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潜深海为厚积,鹏飞冲天争一鸣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深海里头有条鱼,突然一变,就变成了天上会飞的大鹏鸟。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鲲化鹏”这个问题含意丰富,它包含了两个方面——“沉潜”与“飞动”。南怀瑾先生讲解《逍遥游》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是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头,动都不要动。只要修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便能升华高飞了。
南先生在这里讲述的“深海沉潜”与“一怒而飞”,让我们想起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故事。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楚庄王,少年即位,面对混乱不堪的朝政,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声色犬马,实则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果然,不久后,他厚积薄发,励精图治,在位的22年间,知人善任,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使国力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此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型。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厚积薄发的故事;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披荆斩棘,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艾柯卡曾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成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作为一个聪明人,他的座右铭是:“奋力向前。即使时运不济,也永不绝望,哪怕天崩地裂。”他1985年发表的自传,成为有史以来非小说类书籍中最畅销的书,印数高达150万册。艾柯卡不光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挫折的懊丧。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苦乐参半”,1946年8月,21岁的艾柯卡到福特汽车公司当了一名见习工程师。但他对和机器做伴、做技术工作不感兴趣。他喜欢和人打交道,想搞经销。
艾柯卡靠自己的奋斗,由一名普通的推销员,终于当上了福特公司的总经理。但是,1978年的一天,他被董事长亨利·福特开除了。当了8年的总经理、在福特工作已32年、一帆风顺、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工作过的艾柯卡,突然间失业了。昨天他还是英雄,今天却好像成了麻风病患者,人人都远远避开他,过去公司里的所有朋友都抛弃了他,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打击。“艰苦的日子一旦来临,除了做个深呼吸、咬紧牙关、尽其所能外,实在也别无选择。”艾柯卡是这么说的,最后也是这么做的。他没有倒下去。他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出任总经理。
艾柯卡,这位在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当了5年总经理的人,凭他的智慧、胆识和魄力,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整顿、改革,并向政府求援,舌战国会议员,取得了巨额贷款,重振企业雄风。1983年8月,艾柯卡把面额高达八亿多美元的支票交给银行代表。至此,克莱斯勒还清了所有债务。
两则故事,讲述的是同样的道理:成败宛若两重天,人生必须厚积薄发,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孟子曰:“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南怀瑾先生说,这句话其实也是沉潜以待的深刻解读,千年前的古人便将“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他刚出道时,三年没有卖出去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世界闻名的老画家,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三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三天。那老画家于是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三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三天。年轻人依法而行,果如老画家所料。
在成功面前,“厚积”才能“薄发”,急功近利只会让事情更糟。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在不破坏天鹅高贵优雅的观赏姿态的同时剥夺它的飞翔习性?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是——尽量缩小水域的空间,因为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供它滑翔,如果助跑线的长度过短,天鹅就难以施展它拥抱蓝天的理想了。久而久之,这群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泯灭了飞翔的本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你飞得更高更远。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弱者不弱需自省,世路难行仍要行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段话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意思是说山上的大树,天然活在那里很好,可为什么世上的树都没有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因为本身长得太美丽,反而招来别人的寇盗。因为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招来别人的砍伐。凡是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就被人们破坏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价值,其实人生的价值做到没有用便是最有用,因为如此一来便可以规规矩矩活一辈子。
