我们就无法确定谁才是冠军。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冒险的游戏。一个投资者想要降低投资的风险,就需要数据的帮助。伯恩斯坦曾经说过,“在没有机会和可能性前提下,应对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求助于上帝和运气。没有数据的支持,冒险完全就是一种莽夫的行为。”

如果没有数据,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我们的投资行为就像掷色子一样充满了随机性。但是我们都不会这么盲目投资的。我们通常都会根据公司提供的数据,了解下公司的经营业绩,估计下公司的内在价值,和股票的价格对比一下,计算可能获得的收益,然后综合考虑这些分析出来的数据再进行投资。经过数据分析的好处就是尽可能多地减去了那些不确定因素。例如,通过对某一份材料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每当利率下调0.1%,某一公司的销售额就会增长3%,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一些对投资有利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比那些缺少这份材料的人更有机会寻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和预测未来收益。

数据分析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很多人太过沉迷于分析的沼泽。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研究某只股票在过去5年或10年内的价格走势,仔细分析它在成交量上的细微变化和每日的变化,试图从股票的价格变化中推断出股票的价格模型,预测自己的股票收益。

但巴菲特认为,数据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它可以替我们排除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它却不能为我们总结出股票投资的模型。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设计出的选股方法,但大多难以付诸实施,被证明是无用的。巴菲特很早就意识到了材料的有限性,于是他根本不看那些股票分析师做出的各种选股资料,也不在电脑里安装股票终端每日查看股票价格,更不愿浪费时间分析股票的价格走势。也许正是由于他没有使用过任何统计数据分析包软件,也不分析股票的价格走势,他的运作才更加成功。

我们要像巴菲特学习,合理利用已有的数据,提取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完全依赖数据来决定我们的投资。

没有完美制度

【巴菲特如是说】

在1993年的年报中,曾经我说过董事的另外一项职责:“如果是能干的经营阶层过于贪心,他们总是会不时地想要从股东的口袋里捞钱,这就需要董事会适时地出手进行制止并

给予相应的警告。”然而可惜的是,自从那以后,尽管经理人掏空口袋的行为司空见惯,但却没有看到谁出面进行制止。

为什么一向英明并且睿智的董事们会有如此惨败呢?其实实质的问题并不在于法律的层面,本来董事会就应该以捍卫股东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职责,我认为真正的症结在于所谓的“董

事会习性”。以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通常情况下,在充满和谐气氛的董事会议上,几讨论到是否应该撤换CEO这类严肃的话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道理,董事也不可能笨到会去质疑已经由CEO大力背书的并购案,尤其是当列席的内部幕僚与外部顾问皆一致地支持他英明的决策时他们若不支持的话,可能早就被赶出去了),最后当薪资报酬委员会(通常布满了支领高薪的顾问)报告将给予CEO大量的认股权时,任何提出保留意见的董事,通常会被视为像是在宴会上打嗝一样失礼。

——2002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和查理曾经在拥有47%的股权的时候,也是以老板的身份而非伙计的身份支领报酬,所以他们在投资行为和管理风格上都会遵循老路。然而对于普通的职业经理人来说则不一定会做出利于股东的事,它们往往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职位。

巴菲特是在分析“安然事件”以及跟它一起灭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时指出以上问题的。在十几年前,安达信事务所出具的意见可以说是业界的金字招牌,在事务所内部,由一群精英组成的专业准则小组(PSG),不管面对来自客户多少的压力,仍坚持财务报表必须诚实编制。为了坚持这项原则,专业准则小组在1992年坚持期权本来就应该列为费用的立场。然而不久之后,专业准则小组在另一群安达信的合伙人的推动下,对此立场做了180度的转变。他们相当清楚,如果这些高额期权成本如实反映在公司账上的话,就很可能被取消,然而这些企业的CEO就会拂袖而去。

投资者们在投资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把“制度”看得重于一切。尤其是从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诞生以来更是如此。但是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好的管理制度纵然很重要,但是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完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

买贵也是一种买错

【巴菲特如是说】

在1982年发生的几件大型并购案时,我们的反应不是忌妒,相反我们很庆幸我们并不在其中。因为在这些并购案中,在管理当局的冲动下,追逐的刺激过程使得追求者变得盲目,布莱士·帕斯卡(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的观察非常恰当:“它使我想到所有的不幸皆归咎于大家无法安静地待在一个房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