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造好后,他叫来了孩子,对工人们说:“现在,你们开始拆这座旧亭子。”
福克斯说,我认识这位父亲和孩子,这位父亲并不富有,但是他却为孩子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大学生们问:“请问这位父亲叫什么名字,我们希望认识他。”
福克斯说:“他已经过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活着。”
“那么,他的孩子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位诚实的人。”大学生们问。
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站在这里,就是我。”
福克斯接着说:“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像父亲一样,为自己的诺言为你们拆一座亭子。”
福克斯的话音刚落,台下立刻掌声雷动。
感悟与启迪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恪守诚信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最愿意同这种人交往。所以,若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撒谎,自己说过的话要算数,许下的诺言要兑现。
贪心的乞丐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两万元钱就好了。
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觉了一只跑丢的很可爱的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示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狗不着,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最终,乞丐还是乞丐。
感悟与启迪
其实人生在世,好多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无缘得到,而是我们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刚要接近一个目标时,又会突然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不要有太高的欲望,否则什么都得不到。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见好就收是明智只举。
康德守时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3月2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
康德3月1日就赶到了珀芬小镇,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的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很危险。”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中间的确已经断裂了。河面虽然不宽,但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
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赶到那座桥,我们以平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大概得12点半。”
康德又问:“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以最快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
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妇大吃一惊:“您想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
“那就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
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按时修好了桥。
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路上,10点50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
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
康德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对其提起为了守时而买房子、拆木头过河的经过。
后来,彼特斯在无意中听到那个农妇讲了此事,便很有感慨地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您太客气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守时。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晚一些时间是可以原谅的,何况您还遇到了意外。”
一向一丝不苟的康德,在给老朋友的回信中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
感悟与启迪
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与别人有约,都要守时。守时是尊重别人的时间的一种表现,也是尊重自己的时间的一种表现。无论和谁有约,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
守信的宋庆龄
宋庆龄的母亲叫倪桂芝,浙江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后在一所教会学校教书。爱好文学和钢琴。她是一位贤淑而且有教养的女性,同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倪桂芝也可算得上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她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与丈夫宋耀如都认为,不论男孩或女孩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先后把三个女儿送往美国学习。倪桂芝和丈夫一样,也很会讲故事,小庆龄也最爱听妈妈讲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食言而肥”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么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宋庆龄知道,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么了?”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着宋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宋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么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感悟与启迪
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就要做到,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守信。
从富翁到乞丐
从前,在某县城的西门外住着一个姓赵的富翁,人称赵员外。赵员外有钱,也很浪费。就拿吃饭来说,他家有个规矩,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玉液琼浆,只吃一顿,第二顿不准端上桌,得弄新鲜饭菜。赵家的佣人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吃不完的东西就往灶屋外的阴沟里一倒,谁还稀罕剩菜剩饭。
离赵家五里路远的一座山上有个小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师徒二人下山化缘路过赵家后院,见白生生的干饭倒在阴沟里觉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从庙里拿来一个箩筐,请赵家佣人将剩饭倒在筐里,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干净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饥。
有一年夏天赵家娶媳妇,一连热闹了三天,两个和尚从赵家抬回去的剩饭就有五大箩筐。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这么多饭,我们胀破肚子也吃不完哪!”
老和尚回答:“不要担心,把它用凉水泡一泡,再晒干,做成阴米,吃的时候再煮一煮,这样吃三五个月也无妨。”
光阴似箭,不知道是哪一年,赵家败落得一贫如洗,连安身之地也没有了,只得讨饭过日子。一天,小和尚化缘回来,见路边倒着一个人,仔细一看是赵员外。小和尚很念旧情,把他背回庙中。
赵员外在庙中一住就是三天,每顿吃的是白米饭。到第四天,他觉得自己应该当面感谢两个和尚。他来到正殿,先给菩萨叩了几个头,然后向老和尚施礼,说道:“师父真是菩萨心肠,多谢二位救命之恩……”老和尚还礼:“施主不必讲礼,贫僧也曾受恩惠于施主。如果施主不嫌弃,在寺院住上三五载又有何妨?”赵员外摇摇头:“多谢师父好心,只是每天都用精细饭食款待赵某,如此下去,不仅寺院养不了我,我自己也无地自容。”老和尚想了想说道:“请随我来。”
二人走进一间禅房,赵员外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啊,白生生的阴米堆了半间屋。老和尚说:“施主,这些都是你的。前几天你用的饭就是用这阴米煮成的。”赵员外瞪大双眼,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和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最后老和尚说:“饱吃不可抛撒啊!”便转身走出门去。
赵员外面对这半间屋的米,后悔不已。
感悟与启迪
粮食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浪费的。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
苏东坡勤俭持家
宋朝元丰某年,苏东坡被贬官,来到黄州。
这天晚上,苏东坡坐在桌前,取出4500钱,分成30份。他的妻子季章把钱装入30只小布袋中,然后用叉子将小布袋一一挂到梁上。
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好奇地望着这一切,不解地问:“爹,为什么要将钱分成30份挂起来?”
