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36450600000008

第8章 认识自我

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因为,在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最不了解且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最渴望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我们常常会在校园内看到举办“重塑自我”、“再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一类专题活动的广告。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引发了许多不该发生的现象,如盲目的虚妄和优越感,使一些中学时代的高才生、佼佼者变得懒惰了,随心所欲了,最终成为留级、退学、被开除的落伍者;有的大学生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是某种利益受到些损害,于是看破红尘,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作出许多不理智的举动;还有的大学生遇到些困难、挫折,出现些伤残疾病,自卑自怜、自暴自弃、自我否定、心理异常,陷入孤独、焦虑、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上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出现偏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的。虽然正确认识自我不容易,但却是必需的和可能的。对于大学生来讲,当你在选择自我位置、估量自身潜能、确立人生追求的时候,不断地对此有所反省、有所分析、努力地探求“自我”的世界、在实践中学着正确认识自己、驾驭自己,那么,你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水平便会提高,你的身心健康便有了良性发展的前提。

■ 什么是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是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自我意识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设想、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塑造等多种形式。其中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属于对自我的认识过程,主要回答“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及“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自我体验反映的是对自己的悦纳程度,对自己是否满意,如自尊自爱、自卑自贱等;自我设想是自己希望达到的理想自我的标准,即“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塑造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与控制,并进而驱使自己符合自我的理想模式。即能否调整自己、把握自己,用行动证明“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2.自我意识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人生的成长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认识外部世界、认识他人,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就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下述三个阶段:

(1)生理(物质)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等。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特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归属为生理(物质)自我范畴。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等;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人在1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形成主体自我与自我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不同的意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2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形成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意识,随着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3岁左右,生理自我基本成熟,在心理上开始出现羞耻心和嫉妒心等特点。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如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通过幼儿园等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我们开始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开始形成社会自我意识。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

心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的主要表现是,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时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是与他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3.自我意识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成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决定我们自主功能的发展状况,自主功能的发展状况又决定着我们能否成功地走向人生。

第一,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促进我们全面地成长和成熟。主要表现为:在奋斗目标的确立上,既可设定积极的远期和近期目标,又能明确远期目标的价值和近期目标的可行性;在行为的控制方面,能在内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保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在情感的调节方面,能有意识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品质,从而在自我发展中增加情感的动力效能;在才智的发展方面,能刻苦学习,努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完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殊才能,特别是创造才能;在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能主动加强个人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在时间的利用方面,能意识到时间的价值,注意利用课内时间和课余时间,乃至点滴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

第二,健全的自我意识有利于自我资源的开发。大学阶段,我们的智力将获得迅速发展,一般22岁左右将达到智力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的表现主要是:热情而富于体验,内心感情日益丰富,高级情操迅速发展,意志一天天坚强起来,特别是气质、性格、兴趣、理想、信念等也在快速发展,日趋定型;在社会化方面,正处于正式进入成人社会以前的准备阶段。此时我们发展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但若缺乏主动自觉意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潜力也会白白地被浪费掉。

第三,健全的自我意识有利于自身独立性的发展。大学时期是我们的独立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说婴幼儿时期,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是被成人“抱着走”;进入童年期,即小学阶段,我们由成人“领着走”;那么,一旦进入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及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我们就开始步入了“自己的路自己走”的新阶段。但是,要真正地学会“自己走”,情况却比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我意识。因为真正的独立性标志着一个人内在动机的发展水平,个人的成长、学习和参与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自身强烈的驱动力,而不是外在的压力和奖惩因素;标志着个人所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意义,如学习知识,是出于我们对科学现象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对老师讲的趣事笑料的兴趣;标志着个人在面对各种外在刺激及内在冲突时的正确抉择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固执地错误地自以为是。

第四,健全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我们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心理因素。其中自我意识,就是心理行为健康的主要表现,即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

