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脑袋决定钱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只有1%的不同)
36463700000012

第12章 富有从改变观念开始(1)

首先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适应人群:不善于思考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穷之所以穷,富人之所以富,不在于文凭的高低,也不在于现有职位的卑微或显赫,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是恪守穷人思维还是富人思维。

爱思考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富人,但富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思考是让一切做出改变的开始,也只有通过思考,才可以让一切改变。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小店的售货员普洛斯特和杂货店老板盖姆脾气相投,俩人经常互相串门,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盛夏的一天,普洛斯特到盖姆家,一起在楼前喝咖啡闲聊,盖姆夫人在一旁洗衣服。普洛斯特突然发现,盖姆夫人手中用的是一块黑黝黝的粗糙肥皂,与她洁白细嫩的手形成鲜明的反差,他不禁叫道:“这肥皂真令人恶心!”普洛斯特和盖姆就此议论起如何作出一种又白又香的肥皂来。那个年代,使用黑肥皂是一件平常事,但有心的普洛斯特却萌发出创业的念头。

他和盖姆决定开办一家专门制造肥皂的公司,名称就用他俩名字的头一个字母P和G,叫P&G公司。普洛斯特聘请自己的哥哥威廉姆当技师,研制洁白美观的肥皂。经过一年的精心研制,一种洁白的椭圆形肥皂产生了,普洛斯特和盖姆欣喜若狂。

像面对刚刚诞生的婴儿一样,该给它起一个什么动听的名字呢?普洛斯特煞费苦心,日夜琢磨。星期天,普洛斯特来到教堂做礼拜,一面想着为新肥皂命名的事,一面听神父朗读圣诗:“你来自象牙似的宫殿,你所有的衣物沾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普洛斯特心头一热:“对!就叫‘象牙肥皂’,‘象牙肥皂’洁白如玉,又语出圣诗,能洗净心灵的污秽,更不用说外在的尘埃。”

美好的产品、圣洁的名字,谁能不爱?P&G公司为此申请了专利。为了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普洛斯特和盖姆决定大力进行广告宣传。他们聘请名牌大学的著名化学家分析“象牙肥皂”的化学成分,从中选择最有说服力和诱惑力的数据,并将它们巧妙地穿插在广告中,让消费者对“象牙肥皂”的优良品质深信不疑。P&G也由此大获成功。

富人爱思考,借助思考,富人们更容易找到获取成功的突击方向,可以在阻挡自己的障碍上撕开缺口。善于和珍视思考,是富人所具备的可贵品质。

穷人如果希望改变自己的状况,获得进步,那么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

思维突破: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贫穷是一种思想障碍,而不是一种经济状态,富人最大的资产不是他账户上的数字,而是他与众不同的思考试,如果你想变富,就必须学习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

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是学习像富人一样思考的典型。

在商业竞争十分激烈的香港,曾宪梓正是因为独辟蹊径,抓住生产高档领带这个商机,才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曾宪梓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家中经济困难,无钱支付学费,从中学到大学的学费全靠国家发给的助学金。他196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1963年5月去泰国,1968年又回到香港。在这段时间中,他的处境甚为艰难,甚至给人当过保姆看孩子挣钱。空余时间他抓紧时间阅读有关经营方面的书籍,向一些内行人请教经营的基本常识和技巧,他还注意研究香港的工商业及市场情况。经过长期的琢磨思考,有一天终于从市场的“缝隙”中找到了发展的机遇:香港服装业很发达,400多万香港人中,有不少人有好几套西装。香港比较流行的话,叫做“着西装,捡烟头”,捡烟头的人都穿西装,可见西装之普遍。可曾宪梓发现,在香港没有一家像样的生产高档次领带的工厂,于是他决定开设领带厂。

曾宪梓在决定办领带厂后,遇到了一系列想象不到的困难。

最初,他从人们的价格承受能力考虑,准备生产大众化、低档次领带,试图以便宜的价格来吸引顾客,领带的批发价低至58元一打,减除成本38元,心想还可以赚20元。可惜,现实却偏偏开他的玩笑,买主拼命压价,利润所剩无几,尽管这样,还是不容易销出,一度经营不顺。

他吸取了产品“受阻”的教训,决定尝试生产高档次领带。他用剩下的钱,到名牌商场买了4条受顾客欢迎的高级领带,买回后逐一“解剖”,研究它的制造工艺。他根据样品,另外制作了4条领带,并将“复制品”与原装货一起交给行家鉴别,结果以假乱真,行家也无法识别。这样一来,进一步坚定了他生产高级领带的想法。

他立即借了一笔钱,购买了一批高级布料,赶做了许多领带。岂料,领带商因怀疑产品质量而不从他这里进货,一度造成了产品的积压。

曾宪梓想,别人不买我的货,主要是不认识这些货,如果将它放在高档商店的显著位置,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能会打开销路。他把自己缝制的4条领带寄存在当时位于旺角的瑞星百货公司内,要求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供顾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领带受到广泛好评,随之而来的是销量的大增。曾宪梓也因此而一举成功。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制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改变思维,像一个富人那样去思考,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事业才能够得到发展。

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

适应人群:固守穷人心理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富人就算穿双草鞋,看上去还是像个富人;穷人就算戴上黄金,看上去还是像个穷人。想变成富人,首先从心理上应该是个富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或许从外表上看去像富人,却是一副穷人做派。实际上他们根本不能算富人,只是一些比较有钱的“穷人”罢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想成为一名富人,首先必须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只有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才能摆脱心理的贫穷。

井底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久的青蛙,对生活充满了好奇。

小青蛙问:“妈妈,我们头顶上蓝蓝的、白白的,是什么东西?”

