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几句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将充满温暖的和风。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
【星云开示】
法水清净明澈,能洗涤众生罪业,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充沛。而世间之最美,皆由内心出发。美丽的容颜无法历久不衰,美丽的心却能永远动人,唯有心善、心真、心慈,显现于外的相貌、举止、气质才让人动心。
内心的戒律胜过外在的拘束
【智慧分享】
慈悲心像是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救世的良方。
也因此,慈悲布施不一定非要遵循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守住心戒,形式不必拘泥。
【人生道场】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于是他们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要求,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求道的路,最终他成就了佛果。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人愿意帮助她。弟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帮助一家孤儿寡母,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将秽土转变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佛的慈悲的人。而当初误以为他贪恋女色的两位兄长又怎么懂得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慈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出于慈悲、守住心戒,即使违背了修行中某些形式上的戒律,却依然能修成正果。星云大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时穿着极为朴素,从来不装扮自己,而且多年以来她恪守戒律,不食荤腥也不沾酒水。有一天她却穿着华美的服饰来到国王面前,恳请国王准备一桌酒席以享欢乐。波斯匿王虽然心中欢喜却也困惑,不知道王后为何如此反常,于是忍不住问王后今日为何想要饮酒。
王后回答说:“最后一顿如此丰盛的美味,当然要和国王同享了。”
“为什么是最后一顿?”
“听说这位很会做菜的厨师,明天就要被砍头了。不过既然他触犯了您,也是死有余辜。”王后故作漫不经心地回答。
国王这才想起昨天打猎归来后,因为这位御厨怠慢了自己,便下令要杀他。经王后这一提醒,国王便赶紧下令饶恕了他,同时国王也明白了王后的一番良苦用心。
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厨的生命,虽然看起来饮酒已经破戒,但是这种不顾个人,只为他人着想的胸怀,不正是慈悲的菩萨的行为吗?
慈悲心,就像是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慈悲布施并不一定非要遵循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守住心戒,形式不必拘泥。
【星云开示】
斑斓的蘑菇,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有毒的,只能远观而不可品尝;绚烂的花朵,令人欣羡,却可能是捕食其他生命的陷阱。世间的美并非都与善相关,而所有的善行,即使没有光鲜的外表,却都是美丽的。
所以,有些看似严厉的行为却是大慈大悲。星云大师认为,慈悲很重要,但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善,就如戒律之严在于心,而不全在参禅打坐之间。
以爱去温暖,以力来折服
【智慧分享】
慈悲也必须以智能为前导,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没有智慧引导的慈悲,便很可能会泛滥。所以,在星云大师眼中,真正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
【人生道场】
一般来说,常常到寺院中拜佛的人会发现这样的细节:一进山门,首先便会看到一尊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在山口欢天喜地地迎接所有信徒;但进入山门之后,便会看到威严的韦陀护法天将,他手拿金刚杵,身穿盔甲,面色严肃令人不由得心生畏惧。
星云大师说:“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所以,严厉有时候也是一种慈悲。为了开示众生,星云大师曾经在《十大弟子传》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罗侯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他出家的时候只有十五、六岁。他年纪虽小,却很聪明,悟性极高,颇得其他弟子的喜爱。然而,他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乱打妄语戏弄他人。
有一次佛陀外出,国王派了一位信者前来拜访,信者见到在佛陀门外坐禅的罗侯罗,便恭敬地向他询问佛陀在哪里。罗侯罗随手一指后院,便说佛陀正在那里参禅。访客信以为真地离去,罗侯罗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这件事被佛陀知道了,他便将罗侯罗叫到身边,吩咐他为自己端一盆洗脚水。
罗侯罗本来很紧张,为自己的错误惴惴不安,而且佛陀的表情极为严肃,与平时慈祥温和的他判若两人。罗侯罗一句话也不敢说,默默地端了一盆水过来,垂手站在佛陀身侧。
佛陀洗过脚之后,指着盆里的水问:“罗侯罗,这个盆子里的水可以喝吗?”
罗侯罗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回答说:“当然不能。”
“为什么不能喝呢?”
“这盆子里的水已经洗过脚了,很脏,怎么能喝呢!”
佛陀依旧很严厉,正色道:“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像这盆水吗?你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放弃了尘世的富贵生活皈依佛门,就像是原本清净澄明的水一样。而你却不珍惜自己的天分,反而用妄语痴念扰乱自己的身心,出家人不打诳语,你却以此为乐,就好比水中被沉入了污垢一样。”
听到佛陀如此严厉的训斥,罗侯罗连头也不敢抬。他默默地把水端到门外洒了,一进门佛陀又问:“你会拿这个盆来盛饭吃吗?”
“不会。这盆洗过手足,沾有污秽,不能装吃的东西。”罗侯罗小心翼翼地回答。
“既然如此,你为何不修戒定慧,净身口意呢?既然你已经是佛门的弟子,便该谨遵佛门的教诲,否则,大道之粮怎么能装入你的心中呢?”佛陀说完,抬脚将盆轻轻地一踢,盆就在地上滚了起来。
罗侯罗从来没有见过佛陀如此生气,惶恐不安。
佛陀问:“是怕盆子被踢坏吗?”
“不是。盆子是很粗的器物,坏了也不要紧。”
“佛门中人,万事万物都当珍惜,你如果不珍惜这个盆子,将来也没有人会爱护你。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将是谁也不爱护你,不珍惜你。即使你天资再高,也难以修成正果。”
在众生心目中,佛陀一直是温和的,然而在这个故事里,他却以极为严厉的态度对待罗侯罗,看似苛刻,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慈悲,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
其实,四季轮回中也有同样的道理。星云大师说:“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所以,真正的慈悲,既可以以爱的温暖去感化,也可以用力的方式来折服。
【星云开示】
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慈悲,不会伤害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来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
觉海慈航,佛本多情
【智慧分享】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普度天下苍生脱离苦海。
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人生道场】
在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将天下苍生的喜忧福祸放在心中,这是禅法的心意。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大慈大悲正体现了佛心的深情,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佛的慈悲心就像是环绕周身的清新空气,从来不曾远离世间所有生灵。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的危难情况,挺身而出,把鸽子放进怀里保护着。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还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的舍身,老鹰、鸽子全部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以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原来的健康。
鸽子的生命很重要,老鹰的饥饱也很重要,只有自己不重要,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心使释迦牟尼佛能够坦然地舍弃自我,舍生取义救护众生。
佛陀能以这样的慈悲心待人,正是因为他心中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观念。星云大师也一直以此为自己生活修行的准则,他常常说,正因为内心对佛陀慈悲精神的无限敬仰与憧憬,并以此为言行准则,不知结了多少人缘,免除多少纷争,给人多少希望,予人多少欢喜。所以,他一向提倡“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若人人都能如此,人间何愁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与其在自我中心导致的疏远冷漠中承受孤单,不如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乐——彼此的快乐。
【星云开示】
对于慈悲,星云大师常发愿:愿做一棵树,给行路人乘凉;愿是一道桥梁,让众生渡过河流到他们的目的地;愿做一盏灯,给众生光明及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