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全集
36453400000007

第7章 以德服人,做事先做人(3)

左光斗被捕以后,史可法急得坐立不安,想找机会进去探望老师,但因看管严密,不能如愿。后来,他拿了银子贿赂狱卒,这才得到了一次探监的机会。

当天晚上,史可法换上一件破烂的短衣,扮做拾粪人的样子,由狱卒领进了牢监。

史可法走进左光斗的牢房,只见左光斗遍体鳞伤,左腿腐烂得露出骨头。史可法一阵心酸,双膝跪地,抱住左光斗伤心地哭了起来。

左光斗受伤的双眼已经睁不开了,但他知道是史可法来了,眼角涌出两串泪珠。忽然,左光斗大骂史可法:“你还来干什么!万一被他们发现,你不也会受到牵连吗?你我都完了,谁来振兴朝廷,拯救天下苍生呢?”

史可法心痛难舍:“老师对我恩重如山,我愿陪老师一块儿去!”

左光斗更急了,他用手尽力拨开眼皮,两眼像要喷出火来:“有我一个去死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再搭上一条命?你赶紧走!再不走,我就干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动手!”说着,他摸起身边的镣铐,做出要砸的样子。

史可法理解老师的想法,只好忍住悲痛离开了监狱,去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时隔不久,左光斗终于被奸人杀害。

历史经验与智慧:

左光斗顾全大局,不以自己的安危为重,要弟子保全己身去拯救朝廷的行为更加显出了他人格中的光芒。这种人能成大事,也能担当大任,最关键的还是他身上的品德力量在支撑着他做人做事的理念。

托尔斯泰的平民情结——同情他人,心怀仁慈

仁慈是一种风格,它在关怀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品性得到了质的升华,发出一种耀眼的光芒。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身于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彼得·安德烈耶维奇伯爵是彼得大帝的亲信,祖父、父亲也当过大官。

小时候,托尔斯泰特别喜欢到藏书室看书,里面有许多书,除了自然科学、哲学外,还有许多文学书籍。看书的时候,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家里人常常看见托尔斯泰抱着一本书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愁眉紧锁,甚至有时还偷偷地抹眼泪。读书使托尔斯泰很早就接触到了贵族家庭之外各种各样的生活。

托尔斯泰不仅喜欢读书,还特别喜欢玩。他有时跟着父亲和哥哥们去打猎、滑雪,有时候跟着农民的孩子玩。

托尔斯泰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玩伴是贵族家庭的“少爷”,还是“下等人”家里的孩子,只要玩得开心就好。可是往往正当他和那些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他们就被拉走了,只剩下托尔斯泰孤零零的一个人。父母也经常告诫说他是少爷,不要跟那些下等人一起玩。托尔斯泰很生气:“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就要低人一等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托尔斯泰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他看到农奴辛辛苦苦地为农奴主卖力地干活,却常常解决不了温饱,还要挨打挨骂。他非常同情他们:如果让他们得到自由,再给他们一定的土地就能够过上好日子了。

托尔斯泰开始在自己的庄园实践自己的主张。他把庄园由劳役制改为代役制,使农民摆脱了对庄园主的人身依附;他还放走了家里的农奴。他的这些行为遭到了周围其他农奴主的讥笑嘲讽,可是托尔斯泰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托尔斯泰还认为,教育在社会改革中能起重要作用。于是他开始兴办农民子弟学校,凡是愿意读书的农民子弟都可以免费入读。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唱歌、画画和做算术,托尔斯泰还亲自给孩子们上历史课。

托尔斯泰热爱教育工作,他把教育看成是“全身心奉献给人民”的事业,把从事教育看成他“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

由于托尔斯泰不断和人民接近,他对人民的感情日益加深。后来,他把他各个阶段的探索融入到了作品里面,使其更具有深度。托尔斯泰一生奋斗不息,创作出《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经典作品。

历史经验与智慧: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贵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他用一颗同情之心去关怀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这并不要求你付出多少经济上的帮助,只要你能够心存仁慈就行。

苏东坡的回信——摈弃奢华,节俭自律

懂得金钱的价值在于把钱花得最有意义。学会节俭,制定节俭的计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踏上成功的起点。

苏东坡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生坎坷,21岁中进士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还被抓起来,押到汴京治罪。

