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勤政无为——清文宗咸丰
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出生日期及地点:1831年,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圆明园澄静斋登极日期: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称帝年龄:20在位时间:1851-1861在位年数:11享年:31
生子:2
生女:1
死亡日期及地点:1861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寅时,承德避暑山庄陵墓名称:定陵陵寝所在地:河北,遵化,清东陵,平安峪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文宗,名爱新觉罗·奕詝(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于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后,他于同月已未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
咸丰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道光晚年时,传位的问题日趋临近,第四子奕(咸丰)和第六子奕成为了皇位最有实力的争夺者,而且奕天资聪明,深得道光的喜爱。因当时内外多事,道光一直没有下决心。
咸丰的老师,侍读学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丰继位。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长处,认为咸丰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而此时已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则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要想争夺皇位成功,就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
机会终于来啦!一次,皇帝令诸皇子伴驾去南苑打猎。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现机会,但论射猎骑术咸丰显然不是六弟的对手,因此,杜受田告诉咸丰:“你到了南苑,只要坐着看兄弟们驱马打猎,自己千万不要射杀任何动物,并且约束你的随从也别去打猎”。并教他怎样对父皇解释。打猎当天,大家都有所收获,皇子中奕的猎物最多,而咸丰却一无所获。当老皇帝责问时,咸丰答到:“儿臣虽然无能,但是只要动手,决不会一无所获的,只是想到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不忍射杀,也不愿和兄弟们争个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感动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为天下百姓选择一位仁厚的皇帝,咸丰自然比飞扬跋扈的奕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写了咸丰的名字,放在锦匣之中。
咸丰刚刚即位,就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加之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王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际,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乘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分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领土,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又虎视眈眈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其中一个名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就是日后的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进逼北京,咸丰慌忙携带皇后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宫眷一百多人,逃往热河避署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纵火烧毁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事后,咸丰派恭亲王奕和侵略军谈判,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求得议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迟迟不肯动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他宣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八位大臣进寝宫接受顾命,下令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丰要他们尽心辅佐。第二天咸丰在内忧外患中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
咸丰死后的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
1、文治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已是65岁的老人,这年奕詝16岁,奕15岁,其余的儿子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有条件、有能力竞争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两兄弟。
恭亲王奕的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宫之初,封为嫔。但她聪慧漂亮,妩媚动人,很讨道光皇帝的喜欢,晋封为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宫生下奕詝(咸丰)这年她22岁,正是花样的年华。钮祜禄贵妃生子奕詝两年后,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时来运转,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之事。又过了一年,被册为皇后。月盈则亏,宠极则衰。钮祜禄氏虽身为皇后,但渐因色衰而爱弛,抑郁寡欢,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岁。奕詝当时只有10岁。
奕詝生母过世后,受静贵妃抚育。静贵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她初为静贵人,后晋为贵妃。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前面说过,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奕比奕詝小一岁。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抚育。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如同胞弟。而同奕争夺皇储最有力者,就是他视作同胞的皇六弟奕。
奕詝与奕,他们俩都受静贵妃抚养。道光在连丧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伤之余,没有再册立皇后。便册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奕詝与奕小兄弟俩,都在上书房读书,年龄相近,关系密切,并无嫌猜。不过,奕詝读书比奕早一年。奕詝6岁开始读书,师傅为杜受田。
奕也在上书房读书,但较奕詝聪明,师傅是卓秉恬。
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故事,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多样,绘声绘色。
