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等.新编地图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第1卷,第3卷[M].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1995.
[3]陈述彭.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陈毓芬.地图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D].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0.
[5]樊红.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1.
[6]高俊.地图的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学[M]中国地图协会.中国地图年鉴.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7]高俊.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J].测绘工程,2000,9(3):21-23.
[8]何宗宜.地图数据处理模型的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胡圣武,王宏涛.地学信息图谱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3(10):72-74.
[10]胡圣武.地图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方法的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7,6(6):60-63.
[11]胡友元,黄杏元.计算机地图制图[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7.
[12]胡毓矩,龚建文.地图投影[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13]黄仁涛,庞小平,马晨燕.专题地图编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4]黄万华.地图应用学原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15]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等.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6]廖克,刘岳,傅肃性.地图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7]廖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
[18]廖克.地学信息图谱的探讨与展望[J].地球信息科学,2002,21(1):11-13.
[19]廖克.地图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3.
[20]廖克.现代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1]刘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
[22]龙。,温永宁,盛业华.电子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3]马永立.地图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4]马耀峰,胡文亮,张安定,等.地图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5]苗蕾.地图可视化中动态与交互特性的认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6]秦建新,张青年,王全科,等.地图可视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0,19(1):15-17.
[27]任福,杜清运,蔡忠亮.电子地图在城市公众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03(4):12-14.
[28]孙家抦,舒宁,关泽群.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29]孙以义.计算机地图制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0]谭见安.中国地方病与环境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1]田德森.现代地图学理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32]田德森.现代地图的发展与应用[J].地球信息,1997,3(2):9-11.
[33]田青文.地图制图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34]王家耀.普通地图制图综合原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35]王家耀,陈毓芬.理论地图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36]王家耀,孙群,王光霞,等.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7]王琪.地图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38]王慧麟,谈俊忠,安如,等.测量与地图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9]徐庆荣,杜道生.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0]尹贡白,王家耀,田德森,等.地图概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41]俞连笙,王涛.地图整饰[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42]张力果,赵淑梅,周占鳌.地图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3]祝国瑞.地图设计与编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4]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