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马尔科姆,提到有传言他向泰勒求婚。马尔科姆笑着回答说那只是空穴来风,不过他并没有否认他们之间的罗曼史。
但不管怎么说,马尔科姆借助这种与名人的友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确越来越大。很多从不涉足商界的人因为伊丽莎白?泰勒而知道了马尔科姆?福布斯。马尔科姆的名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马尔科姆为伊丽莎白?泰勒和她所致力的艾滋病防治运动投入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在他70岁寿诞时,他要连本带利地回收了。
在这场耗资两三百万美元的超豪华晚宴上,泰勒以女主人的身份出现,从而成为宴会上最闪亮的明星。不过她充其量只是个配角而已,马尔科姆一直都在利用她的名气促销自己。
1987年,马尔科姆为庆祝70岁大寿在摩洛哥皇宫举办了又一场晚宴。这次宴会总共有800多名工商巨子和政客显贵参加,包括记者在内的来客,所有的交通费用都由《福布斯》承担。出席宴会的名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喻户晓的明星级人物,如巴巴拉?华特丝、亨利?基辛格、李?艾柯卡以及来自石油世家的哥登?盖堤、大都会传播企业的克鲁吉、英国出版王国的麦克斯韦尔、英国企业界霸主詹姆斯?高史密斯等;另一种贵宾则是《福布斯》出版企业的衣食父母,包括美国信托公司的丹尼尔、20世纪福斯特公司的巴端?泰勒、国际纸业的乔吉斯、西屋公司的马如斯、丰田公司的东乡原、福特公司的哈洛?波林、通用公司的罗杰?史密斯等。
这些世界上响当当的大人物,可以说是马尔科姆最宝贵的收藏品。他们的出现,不断为马尔科姆带来名望和利润。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炒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炒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精华,也会带来糟粕,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此“狐假虎威”不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要做一只狡猾的狐狸借别人的声势,走向成功。
让马太效应法则提醒你做商业强者
愤青说,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谴责强者也是人的天性。可是你见过有多少人在真正帮助弱者,而又有多少人在和强者敌对?路边上走来一个四肢健全但是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从垃圾桶里掏食物吃,人们多半纷纷厌恶地躲开而且还要补一句:他有劳动能力如今落到这地步,也是他活该自找!而路边开过来一辆香车宝马,路人则要驻足观望,一边赞叹一边羡慕:这人要是我亲戚朋友该多好!弱者只会遭到人们的嫌弃,而强者却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这就是现实,是你走向社会需要正视的现象。用一个科学术语来表达,这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总结为一句话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位主人将要远行到国外去,临走之前,将仆人们叫到一起,把财产委托他们保管。
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给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给第三个仆人一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但是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在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与他们算账。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来到主人面前,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两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把钱埋在了地里。看那里,那儿埋着你的钱。”
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家那里,让我回来时能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然后他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
“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把他夺去。”
这个故事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类资源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发展等领域,还是在国家、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经济的竞争。如果你是弱者,别指望可以得到别人的同情,别像第三个仆人一样以为主人会因为你贫穷而奖赏你。你想要拿得更多,只有把自己变成强者。
用80/20法则提高你的财商
20%的人是富人;80%的人是穷人。20%的人掌握世上的财富;80%的人掌握世上20%的财富。
20%的人用脖子以上的部位赚钱;80%的人是用脖子以下的部位来赚钱。20%的人是正面思考者;80%的人是负面思考者。20%的人是买时间;80%的人是卖时间。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20%的人重经验;80%的人重学历。20%的人想我要怎么做就会有钱;80%的人想只要钱我就会怎么做。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20%的人有目标;80%爱瞎想。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20%的人放眼长远;80%的人在乎眼前。这些是什么?这是非常著名的二八法则。如果你还不知道80/20法则,也就是经常听到的二八法则,你就应该开始反思自己了。80/20法则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说:世界80%的财富来自于20%的人。
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帕累托 定律 。帕累托研究发现,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被少数人占有了,而且这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具有极不平衡的关系。帕累托还发现,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而且也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个简单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如果社会上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那么可以推测,10%的人占有了65%的财富,而5%的人则占有了社会50%的财富。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让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都没有创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没有直接创造收益和效果。而我们80%的收获却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20%的成果。
一位石油界的老板请来一位效率专家,让专家教自己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专家请石油老板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10件事情,石油老板为此花了5分钟,效率专家又让他花5分钟时间写下明天最重要的10件事情,并且按照重要程度编号。效率专家告诉石油老板,每天写出重要的事情,并且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依顺序完成。效率专家同时希望将这个做法在公司内推广,并要求石油老板在一个月以后按收效付款。一个月后,石油老板给效率专家寄来1.5万美元酬金。若干年后,这家石油公司发展为大型连锁企业。
很明显,二八法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通过这一法则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结论:地球上大约有80%的资源是被世界上20%的人消耗掉的;在公司的客户中,为公司创造80%收益的客户实际上只占所有客户的20%;而在企业中,20%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了80%的收益。
二八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就像人的影子,潜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掌握它,我们就能高效率地工作,为自己积累更多财富。比如10分钟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如果你用来考虑一天的大事时,它的作用却很大。
将80/20法则应用到生活中来,只需20%的时间就能创造出80%的效益,那么,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80/20法则告诉我们:一些关键的小的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获得大多数的结果、产出或酬劳——提高效率就要抓住那20%的重点。
小心羊群效应
网上流传一道题,各国学生都做不了:针对其他国家里粮食短缺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非洲的学生拿到题不知道什么是“粮食”;欧洲的学生拿到题不知道什么是“短缺”;美国的学生拿到题不知道什么是“其他国家”; 南美的学生拿到题不知道什么是“请”;中国的学生拿到题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看法”。这只是一个流传的笑话,里面有夸大和揶揄的成分,当然并不真实,可是关于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这个观点却实在让人心痛汗颜。可是细想一下,不少人确实有严重从众心里,不管表面上多么标榜自己非主流,遇到大点的事情总容易先观望别人。要受到其他人或者环境的影响:看见同学买股票,赚了钱,也不管自己了不了解股票,也跟着买;看见社会上流行蝴蝶结装饰,自己买衣服就特别中意带蝴蝶结的。有时候未必是攀比,只是觉得大家都是这样,自己不跟从就有些异类了。
他们还笑言这就是:随大流,不挨揍。然而走上社会,如果我们总是随着大流走,那就要小心自己变成了羊群里的羊。
这也就是我们要讲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遇失败。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
然而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
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这就是羊群效应的表现。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地方更好的青草。
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 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没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也许动物世界 的故事看起来多少有些讽刺,但是人类何尝又不是如此。就以股市来说,有多少人跟风入股现在却被牢牢套住!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产生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多少人坚持某一条意见,而非这个意见本身。人数多无疑表达了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 “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投钱,投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
而在商业上,盲从常常要以失败告终,如果一些人发现商机并从中赚钱,很多人都会争先恐后也去经营投资该项目。结果市场上供大于求,大家都开始赔本。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管大家多么踊跃地投资于一个领域,这个商机多么让人眼热,也不要轻易让众人的脑子指挥到你的脑子。要知道自己的判断就算是错误的,也是你所做出来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