一说: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有一首《清宫词》写她暴死,事多隐秘。传说道光帝十分悲痛,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皇后生的儿子奕,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灵。
二说:欲立奕而改立奕詝。传说道光皇帝宠爱奕的生母孝静皇贵妃,所以曾写好谕旨,要立奕。但书写时被太监窥见,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写的是“”字,而不是“詝”字。这件事传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兴,便改立为奕詝。
道光应该立奕,而不该立奕詝,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据野史记载:道光晚年,身体衰病。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两位皇子都请教自己的师傅,问询如何应对。奕师傅卓秉恬说:“皇父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傅杜受田则对奕詝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不敌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他们两兄弟都照着自己师傅说的做了。道光对皇四子奕詝的话很高兴,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了同上面类似的故事: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上文中的宣宗指的是道光帝,文宗指的就是后来的咸丰帝。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传》所载“藏拙示仁”的故事。
以上故事,说明奕詝突出“仁”与“孝”。这是道光立奕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重“德”轻“才”。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詝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瀛。
第二,帝胤势力。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奕等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罢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形成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因此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2、武功
在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后九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四年,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再过两年,英、法又发动新的战争,清政府再签订《北京条约》。由于太平天国坚决保持中国的主权,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清政府却屈服于外国侵略者,订了一连串的卖国条约,因此,外国侵略者最终扶植反动的清政府,干涉太平天国革命。
太平天国就在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外交,最后展开了反侵略战争。所以太平天国的外交史,实际就是一部反侵略的历史纪录。
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有一个先后的步骤。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制定对外的方针政策。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进行戒备,也不求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帮助,但却不想轻易失和以树大敌。他预定在把清朝打倒之后,第二步就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方面,与清朝正在打和拉的阶段,还不曾找到他侵略中国的走狗,而太平天国革命方兴未艾,也不得不采取等待一些时候的政策,伪装中立,以与太平天国周旋。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伪中立对付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所希望于外国资本义侵略者的正是要使他不与清朝统治者结合在一起,也就随着不同情况相应地去对付他。当时太平天国所进行的外交,正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针锋相对的外交战。
太平天国坚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者的侵略的对外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内方面,在军事上,政治上犯下了一个又一个大错,还在与封建阶级作生死的搏斗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清朝统治者已经通过打和拉的阶段,进入了军事合作。而同时,狡猾的英国侵略者还到天京来,与太平天国进行利诱和威胁的秘密外交,提出以平分中国为条件,愿帮太平天国打倒清朝,否则把太平天国打倒的谈判。太平天国断然予以拒绝,立刻向上海进军,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断绝外交关系,以干戈相见。
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对内,而不是对外。虽然太平天国的领导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曾经漫不经心地把内河航行权和领事裁判权让给外国侵略者。但这是由于无知,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太平天国初期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外国视为属国,这固然是不对的,洪仁玕也曾对此向天王提过意见。但那时候,外国侵略者并不曾敢动过太平天国的一根毫发。而到洪仁玕来天京执政,庚申十年夏李秀成进军上海之役,一切都遵守国际法,外国侵略者却敢抗拒太平天国。可知这种态度,在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上,并无关大旨。至于为着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不顾安庆失守后形势的紧急,而断然进击外国侵略者,论者指为失策,又加之天王的错乱调度,使进军上海功败垂成,并招致两面受敌的后果,以致败亡。然而太平天国这种反抗侵略的伟大精神,给百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打倒帝国主义的斗争以最光辉的榜样,那是错误吗?应待后人的评说。
正因为太平天国对外方针政策坚持原则,在展开反侵略战争之前,就针对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使其不敢有所异动,不得逞其阴谋,这才粉碎了侵略者想把中国变成为殖民地的狂妄企图,太平天国的外交史,正记录下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光辉的反侵略史迹。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又没有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美、俄两国则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提出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并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艘,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清军在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将圆明园烧毁。大火连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十)、荒淫无度——清穆宗同治