妈妈回答说:“是天空,是白云,孩子。”

小青蛙说:“白云大吗?天空高吗?”

妈妈说:“前辈们都说云有井口那么大,天比井口要高很多。”

小青蛙说:“妈妈,我想出去看看,到底它们有多大多高?”

妈妈说:“孩子,你千万不能有这种念头。”

小青蛙说:“为什么?”

妈妈说:“前辈们都说跳不出去的。就凭我们这点本事,世世代代都只能在井里待着。”

小青蛙有些不甘心地说:“可是前辈们没有试过吗?”

妈妈说:“别说傻话了。前辈们那么有经验,而且,一代又一代,怎么可能会有错?”

小青蛙低着头说:“知道了。”

自此以后,小青蛙不再有跳出井口的想法。

小青蛙的悲剧就在于它“不再有跳出井口的想法”了。只有你的心中存有广阔的蓝天,你才能跳出贫穷的井,成为一名富人,如果连跳出井口的愿望都没有,那么,此后就只能坐在井底了。

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有钱人和富人的区别,做一个一时的有钱人很容易,但做一个真正的富人并没有那么简单。有钱人的财富是需要用富的思想去统率、去维持的,如果只是口袋变富,而思想心理仍旧是穷人的思想和心理,那么这些财富是不会长久的。

思维突破:从心理上成为富人

穷人有受穷的原因,富人有发财的理由,这其中没有什么偶然,只有不变的必然。我们不要把目光全盯在财富的获取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思想和心理的锻炼上,一旦自己的思想富有了,那么致富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也只有我们从心理上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驾驭财富,而不被财富所伤。

因此,必须首先从心理上成为一名富人,穷人才能够致富。

洛克菲勒小时候,全家过着不安定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搬迁,历尽艰辛横跨纽约州的南部。可他们却有一种步步上升的良好感觉,镇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繁华,也一个比一个更给人以希望。

1854年,15岁的洛克菲勒来到克利夫兰的中心中学读书,这是克利夫兰最好的一所中学。据他的同学后来回忆说:“他是个用功的学生,严肃认真、沉默寡言,从来不大声说话,也不喜欢打打闹闹。”

不管有多孤僻,洛克菲勒一直有他自己的朋友圈子。他有个好朋友,名叫马克·汉纳,后来成为铁路、矿业和银行三方面的大实业家,当上美国参议员,并作为竞选总统的后台老板,在政界为洛克菲勒行将解散的美孚石油托拉斯进行斡旋。

洛克菲勒和马克·汉纳,两个后来影响了美国历史的大人物,在全班几十个同学中能结为知己,不能说出于偶然。美国历史学家们承认,他们两人的天赋都与众不同,一定是受了对方的吸引,才走到一起的。

表面木讷的洛克菲勒,其内心的精明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汉纳是个饶舌的小家伙,通常是他说个不停,而洛克菲勒则是他忠实的听众。应当承认,汉纳口才不错,关于赚钱的许多想法也和洛克菲勒不谋而合,只是汉纳善于表达,而洛克菲勒习惯沉默罢了。有一次,马克·汉纳问他:“约翰,你打算今后挣多少钱?”

“十万美元。”洛克菲勒不假思索地说。

汉纳吓了一跳,因为他的目标只是五万美元,而洛克菲勒整整是他的两倍。

当时的美国,一万美元已够得上富人的称号,可以买下几座小型工厂和五百英亩以上的土地。而在克利夫兰,拥有五万元资产的富豪屈指可数。约翰·洛克菲勒开口就是十万元,瞧他轻描淡写的模样,仿佛十万美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当时同学们都嘲笑这个开口就是十万的家伙的狂妄,殊不知,不久的将来,洛克菲勒真的做到了,而且不是十万,是亿万!

在小小的洛克菲勒的心目中,他就将自己的财富定位在很高的位置上。最终,他也获得了比别人高亿万倍的成就。

如果你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像富人们一样,你也可以富。如果你愿意,你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你愿意,你就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做你愿意做的事情,别人说你我行我素也好,别人说你固执己见也好,管他们怎么说呢?

拥有富人的心理就应该是这样的!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是认为自己注定贫穷、必须老死于贫穷的信念!

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

适应人群:只把学历作为致富良方的穷人。

致富指数:★★★★★

穷人迷思:在穷人眼里,高学历是一块“香饽饽”,似乎拥有它,就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画上了等号。但亿万富翁并不是一纸文凭所能成就的,如果你只会死记硬背知识,而不开发自己的大脑,即使你是博士生,也只能受穷。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穷人这样认为:“只要把学上好了,财富自然就有了。”这个论断到底正确与否?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项调查。

据有关部门一次对中国15个省市千万富翁调查的结果显示:

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者为310人,占3.1%;大学本科2420人,占24.6%;大学专科2503人,占25.4%;高中2230人,占22.6%;初中1201人,占12.2%;中专1026人,占10.4%;小学172人,占1.7%。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的千万富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中学、大专、本科上,平均值在大专水平,本科学历的富翁中以年轻人居多。由此可见,能否成为富翁,其关键并不在于学历的高低。

而当我们再将目光转向社会之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数万硕士生、博士生,他们都成为亿万富翁了吗?显然没有,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开篇的那个论断是错误的,只靠学校教育成不了亿万富翁。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墨尔斯教授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博士后;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富翁。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穷人眼里,高学历成了“香饽饽”,似乎拥有它,就与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画上了等号。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