■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根本上讲,认识自己就是了解自己,对自己负责。抽象一点说,就是对“自我心像”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人生的盲目。因此,认识自己就是为了克服人生的盲目。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

首先,认知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标准。健全的自我意识大体有这样几条标准:①自我意识统一程度较高,无明显的自我同一性混乱;②对自我的态度是现实的、客观公正的;③自我行动的方式被认为是积极的、协调一致的,有较强的自我判断性;④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或能较快达成一致的;⑤极少自我挫败,较明显的自我激励,自我的发展变化具有积极向上的倾向。

其次,遵循自我认知的原则。正确的自我认知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社会决定性原则。个体在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总会受社会制约,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网结点,不但有从社会那里获得再发展条件的权利,而且有为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同时,个体不仅仅自己评价自己,尤其需要借助社会和他人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但要注意自我认知的主题是个体自身。当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矛盾时,不能盲目地符合舆论去自誉或自毁,做舆论的奴隶。

②唯物辩证原则。任何事物都蕴含着各种矛盾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特定“客体”的自我同样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进行自我认知,避免盲目性、片面性、绝对化、简单化是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则。

③实践性原则。自我认知不是简单的“闭门思过”,自我评价也不是孤芳自赏或顾影自怜,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客观地对自己加以肯定或否定。因此,任何试图在日常生活实际之外去认识自我的做法必然会产生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在种种现实生活情境下研究自己,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

④自我激励原则。自我认知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发展与完善,而不是自我挫败。正确的自我认知不在于你发现了多少长处或短处,而看你能否扬长避短,走出误区。

最后,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自我认知的方法很多,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借助他人认知自己。他人,特别是经常与自己打交道的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以及个性素质评价,是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从“他我”中概括出那些经常的稳固的评价,是形成较为客观自我概念的基础。

②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自己的体验进行观察。既对现实的自我进行观察,又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溯观察;既注意活动前的感受,又注意活动过程及结果。自我分析是以自我观察为前提,并运用从自我观察结果中获得的信息,通过日常活动和自我思考,自觉分析能够说明自己个性特点的那些行动。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分析也有得出片面性结论和主观主义地解释自己行为、行动、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例如狂妄自大、自卑自怜等。

③比较法。比较法包括三个方面、四种方式。三个方面是:与和自己相当的人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与自我期望和社会期望比较(即“现实的我”与未来“理想的我”比较)。四种方式是:全面比较,即把自己与某人进行综合全面的比较;局部比较,即在某些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现实比较,即拿当前情况互相比较;回溯比较,即同自己的过去或别人的过去相比较。

自我认知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自我认知中,往往会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问题讨论”

请你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再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看看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自我认识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该怎样调整自我认识?

■ 你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那么,这种独特的个性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先天素质的影响。科学家发现,婴儿一出生就各有不同,有的比较安静,有的比较吵闹,有的比较灵活,有的比较稳重。这些特点源于遗传,是较难改变的。先天特点无所谓好坏,如果你被遗传了安静,那意味着你适于形成一种安静平和的性格。我们不要硬和先天特点作对,不论哪一种素质都有利有弊,如果能够发挥其长处,摒弃其不足,那么,每种个性都可以让我们得到最大的快乐与幸福。

第二,相貌、体质等身体因素的影响。幼年相貌较差的人,容易受人轻视冷落,因而也容易形成自卑感。成人后,也许相貌依旧较差,也许相貌已经变好,但是那一份自卑感却往往留在心底,难以挥去。当然,这类人中,也有一些人很有志气,他们努力奋进,作出成就,让别人不得不重视和佩服。他们用行动消除了自卑。

幼年相貌美丽的人,容易被人喜爱,因而在人际关系中自信心较强,容易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这种自信对他(她)一定很有益处,因为自信的人会更有魅力,也更容易成功。但是幼年漂亮的人也有不足:一是这种人可能会依赖性强,因为他(她)们习惯于别人的帮助;二是由于他(她)们得到什么较为容易,一般也就不能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所以难以获得较大的成就。