生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出生日期及地点:1856年,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储秀宫登极日期:咸丰十一年十月九日称帝年龄:6在位时间:1861-1874在位年数:13享年:19
死亡日期及地点:1874年,同治十三年养心殿陵墓名称:惠陵陵寝所在地:河北,遵化1、生平小传清代宫廷画家绘,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它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本页记载了同治帝出生的情况。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
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言,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1、文治
咸丰在热河病死后,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十八日,宣布咸丰灵柩于九月二十三起灵驾,二十九日到京。
九月初一日,同治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初四日,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任步军统领。先是,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做步军统领。奕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又兼管善捕营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与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同治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二十九日,同治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4天到京。两宫皇太后到京后,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等。
三十日,发动政变。
这次政变,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其时,“辛酉政变”的三个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后25岁,慈禧皇太后27岁,恭亲王奕30岁。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A、设立总理衙门
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般称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咸丰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实际职能是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是面对世界局势、完全创新的机构。它不仅掌管清廷与各国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实际上它相当于清廷的内阁兼外交部。这是二千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
B、出洋考察
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清朝向西洋考察,开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这年的春天,总税务司赫德要回国结婚,向奕请6个月假,顺便建议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这正合奕的心意,于是上奏请派员出国考察并获准,从而有了清政府派斌椿等人走出国门的破天荒事件。
C、培养洋务人才
开办外国语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式学校最早者是京师同文馆。该校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它培养了一大批通“西学”的人才,其中仅驻外公使就培养出28人。
为培养翻译人才,同治元年(1862年)设立的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
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D、派留学生出国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同治年间留学之风兴起,与容闳分不开。从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每年出国一批,每批30人,共有四批120人赴美国留学。幼童们到了美国,成为美国新闻中的轰动事件,美国总统还接见了他们。中国留学生给美国人留下“聪明能干,彬彬有礼”的印象,并说他们是“中国的荣誉”。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武功
捻军起义是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发于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
1856年(清咸丰六年)6月至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5月,云南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1873年5月,云南回民起义军据守的最后一座城市腾越陷落,坚持18年之久的云南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十一)、遗恨千古——清德宗光绪
生母:慈禧妹(叶赫那拉氏)出生日期及地点: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太平湖藩邸槐荫斋登极日期:光绪元月正月二十日称帝年龄:4在位时间:1875-1908在位年数:34享年:38
死亡日期及地点: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陵墓名称:崇陵陵寝所在地:河北,易县,清西陵1、生平小传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藏于故宫博物院。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爱新觉罗·载湉出生于显赫的醇亲王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理所当然地他可以承袭爵位,封妻荫子,一辈子无忧无虑,但命运却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将他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推到了历史的风尖浪口,并成就了其悲壮而凄若的人生。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变法失败后惨遭杀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因禁于此,从此失去自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
据说是慈禧令太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
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2、文治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1883(清光绪九年)至1885年,中国军民抗击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1884年8月上旬,法舰3艘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23日,以“游历”为名事先闯入福建马尾军港的法慈禧太后呼政处——颐和园乐寿堂国远东舰队突然向港内的福建水师实施猛烈攻击,挑起马尾海战。福建水师仓促应战,11艘舰艇除两艘驶向上游搁浅外,余被击沉,伤亡700余人。其后,法舰又炮击马尾福州船政局,并轰毁闽江下游两岸炮台,扬长而去。26日,清政府被迫正式对法国宣战。