苏东坡说:“这就叫过日子,每天一份,150钱,只准余,不准缺。”
苏迈点头,又等着下文。
“至于挂在梁上,那是杭州贾耘老的办法,”苏东坡接着说,“布袋一天比一天少,日子一个一个过去了,它能提醒你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每一天。”
苏迈点点头。父子俩正说话间,有人敲门,进来的是邻居庞安常医生,庞医生和苏东坡是好朋友。因为城里几个财主合起来修南天门,托庞医生请苏东坡题字,苏东坡一口应允。两人谈得投机,到三更时分,庞安常才离去。
庞安常走后,苏东坡铺开宣纸,欣然挥毫。刚写到“南天”两字,忽然传来苏迈的惊叫声:“抓贼,抓贼!”苏东坡大吃一惊,扔下笔,大步冲出书房,正好与那个盗贼撞个满怀,盗贼倒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
这时,季章掌灯,苏迈操棒,三个人将贼团团围住。那盗贼慌忙掏出小钱袋,连连求饶:“老爷,小的叫阮小三,家住后村,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不下去,听说老爷从城里来,钱多得没处放,就挂在梁上,所以我就……”
苏东坡听了不觉笑出声来,他叫阮小三打开钱袋数数,然后说:“这是我一家每天的生活费,你拿一袋,我就要挨一天饿。”
阮小三一惊:“这150钱的开销跟我们老百姓差不多,老爷,都说你有钱,怎么这样节俭?”
苏东坡微微一笑,回答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阮小三听不懂苏东坡文绉绉的话,苏迈解释道:“我爹的意思是,肉体上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你不注意节俭才沦为盗贼。”
阮小三慌忙申辩,说自己是穷得揭不开锅才出此下策的,而且是第一次。苏东坡听他这么一说,马上让苏迈去请庞安常来作证。
不一会,庞安常来了,见是阮小三,便跟苏东坡说,他老母病瘫在床,妻子是个哑巴,还有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苏东坡听了十分同情,念他因生活所迫,又系初犯,就放了他。阮小三千恩万谢,连连磕头,然后转身要走。
忽然,苏东坡叫住他,自己转身到书房,挥动大笔,在宣纸上点了一个形似钱袋的墨点,然后将那宣纸卷好,送给阮小三。跟他说,那梁上的钱袋只有150钱,拿去也派不了用场,这个纸袋有一万钱,叫他好生保存,阮小三接过纸,半信半疑,不便多问,只得告辞回家。
在一旁的庞医生见了也觉奇怪,问苏东坡葫芦里卖的啥药,苏东坡笑而不答,他要庞安常通知那几个财主,明天一早来取他的题字。
第二天,几个财主来到苏东坡家取墨宝,他们一看题字,苍劲有力,非同一般,心中十分高兴,突然发现南天门的“门”字少了一笔,忙请教苏东坡是何缘故,苏东坡笑笑说:“噢,我想起来了,这一点嘛忘在后村阮小三家里了,你们去取吧!”
此时阮小三正在家里端详那张宣纸上的墨点,他想:这一点就值一万钱,会不会苏老爷作弄我?文人会开玩笑,也许这一点骂我一点不懂。他正想得出神,几个财主上门来了,他们向阮小三要那个墨点。阮小三想起苏东坡的话,开价一万钱,少一钱也不给,财主知道苏东坡的墨宝值钱,只好答应了。
财主走后,阮小三将一万钱分成两份:一千钱给自己,九千钱用布包好,给苏东坡送去。苏东坡不肯收,他对阮小三说:“我每天150钱,足矣足矣。”
阮小三不懂,他问苏东坡:“老爷你浑身是宝,写一点就值一万钱,为什么日子过得如此清苦?”
苏东坡笑道:“君子倡俭,一日安分以奉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少费以养财,此乃三养也。”
阮小三当然不懂三养的涵义,但苏东坡那种倡俭的美德,那种过日子的精神,被后人引为楷模。
感悟与启迪
节俭不但是一种美德,还可以积攒财富,还可以让人修身养性。
居里夫人与老师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