虽然身处困境,苏东坡仍然保持自己节俭度日的一贯作风。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朋友请客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别人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便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

可是,当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铺张奢华,苏轼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本人一贯主张厉行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还是离开。”说完就转身告退。

老友急忙解释说:“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老兄的身份……”

苏轼接口道:“朋友相聚,就应该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他硬是坚持不入席。

苏轼不但自己注意俭朴,还同样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个正在做高官的远亲,生活非常奢华。单是起居时的“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的要增到5人;如果是“大澡浴”呢,就要有9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

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夸耀他的“养身之道”。

苏轼看后,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他希望这位远亲在一个“俭”字面前能够自省,改掉奢华的恶习。

历史经验与智慧:

节俭的习惯如果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突变就会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恐怕早已走到了反面。

陶朱公重金赎子——金钱乃身外之物

自古以来,金钱的诱惑是巨大无比的,很多人要钱不要命,追逐金钱,做人置诚信于不顾,到最后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陶朱公原名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以后,急流勇退,转为经商。他谋划治国治军的工夫厉害,经商赚钱的本事也不差,后来成了大富翁。

后来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想用重金赎回二儿子的性命,于是决定派小儿子带着许多钱财去楚国办理这件事。

长子听说后,坚决要求父亲派他去:“我是长子,现在二弟有难,父亲不派我去反而派弟弟去,这不是说明我不孝顺吗?”

陶朱公的夫人也说:“现在你派小儿子去,还不知道能不能救活老二,不如派长子去吧!”

陶朱公不得已就派长子去办这件事,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以前的好友庄生,交代说:“你到了之后就把钱给庄生,一切听从他的安排。”

长子到楚国后,按照父亲的嘱咐把钱和信交给了庄生。他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庄生看了信之后对他说:“你先回去,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但长子告别后并未回家,心想把这么多钱给他,如果二弟不能出来,那不吃大亏了?

庄生虽然穷困,但却非常廉直,楚国上下都很尊敬他。他并不想接受陶朱公的贿赂,只准备在事成之后再还给他。陶朱公长子不知原委,以为庄生无足轻重。

第二天上朝时,庄生向楚王进谏,说某某星宿相犯,这对楚国不利,只有广施恩德才能消灾。楚王听了庄生的建议,命人封存府库,实行大赦。

陶朱公长子听说马上要大赦,心想弟弟一定会出狱,那么给庄生的金银就浪费了,于是又去见庄生要回了钱财。

庄生被他这种行为激怒了,又进宫向楚王说:“我以前说过星宿相犯之事,大王准备修德回报。现在我听说陶朱公的儿子在楚杀人被囚,他家里拿了很多钱财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并不是为体恤社稷而大赦,而是由于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才大赦啊。”楚王于是下令先杀掉陶朱公的次子,然后再大赦。结果陶朱公的长子只取了弟弟的尸骨回家。

长子回家后,陶朱公说:“我早就知道他一定会害了他弟弟的!他并非不爱弟弟,只是因为他年少时就与我一起谋生,所以看重钱财。而小儿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富有的环境中,所以轻视钱财,挥金如土。我坚持要派小儿子去办这件事,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而陶朱公的长子身在富贵之家却仍然视钱财如生命,甚至在弟弟身陷困境时敢向庄公索回求人帮忙的钱财。人生在世,不应把金钱作为生存惟一生有的基石,更应该看重的是做人做事方面所必须具备的高贵品质。

楚庄王巧护功臣——容人之过,释人之嫌

容人之过,释人之嫌,不但是一种为人的度量,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楚庄王打了胜仗,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开始燃起蜡烛。君臣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客厅内所有的蜡烛一下全被吹灭,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美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美妃不敢乱喊,一时又脱身不得,情急之下,顺手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对方手一松,美妃趁机挣脱,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对方的帽缨被扯断,只要点明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很不以为然。他想,怎么能为了爱妃的贞节而使部属受到污辱呢?

于是,庄王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为了尽兴,请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酒!”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美妃的人。

就这样,酒宴上的一场尴尬局面化解于无形,大家都是尽兴而归,包括那个调戏庄王宠妃的人。

事后,楚庄王对王妃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将士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一旦重新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的改过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