至1885年4月上旬,中法签订停战协定,前线清军奉命克期停战撤回。6月上旬,中法签订《中法新约》。时人认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对战争结局表示不满。尽管清政府一再妥协,但由于前敌军民的浴血拚战,终使中法战争成为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唯一一次没有向西方侵略者割地赔款的战争。中法战争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命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清政府也从军事上全面总结教训,立即组建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决意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以抵御外来侵略。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的和谈代表在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及《议订专条》三款、《另约》三款、《停战展期专条》两款。处于战败地位的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3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丧失了大量国家主权。此后,台湾爱国军民进行了反抗日本占领的艰苦武装斗争。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军民抗击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等国侵略军联合入侵的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紧侵华,而且不断策划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夏,京、津地区义和团的声势尤为浩大,引起列强恐惧。4月6日,英。法、德、美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于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灭”。5月底6月初,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又借口保护使馆和租界,陆续派军队进入北京、天津,各国军舰则集结于大沽口外,伺机进犯。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集团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转变,企图“用拳灭洋”,以维护其统治地位。慈禧任命支持义和团的端王载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调董福祥部武卫后军入京,配合义和团行动。6月10日,驻天津租界的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分批乘火车向北京进犯,揭开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序幕。至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及荷、比、西等11国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十二)、末世悲歌——清逊帝宣统
父亲:载沣(醇亲王)
名讳:爱新觉罗·溥仪承袭关系: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出生日期及地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醇王府登极日期:光绪三十四年称帝年龄:3在位时间:1908-1912在位年数:4享年:62死亡日期:1967年10月16日逝世陵墓名称:无安葬地:八宝山革命公墓1、生平小传爱新觉罗·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为清代末帝。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载沣,为醇亲王弈譞之子,其子溥仪继位,
他以监国摄政王身份理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不久,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辨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月,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王爷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侯。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2、溥仪经历的战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至1914年(民国三年)8月,白朗在河南宝丰领导河南农民起义。
溥仪继位后,其父载沣为摄政王。
1913年5月底6月初,起义军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鼓动和影响下,分兵两路向外发展。
袁世凯(1859-1916年)河南项城人。
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加紧对起义军进行镇压。北洋政府调集军队3万多人,企图把白朗起义军围歼于豫西南地区。白朗起义历时3年,转战5省,攻破40个州县,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配合和鼓舞了南方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至12月,江苏、浙江革命军联合攻占南京(时称江宁)的作战。
是役,苏浙联军团结一致,统一指挥,密切协同,集中兵力,攻占要点,终于以少胜多,力克坚城南京,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
上图为清末清军装备使用的各种制式的后膛枪。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为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起义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3、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4、革命党人和广大参加起义的士兵的英勇奋斗精神,保证了起义的胜利。
宋教仁(1882-1913年)湖南桃源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后被袁世凯派人刺杀。
2、溥仪一生中的数个“第一次”
末代皇帝溥仪的事迹,很多已为人所周知的事情,本文记叙的只是溥仪一生中所经历过的“第一次”事情。
1935年4月2日晨溥仪离开长春,乘专车赴大连,并于当晚登上专程前来迎接的日本军舰“比睿号”,4月6日在横滨登陆。
溥仪在日本期间,在东京呆了4天,又先后访问了京都、奈良和大阪等地,除了应酬就是游览观光,对于一个地位尊贵而又没有实权的人,自然只有礼仪方面的作用。
后来,溥仪在抚顺改造期间回忆这段历史时,用这样一段话揭露了这次访日的实质和目的:“不问可知,还不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地要利用我这汉奸头子当时的地位,好使我这个傀儡更能发挥出偶像的作用来,借以转移一下东北人民对于日寇的疑虑和憎恨的眼光,同时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把这个既是傀儡又被偶像化了的我,用来麻痹人心,让他们暂时在‘日满一家’和‘一心同德’的骗人烟幕下,迷失民族应走的方向。这样便可以逐步把敌伪的罪恶统治基础巩固下来,等到相当巩固以后,日寇便可以放心大胆地摘下伪善的假面具,露出侵略者本来的凶狠面貌,来作他那‘鲸吞虎噬’的如意打算。”(引自溥仪:《我的前半生》)
1959年12月14日下午2时20分。一辆黑色的国产轿车,戛然停在前井胡同六号黑漆大门阶前,一位干部模样的人从车上下来,直奔院内的北房。
“我是国务院派来接溥仪先生的,时间不多了,请先生这就上车吧!”
“好!好!”
