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36432700000004

第4章 人生如水,心门即是生门(3)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再吵下去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那位小姐的,骂天气的……别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己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听到他这么说,车上的人当然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可谁也想不到这小伙子又来了一句话:“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不讲理,我还不如不来呢!”

这个故事总是惹人发噱,但笑笑过后又不禁感叹,生活中就是因为有了太多的计较,所以才会变得不快乐。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生闷气,为什么老板总不给涨工资,为什么丈夫总是不理解自己,朋友为什么会在关键的时刻明哲保身等等,这些事情会让我们的头脑一下子火药味十足。但生气有什么用呢?毫不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的头脑发热,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终身的事情。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尽量克制一下自己,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不断的追究谁为什么如此,伤神也伤身。当别人的错误加诸于自己身上,也要制怒,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其他人;自己有了错误,更需制怒,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不相干的人。怒气会传染,克制不容易,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时刻谨记不要迁怒于人。这个道理就像自欺欺人一样,闹得两败俱伤。所以活着不必计算,更不必惦记一报还一报,逍遥一点,快乐一点,怨怼少了,别人舒服,自己也一样舒服。

不入苦海,焉得无涯境界

南先生说,佛学将天地称作婆娑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上,勉勉强强算是过得去。每一个人活着都会觉得很屈服,因为心里都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有人说,如果人生是一种痛苦,那么,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其实这也就是为某种幸福而必须忍耐一些不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活着,并且忍耐着。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渐给你带来好处。”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需。南怀瑾说,怎样叫“忍”?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必然“得成于忍”。因此“忍”是一个人获得成就不可回避的路程。

在一座大山之中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钟听后,若有所思。忍受艰苦的雕琢和锤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锤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

其实,不光佛需要行“忍”,一切成就也都来源于忍。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忍耐,他的思想至今在人间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成为众人提倡的奉行之本。刘邦在取得基本胜利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忍耐,终成汉高祖一代帝业;项羽急不可待,最终却是霸王别姬、饮恨乌江。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马迁遭受宫刑著《史记》是忍耐。人生总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事业失败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难需要忍耐,经济合作需要忍耐,人际关系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种执著,忍耐是一种谋略,忍耐是一种意志,忍耐是一种修炼,忍耐是一种信心,忍耐是一种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汉初,张良原本是一个落魄贵族,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面对老人的侮辱,张良愕然,不禁心中有些不平,但碍于长者之故,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惊讶无语,不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5天早点来。”第二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古往今来,“忍”字堪称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也罢、韩信也罢,都曾忍受过常人难忍之辱,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正如南怀瑾先生套用清代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所说的那样,“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借以历练自己的心智。学会忍耐,便像“退一步海阔天空”般,忍一次天便更蓝,海便更宽,心也变得更加包容和宽大。生命的历程中存在着无数的苦难,身处苦难的过程需要忍,度过苦厄的过程也要忍。忍过万般痛苦,你的人生也就如海如山,境界无涯,成功便不远了。

饮水如度人生,如何才能杯莫停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质的世界当中,“乘物以游心”,抱着一种超然物外、游戏人间的心理看待人生,即“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南先生进一步讲解,游戏人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不被物质所累。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对弘一法师的评价,也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南先生认为,一个真正修道有悟的人,可以不出差错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猎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外表“和光同尘”,混混沌沌,然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他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反而以平凡庸陋、毫无出奇的姿态示人,他的行为虽是入世的,但心境是出世的,对于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他胸襟如海,容纳百川,境界高远,仿佛清风徐吹,回荡于山谷中的天籁之音。这是得道者容于世事的高超境界。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还俗下山了。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到一个月,又耐不住青灯枯佛的孤寂再度离去。如此三番,寺中禅师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于是这个还俗的和尚就讨了一个媳妇,支起了一个茶亭。

许多人都如同这个心绪矛盾之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决,干脆就在二者的中间做个半路之人吧。这是没有定力者的唯一选择,只要让他哪一方都望到,哪一方又都达不到,才能满足地做一个“中间人”吧。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调。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不过老子更进一步讲了该如何随缘,那就是“顽且鄙”,意思是坚持个性且不受任何限制。但是真正到了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那一步,鲜少有人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

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李泌曾写过一阕《长歌行》,将内心对名利功绩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肃宗灵武即位之后,李泌便一直留在肃宗身边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唐皇收复京师后,天下大局已定,李泌为了躲避再次遭受陷害的祸害,自动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等到代宗即位,又强行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应了皇上的意愿,然而当时的权相元载又将他视作朝中潜在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不久,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复又离京。到了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历经四代唐宗的原因,正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每当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走马上任,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毫不拖泥带水,留恋凡尘。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又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处世要诀。

人生究竟是什么?不过一杯水而已。上天给了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生活。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杯子只是容器,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不过在饮入生命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加盐、加糖,或是其他的材料,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这是每个人生活的权利,全由自己决定。在欲望的驱使下,你或许会不停地往杯子里加入各种东西,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杯中的水溶解的物质也有限,另外,无论你加入了什么,最终你必须将其喝完,不管它的味道变得有多么好喝或难喝。如此这般,当杯中物甘爽可口,你可以仔细啜饮,慢慢品味;当杯中的水五味杂陈时,就算喝不下,也要捏着鼻子下咽。许多人都希望得到前者而避开后者,然而你却总在不自觉地给自己添苦料。该怎么办呢?唯有顺其自然,一切随缘,能争取则争取,争取不到也别去强求,是你的终是你的,不是你的,哭爹喊娘地去抢,人家也不会给你。

人生不过一杯水,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也不要将人生调成五颜六色,很可能它难喝至极。不妨就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说不定毫无颜色的水已经甘甜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