体质强弱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影响。在幼年时体质强的人,容易养成勇敢、攻击性和支配性强的性格;在幼年时体质弱的人,容易养成依赖性或回避性较强的性格。一个幼年时比较弱小的人成年后可以成为壮汉,但是幼年形成的性格却未必会随之改变。有些人比较早熟,在其他孩子还没有发育时,他已经开始长身体了。这就使他在体力上占有优势,从而也鼓动了他支配性格的发展。所以早熟的人往往有更强的支配性。

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是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子女的性格有时会酷似其父母,我们会认为这是由于遗传,实际上却不尽然,这主要是父母所构成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人在幼年时,外界对他的影响力最大,而且家庭又是一个人朝夕不离的地方,所以幼年在家庭中受到的影响,对人的性格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就连出生次序这样的小事,都会影响到人的性格。心理学家发现,长子女性格较成人化,能帮助人,自控能力强,顺从,焦虑较多,攻击性少,学习上较为勤奋、认真,工作和学习成绩较好,但是他们为人处世不够灵活,更害怕失败和犯错误。而最小的孩子则相反,灵活、乐观而且自信心强。有的长子女小时候很受宠爱,但是小弟弟或小妹妹的出生夺去了父母的爱和关注,这种时候长子女会感到被剥夺的痛苦。这种长子女长大后往往会嫉妒心较强。

第四,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因素中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传授轻性格培养的倾向,对学生个体差异不够重视,影响了大学生趋向完美性格的形成。此外社会变革对大学生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等,无不影响大学生性格的形成。

■ 自我认识为什么会有偏差

1畅 自我概念偏差的原因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都可能出现偏差,从而使我们认不清自己。自我意象的偏差较小,自我概念的偏差较大,有时会大得惊人。这是为什么?这要看我们的自我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如果大家都说你是个聪明人,你自己却不以为自己多么聪明,会怎么样呢?一开始,你会不相信别人的话,而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如果别人天天这么说,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放弃自己的感觉,向舆论投降了。所以那些天天被吹捧的富家子弟个个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反之亦然,如果别人众口一词地说你笨,天长日久你自己也会认为你很笨。在你幼年时,你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父母或教师把你评价为什么样的人,你也就会自以为你的确是那种人,因为幼年时的你缺少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大可能看出别人评价的偏差。

自我概念的形成还受到自身体验的影响。比如,有人吃了一次川菜,不爱吃,于是他的自我概念中就加上了一条:“不喜欢吃川菜。”体验相对来说是更为可靠的自我评价,因为它与内心感受相联系。根据我们的一次次体验,我们会得出结论:爱什么,恨什么,欣赏什么,讨厌什么。这一切加起来就画出了一个“我”的图像。但是,体验也可能会出错的。也许那次你吃川菜时,服务员态度不好,或者那个菜馆的川菜不正宗等,都会让你自以为你不爱吃川菜。

自我概念的偏差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它。能不能让自我概念完全无偏差呢?不可能。一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二是因为自我本身是时时变化的,昨天你的自我概念也许是这样的,但是今天的你也许就变了。所以佛家讲“无我”。只有完全放弃自我概念,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心灵本体去做,才不会有偏差。但是这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说“我是……”时,要认真地先分析一下,你对自己的观察对不对,有没有其他解释?别人对你的看法对不对,有没有误解你?你体验到的好恶有没有其他原因混淆于其中?

