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和伏湛深感刘秀的大恩:“我们不过是一介书生,为汉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这般只怕功臣勋将不服。为了朝廷的大计,陛下还是降低我们的官位为好,我们无论身任何职,都会为陛下誓死效命的。”
刘秀便有意对朝中的功臣们说:“你们为国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无论何时都会记挂在心。不过,治理国家和打天下不同,朕任用一些儒士参与治国,这也是形势使然啊。”
尽管如此,一些功臣还是对刘秀任用儒士不满:“臣等舍生忘死追随陛下征战,虽不为求名求利,却也不忍见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贪生怕死,只会搅动唇舌,陛下若是听信了他们的花言巧语,又有何助呢?儒士向来缺少忠心,万一他们弄权生事,就是大患。”
刘秀见功臣言辞激烈,于是更加重视起来:“事关国家大事,朕自有明断,非他人可以改变。你们劳苦功高,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满足,不仅于国不利,对你们也全无好处。何况人生在世,若能富贵无忧,当是大乐了,为什么总要贪恋权势呢?”
刘秀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开始逐渐对功臣封侯。但刘秀很少授予他们实权。
大将军邓禹被封为梁侯,他又担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职。有一次,刘秀对邓禹说:“自古功臣多无善终的,朕不想这样。你智勇双全,当最知朕的苦心啊。”
邓禹深受触动,私下对家人说:“皇上对功臣是不放心啊!”
邓禹的家人让邓禹交出权力,邓禹却摇头说:“皇上对我直言,当还有深意,皇上是让我说服别人,免得让皇上为难。”
邓禹于是对不满的功臣一一劝解,当功臣们情绪平复下来之后,邓禹再次觐见刘秀时说:“臣为众将之首,官位最显,臣自请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职,这样,他人就不会坐等观望了。”
刘秀嘉勉了邓禹。其他功臣也纷纷辞去官位。他们告退后,刘秀让他们养尊处优,极尽优待,避免了功臣干预朝政的事件发生。
历史经验与智慧:
放纵是有条件的,在某些时候该放的就放;而在另一些时候该收的也一定要收。收放自如,收放结合才能把人牢牢控制住。功臣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待他们不能降低其待遇,应恩威并施,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做事的一种手段。
大人物的愤怒——情绪失控让你陷入他人的漩涡
发脾气起到威吓效果,你的愤怒只会引发疑虑和不安,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种狂风暴雨式的爆发,往往是自己开始崩溃的先声。
1809年1月,拿破仑从西班牙战事中抽出身来匆忙赶回巴黎,因为他的间谍密告外交大臣塔里兰准备谋反。一抵达巴黎,他就立刻召集所有大臣开会,含沙射影地点明塔里兰的密谋,但塔里兰却没有丝毫反应。
这时候,拿破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忽然逼近塔里兰说:“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但塔里兰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拿破仑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对着塔里兰喊道:“我赏赐你无数的财富,你竟敢背叛我。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只不过是穿着丝袜的一团****。”说完他转身离去了。其他大臣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拿破仑如此失态。
塔里兰泰然自若,转身对其他大臣说:“真遗憾,各位绅士,如此伟大的人物竟然这样没礼貌。”
皇帝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自若像瘟疫一样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拿破仑的威望降低了。
伟大的皇帝在压力下失去冷静,人们开始感觉到他已经走下坡路了,如同塔里兰事后预言:“这是结束的开端。”
塔里兰激起了拿破仑的怒气,让他的情绪失控,这正是他的目的:让人人都知道拿破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领导的权威,这种负面效果影响了人民对他的支持。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可以采取其他许多不同的做法:可以试着争取他们回心转意支持他,或者甚至干脆除掉他们,将他们下狱或处死,杀鸡儆猴。所有这些策略中,最不应该的就是激烈地攻击和孩子气地发作。
塞拉西是女皇柔蒂图的继承人,他认为领导国家应该采用强硬的措施,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削弱了各种反对势力。只有女皇和她的亲信古格萨依然在反抗,并企图将他除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古格萨任命为贝格曼德的省长,让他远离女王,从而削弱了女王的势力。
时间在流逝,古格萨一直在伺机策划他的阴谋。塞拉西明白,只有激他发怒,才能让他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有所行动,那样才能将他彻底铲除,以免后患。
北方的阿兹布·加拉斯族开始反叛,塞拉西故意让他们壮大,然后让古格萨率军攻打他们。古格萨于是散布谣言说塞拉西与教皇勾结,谣言使得古格萨的军队便迅速膨胀到35万人,他们向南进发,但在半路上却突然攻向首都阿迪斯阿贝巴。古格萨声称他进行的是圣战,是为了基督徒而进行的战争。
