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99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不已,却说不出。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拥有一切而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了美丽。人生就像那99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却异常精彩人生正是因为有许多的缺憾而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
佛说,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春秋时期的老子也说,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篇高低起伏的乐章,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我常常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有人没有脚”,这样的情形常常会让人心灵震撼,其实人生就是残缺的,当我们觉得自己有着众多的不如意,但是却偶尔的发现实际上别人比我们更不幸。
女人常常会追求极致的完美,总觉得不够完美,而这样的完美主义总会让自己不快乐。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让不少的女人突然觉得自己实际上是很幸运的。一个从19层跳楼一个女人跳下去的时候看到十八层的夫妻在吵架,看到十七层的男人因为抑郁而睡不着,看到十六层的男人背着自己的老婆在偷情,看到十五层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拿到毕业证而痛哭不已……到一层的时候,这个女人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但是当她摔下去的时候,所有人都感慨:“原来她比我们更不幸”。
人生没有什么都是完美的,在你得到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一些会失去,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而当没有缺憾的时候,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的兴趣。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正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向上追求,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因此,女人就应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努力向上,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就像这只跳蚤一样,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奋发的热情、欲望就被压制、扼杀。你开始对失败惶恐不安,却又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按照传统的模式生活,工作,我们会觉得苦闷,生活没有丝毫的乐趣,只是机械的重复,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在生活的河流中没有一点新鲜的颜色。我们惯于只走那些别人走过的路,却从不曾发现另一条上的果实更多,更诱人。
在《庄子》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瓠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大瓠瓜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担心瓠瓜太大了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这一句话不仅骂了惠子,还骂了古今中外的天下人。一个人心中空空,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利用资源,缺乏创新,就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
有一位禅师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究,那两句话是:
“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得到这个话题便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不淋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那是一个局部的阵雨,有时候连马背上都是一边淋雨,另一边是干的,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不淋雨,却是干的,那有什么稀奇。”
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说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嘛,怎可说是局部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这样,弟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好像都有理,没有个完。
最后,禅师看时机已到,就为大家揭开谜底:
“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的话题,且也执著得过分厉害,那当然要争论不休。由于争论,所以距离真理越来越远。其实啊,所谓‘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时,就如同这些弟子一样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问题的实质越来越远;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
有过这样一个例子,把跳蚤放在桌子上,然后一拍桌子,跳蚤条件反射地跳起来,跳得很高。然后,在跳蚤的上方放一块玻璃罩,再拍桌子,跳蚤再跳就撞到了玻璃,跳蚤发现有障碍,就开始调整自己的高度。然后科学家再把玻璃罩往下压,然后再拍桌子。跳蚤再跳上去,再撞上去,再调整高度。就这样通过不断地调整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就不断地撞上去,不断地调整高度。直到玻璃罩与桌子高度几乎相平,这时,把玻璃罩拿开,再拍桌子,跳蚤已经不会跳了,变成了“爬蚤”。
跳蚤之所以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它为自己设了一个限,认为自己永远也跳不出去。尽管后来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但玻璃罩已经“罩”在它的潜意识里,罩在它的心上,变得根深蒂固。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固定的心态扼杀了,它认为自己永远丧失了跳跃的能力。
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就像这只跳蚤一样,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奋发的热情、欲望就被压制、扼杀。你开始对失败惶恐不安,却又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习惯。不知不觉就会被各种各样的锁链困住,所以,我们要悉心审视缠绕于身的锁链,让自己从中解放出来,去创造新的生活。
而我们常常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众人流行的惯性思维去思考,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干着别人干过的事,一切的一切都是别人的,所以我们无从突破,面对人生,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采撷到丰硕的果实。
别总拿人家当镜子
做人永远要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要总是效仿别人,必须懂得坚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别人的价值观,想要取悦别人,最后你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失去自我,便会是自己人生中痛苦的根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拿别人当镜子,那么那个真实的自我就会逐渐迷失,难以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脸上都是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到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使劲地洗脸;而满脸黑灰的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就大摇大摆地走到街上,出尽洋相。
故事中的那两只猫实在可笑。它们都把对方的形象当成了自己的模样,其结果是无端的紧张和可笑的出丑。他们的可笑在于没有认真地观察自己是否弄脏,而是急着看对方,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镜子。同样道理,不论是自满的人和自卑的人,他们的问题都在于没有了解自己,形成对自身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与态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女人可以参照别人的方式、方法、态度来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但千万不能总拿别人当镜子。总拿别人做镜子,傻子会以为自己是天才,天才也许会把自己照成傻瓜。
胡皮·戈德堡成长于环境复杂的纽约市切尔西劳工区。当时正是“嬉皮士”时代,她经常模仿着流行,身穿大喇叭裤,头顶阿福柔犬蓬蓬头,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彩妆。为此,她常遭到住家附近人们的批评和议论。
一天晚上,胡皮·戈德堡跟邻居友人约好一起去看电影。时间到了,她依然身穿扯烂的吊带裤,一件绑染衬衫,还有那一头阿福柔犬蓬蓬头。当她出现在她朋友面前时,朋友看了她一眼,然后说:“你应该换一套衣服。”
“为什么?”她很困惑。
“你扮成这个样子,我才不要跟你出门。”
她怔住了:“要换你换。”
于是朋友转身就走了。
当她跟朋友说话时,她的母亲正好站在一旁。朋友走后,母亲走向她,对她说:“你可以去换一套衣服,然后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你如果不想这么做,而且坚强到可以承受外界嘲笑,那就坚持你的想法。不过,你必须知道,你会因此引来批评,你的情况会很糟糕,因为与大众不同本来就不容易。”
胡皮·戈德堡受到极大震撼。她忽然明白,当自己探索一条可以说是“另类”存在方式时,没有人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只是一种理解。当她的朋友说“你得去换一套衣服”时,她的确陷入两难抉择:倘若今天为了朋友换衣服,日后还得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她明白母亲已经看出她的决心,看出了女儿在向这类强大的同化压力说“不”,看出了女儿不愿为别人改变自己。
人们总喜欢评判一个人的外形,却不重视其内在。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要坚强到能承受这些批评。胡皮·戈德堡她的母亲的确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懂得告诉她的孩子一个处世的根本道理——拒绝改变并没有错,但是拒绝与大众一致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胡皮·戈德堡这一生始终都未摆脱“与众一致”的议题。她主演的《修女也疯狂》是一部经典影片,而其扮演的修女就是一个很另类的形象。当她成名后,也总听到人们说:“她在这些场合为什么不穿高跟鞋,反而要穿红黄相间的快跑运动鞋?她为什么不穿洋装?她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可是到头来,人们最终还是接受了她的影响,学着她的样子绑黑人细辫子头,因为她是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魅力四射。
倘若今天为某个人换衣服,日后还得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换来换去,还有自己吗?做人亦如同穿衣,不能改来改去;否则,也就不会有自己了。做人永远要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要总是效仿别人,必须懂得坚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别人的价值观,想要取悦别人,最后你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失去自我,便会是自己人生中痛苦的根源。其实,生活中原本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只要你去改变,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世界也会随着你变。
不必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女人不必去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很多时候,我们忙活工作或者生活其实花不了太多的时间,而只是我们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如何达到别人满意的这些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女人不必去花大量的心思去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邻村的市场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遇见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争执:“喏,你们看见了吗,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自己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个妇女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老家伙!
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个城里人大叫道:“哟,瞧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它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