溥仪答应着,随手带上一本粉色硬壳的《北京日记》,又在上衣小兜上别了一支钢笔,就随着来人上车去了。直到这时,溥仪仍然不知道将被哪位首长接见。汽车驶入中南海,又沿着穿越楼阁亭台的汽车路,把溥仪送到西花厅前。
当他被引进西花厅内接见室时惊呆了!迎面走来的这位剑眉凝重而高耸的首长是多么熟悉啊!他曾千百次从刊登于报纸的照片上,从悬挂于会议室或礼堂的领袖肖像中,从新闻影片的形象里见过。这时,首长早已伸过手来,并和溥仪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了,溥仪似乎恍然大悟:“呀!周总理!”这几天他就惦记着见见总理,现在突然见到……嗣后,溥仪在一封私人通信中记述当时的心情说:“我心里是如何的感激、激动,我紧握总理的手……满肚子想说的话,激动得反而说不出来了。”
周恩来亲自向溥仪一一介绍了参加这次接见的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副总理习仲勋、全国人大暨全国政协常委张治中和邵力子、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国务院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和全国政协常委屈武等。陪见人员中还有两位是溥仪很熟悉的,一位是他的七叔载涛,还有一位就是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民主人士章士钊。
1961年农历正月初七下午3点钟,男方“大媒”、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周振强陪着溥仪,女方“大媒”、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陪同李淑贤,在政协文化俱乐部初次见面。如果说他们是一见倾心,也许有点夸张,但双方一见就产生了好感,确是事实。
周、沙二人为溥仪介绍的对象是当时在北京市朝阳区关厢医院当护士的李淑贤,一个性格温柔、心地善良而遭际不幸的女性。那年,李淑贤才37岁,但却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冷暖。她是杭州人,自幼丧母,在上海生活的9年中,受尽了继母的虐待和役使。当她14岁那年,在中国银行当职员的父亲去世了。之后三年的日子,过得就更加悲惨。1941年她忍受不了继母的欺凌,只身到北京投奔一个守寡的远房表姐。寄人篱下的日子自然也是不好过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北平和平解放,李淑贤先进了一家文化补习学校,随后又到护士专修班学习护理业务,就这样她终于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
溥仪对李淑贤早年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当李淑贤在和溥仪的接触中间,发现眼前的这位末代皇帝和原来想象中的“万岁爷”大不相同的时候,就产生一种进一步了解、探索对方心灵的要求。李淑贤通过观察,认为这个“皇上”除去和气、热情以外,还是个诚实、朴素的好心人。对于溥仪的天真,李淑贤尤有好感。更何况,在两人心灵之间还有一条类似的同病相怜的感情纽带:溥仪认为李淑贤经历很苦,让人同情;李淑贤则觉得溥仪背负着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怪可怜的。于是由思想上的共鸣开始,两人的爱慕之情就油然而生,并且迅猛发展起来了。也正是在一种平等谅解、互敬互爱的感情基础上,溥仪和李淑贤结成了生活旅途上的忠实伴侣,从而补偿了他们过去婚姻生活上的遗憾。
(四)第一次行使共和国的公民权
北京市的满族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第一次行使公民的选举权,是在1960年11月26日。那时距离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只不过11个月又17天。
溥仪从未接触选举,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在工作单位所在地——香山人民公社当选民。他希望拥有这一份光荣,又担心把他漏掉,遂预先向植物园领导请示询问。然而,面对当过皇帝的特殊职工,他们谁都说不清溥仪是否可以当选民。溥仪那颗心则因此而被悬了起来,他又生活在焦灼不安之中了。
植物园领导马上请示中国科学院院部,院部领导又请示国务院,层层报告,直到把问题摆在总理面前。周恩来当即指示工作人员打电话答复说:溥仪特赦后就是公民了,怎么能没有公民权呢?有选举权,也有被选举权,这是不言而喻的嘛!不久,溥仪就在张贴于南辛村大墙上的选民名单中,高兴地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述了1960年11月26日作为公民参加选举人民代表的投票那一时刻的喜悦心情。在他看来,那张得来非易的选民证,比自己见过的一切珍宝都贵重,一张每位公民都拥有的小纸片,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