这其实是一个陷阱。塞拉西早已取得教会的支持,并且用金钱贿赂了古格萨的一些重要盟友,他们已经不再支持古格萨了。飞机在古格萨的军队上空散布传单:“教会只承认塞拉西是真正的基督徒领袖,古格萨已经被逐出教会。”这些传单动摇了士兵的土气,古格萨的军队人心惶惶,同时也失去了原来盟友的支持。
古格萨在战斗中被杀,女皇因为悲痛而去世。几天后,塞拉西坐上了伊索比亚新皇帝的宝座。
历史经验与智慧:
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它往往会成为自己崩溃的前兆,自身的计谋和思考也会在愤怒的情绪中迅速消散得无影无踪,失去理智让事情糟得无法收拾。因此,永远保持客观与冷静的态度至关重要。
宋太宗亲征——顺其自然,宠辱不惊
自古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广阔的胸襟和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们才不会为荣辱所左右,凡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十分自得,他又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宋朝大将潘美反对此议:“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眼下尚需稳定形势,士卒也需休整。”
总侍卫崔翰大声反对:“此乃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弃呢?陛下进兵之举甚合民心,必群起响应。我军又是得胜之师,伐辽必有胜算。”
宋太宗本求胜心切,遂大举北进。宋军快到高粱河时,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宋太宗亲征。他手下的将领猜测宋太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于是私下商议立赵德昭为帝。众将领面劝赵德昭道:“如今军心不稳,大敌当前,大王如不当机立断,承继大统,恐怕变乱不止。恭请大王迅速登上帝位,号召天下。”
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却遵循母亲的遗命,让弟弟赵匡义做了皇帝。这件事情曾让赵德昭心情不快。赵德昭的一位亲信劝他不可这样:“事已至此,只要大王参透荣辱,顺天应命,也不会感到做个逍遥亲王有什么不快。”
赵德昭是聪明之人,不觉为自己先前的失误暗自叫险。自此,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又是极其恭敬,宋太宗对他并不怀疑,君臣相安无事。
今日面对此变,赵德昭心里千肠百转。他思恃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又没死,太宗自是不能放过他,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决定慎重行事。“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在侧,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跟着赵德昭飞黄腾达,等到赵德昭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
赵德昭为了安抚众将,他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岂能趁皇上危难之时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未卜先知之明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宠辱不惊,是一种阅历繁华之后的恬和,是一种笑看人生风云变幻的洒脱,同时也是一种遇事镇静沉着的稳健和气度。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从思想上淡化其观念,方能真正领略到人生的自由精神境界。
杜文邂逅大客户——不打无准备之战
知己知彼能够让你拥有超凡的控制力和判断力。对方在明,你在暗,可以看到他所有的情况和意图并做出行动,而对方却看不到你力量的源泉。
杜文是个杰出的艺术经纪人,在美国艺术收藏市场赫赫有名。各界人士都愿意登门拜访,但是实业家梅隆却从来不和杜文打交道。杜文下定决心,到死的前一分钟也要让梅隆成为自己的客户。
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杜文一厢情愿的白日梦,因为梅隆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对素未谋面的杜文并没有什么好感。
杜文却不气馁:“你们就等着看吧,梅隆不仅会买我的东西,而且只会向我买,我要让他成为我一个人的客户。”
于是,杜文积极追踪梅隆的信息,花大力气了解他的习性、品位和爱好。他秘密收买了梅隆的几个手下,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宝贵的信息。等到时机成熟准备采取行动时,杜文对梅隆的了解程度甚至连梅隆的妻子都无法与之相比。
1921年,梅隆访问伦敦。杜文在他下榻的酒店的电梯门口遇见了梅隆。梅隆要乘电梯去国家画廊的消息是几分钟前由梅隆的随从提供的,杜文抓住机会巧妙地制造了这一场邂逅。
“你好吗?梅隆先生?”杜文热情地介绍自己,“我正要上国家画廊欣赏一些画,你呢?”
“我也是。”梅隆说。
杜文已对梅隆的品位了如指掌,在去国家画廊的路上,他渊博的知识让这位大亨惊奇不已,更令梅隆不可思议的是,两人的品位居然也惊人地相似。
回到纽约后,梅隆迫不及待地拜访了杜文神秘的画廊,里面收藏的作品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正如杜文预言,从此之后,梅隆成了杜文一个人的客户。
历史经验与智慧:
在与人交往中,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得知对方的想法以及下一步的行动,因为每一个人总是很善于把自己的一切隐蔽得不露声色。而交往的目标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发现对方的秘密和隐藏的意图,这样才能在交往的过程中取得主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