此外,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调整一下你的自我概念。

“调整方法”

这件事可以在你过生日那一天做。过生日时,先找一张纸,写上“如今的我是”,然后在后面写上你认为你是什么,写上你认为你所具有的特点、性格、好恶等。如果有朋友来为你开生日晚会,你可以让他们写出他们对你的看法。在生日晚会结束后,自己独自一人时,把这些自己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拿出来看看。生日晚会中朋友的评价肯定较多着眼于你的优点,而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的。

对此,你应一条条地加以分析。例如,你的自我评价中有一条是“我不善于表达感情”。你先在朋友写的条目中寻找,看有没有人写出和这一点相近的评价,比如:“羞怯”、“冷淡”,或者有没有和你的评价相反的,比如“体贴”、“热情”等,然后,回忆这一年中,有什么事可以证实或反证这一条。

如此一条条地做下去。这件事要花费一些时间,不过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而且是很有益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对自己了解得更为深入。

自我概念虽不能完全准确,但是只要它能大致属实,对我们的生活就有指导意义。关键是对自我概念要不断加以修正,要灵活,不要僵化。

2.轻率否定自己无异于自戕

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偏差。偏差小还无妨,偏差如果大了,对人的影响就不得了了。

如果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美化了自己,就会带来心理压力。例如某个人自认是盖世英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不会遇到任何挫折和失败。那么这个人每当遇到一个小挫折都会不堪忍受,因为承认这个小挫折,就等于在摧毁他的自我概念。

如果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丑化了自己,就会阻碍自我的发展。心理学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就会有一种力量推着你变成什么。你认为自己笨,哪怕你有140的高智商,也照样会解决不了简单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可怜虫,那么你就会无意识地自找一些倒霉事。就仿佛你心中有一个阿拉伯神话中的魔鬼,你对他说:我是个如某种面貌的人。他就马上动手,把你变成那种面貌。他不知道好坏,只知道执行你的命令。

所以,我们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自己,而应该准确地自知,也就是了解真实自我。当然,真实自我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没有一种固定形态。就像一株植物,昨天他还只是一株幼芽,今天已经有了两片叶子,明天叶子从浅黄变成嫩绿,过些日子它就变成一株很壮大繁茂的植物,然后开花、结果,最后枯死。什么是这株植物的“真实自我”?是这整个过程中的它。我们人的真实自我也是一样。因此,我们要面对辩证的自我,善于发现自我。

人没有必要苛求自己,这并非是主张人们放弃对美好目标的追求,更不是让人们对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的缺点、错误采取放任甚至否认的态度,也不是要人们对以往的失败不予检讨而得过且过。

所谓苛求自己表现在:对于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该肯定时却不肯定;对于缺点和错误,该针对某一点加以否定时却全面否定自己。不苛求自己表现在:对于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及时而明确地肯定;对于缺点和错误,有根据、有针对性地否定,不轻率地、全面地否定自己。

人生有许多限制,是个人无法摆脱的。比如你的家庭背景、早期生活环境等可能不尽如人意,这是先天就决定了的社会条件,没有选择的余地。

“案 例”

小王的自卑因何而生

小王是某高职学院的学生,他来自偏远的山区,家庭贫困,自幼多病,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天资聪颖,考上了大学。本来他应该充满希望地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可是,入校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逐渐悲观失望起来。

原来,他把自己与周围众多的来自城市的同学加以比较,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他们相差悬殊。例如:城市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而他在家乡没有条件接受英语的听说训练,口语和听力很差,学得十分吃力;城市的学生善于交际,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与许多人都能交朋友,而他的交际方式单一,与别人很少交往,感到孤独;城市的学生多才多艺,打球、唱歌、跳舞、使用电脑等学起来都很快,而他从身体到头脑接受这些比别人要慢得多;此外,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于是,小王就认为自己永远无法与别人相比,没有能力在各方面令自己满意,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获得成功。从此,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他来说成了沉重的负担和令人窒息的压力,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自信与自尊。

原本是“山里飞出的金凤凰”,有足够的潜力继续发展成才,将来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应该有所作为,但由于自信的丧失,生命赖以支撑的基础坍塌了,本该如花似锦的人生却陷入了一片昏暗之中。

像这样的用个别的、暂时的、非致命的缺点轻率地、全面地否定自己,其结果无异于自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