南怀瑾先生解读说: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人生、社会是一种讽刺;但实际上庄子很积极,他是在告诉我们“世路难行。”弦外之音是,生活这条路很难走,生命活着要有价值,自己处世要有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己要懂得怎么处,否则只会自取其辱。“世路难行”是这篇《人间世》的结论,但并非指世路不可行。人生要自己善处,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做什么事,抱持什么态度。大家喝醉了你就要装醉,大家清醒起来你也要跟着清醒。
南先生的意思也就是说,自从人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经受命运的考验。人生中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都是命运。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上帝只能掌握你命运的一半,大多数生命的轨迹与奇迹都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因此:世路难行仍要行。
1997年12月,英国报纸刊登了一张英国皇室查尔斯王子与一位街头游民合影的照片。这是一段戏剧性的相逢!原来,查尔斯王子在寒冷的冬天拜访伦敦穷人时,意外遇见了以前的校友。这位游民克鲁伯·哈鲁多说:“殿下,我们曾经就读同一所学校。”王子反问在什么时候。他说,在山丘小屋的高等小学,两人还曾经互相取笑彼此的大耳朵。
曾经,哈鲁多出生于金融世家、就读于贵族学校,后来成为作家。老天爷送给他两把金钥匙——“家世”与“学历”,让他可以很快进入成功者的俱乐部。但是,在两度婚姻失败后,哈鲁多开始酗酒,最后由一名作家变成了街头游民。我们不禁要问,打败哈鲁多的是婚姻两度失败吗?不是,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从他放弃正面的态度那刻起,他就输掉了一生。
人生常常是我们和命运的一场拔河比赛,如果你决定不在尽力而为,不再让自己逆风飞扬,那么你就注定无法赢得胜利,只能颓败地退下赛场,任凭命运的河流把你冲到不知名的未来,带入灰暗的人生。世事难料,世间难行,然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对生活的真勇敢。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曾被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为“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可是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曾经有一段困顿和狼狈的日子,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得出,那种窘迫与艰辛曾经是怎么折磨过他。
巴尔扎克的父亲一心希望儿子可以当律师,将来在法律界有所作为。但巴尔扎克根本不听父亲的忠告,学完四年的法律课程后,他偏偏想当作家,为此把父子关系弄得相当紧张。盛怒之下,父亲断绝了巴尔扎克的经济来源。而此时,巴尔扎克投给报社、杂志社的各种稿件被源源不断地退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
然而,他丝毫没有向父亲屈服的意思。有时候,他甚至仅仅能喝一杯白开水吃点干面包生活。但他依然那么乐观,对文学的热爱已经深深地种植在他的内心,他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自己向缪斯女神膜拜的脚步。他想出一个对抗饥饿与困窘的办法,每天用餐,他随手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在想象的欢乐中,他开始狼吞虎咽。为了激励自己,穷困潦倒的巴尔扎克还花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手杖上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支持着他,他夜以继日,不断地向创作高峰攀登。最终,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每一个在逆境中挣扎奋斗过的人,都会窥见幸福的真谛。成功的人士并不是天生的强者,他们的坚强、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奋斗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南怀瑾先生说,庄子告诉人们“世路难行”并非让人放弃理想,而是告诫人们要在艰难的世途中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若与命运抗争几个回合,便臣服于逆境、挫折,你将输掉一生的幸福。弱者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只要相信弱者不弱,勇敢面对人生的诸多大敌,每个人都能笑到最后。
说者不可无意,听者定要有心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讲,“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南怀瑾先生说,风一来,平静的水面就起波澜,一句话说错了,人与人之间就跳出问题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如刀之双刃,口业十分重要。人的行为是事实,行动错了,事情便很危险了。在这里,南怀瑾先生将言与行的后果都深刻地指了出来。
说话就像是做人,说话的艺术,其实也是做人的艺术。三国时代,曹操酷爱幼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诩的意见时,贾诩却一言不发。曹操十分疑惑:“你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正在思量一件事!”曹操问:“什么事?”贾诩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闻言一笑而过,领会了贾诩的言外之意,也不再提废立之事了。
贾诩此举实在高明。长幼废立之事,虽为国事也算家事。但是曹操问起,倘若不说曹操会不高兴;说得深浅分寸不当,亦会引起曹操的不满。贾诩绕了一圈,用袁绍的故事来点破其中的玄虚,曹操自然明白。这样,贾诩既避免了指手画脚的嫌疑,也起到了问有所答的妙处,实为上策。
《增广贤文》里面有这样一句:“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作为中国人生存的金玉之言而被世代强调。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不必对人说出,以免别人彻底掌握自己的“底细”。有的人也许认为,自己做人光明磊落,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说三分话岂不是太过阴险了?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是指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可掩藏的,并不是说非要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他只说三分话,就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真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有一篇文章叫《说话的温度》,其实也是讲述了说话的技巧。“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此段描述,与南怀瑾先生的用意不谋而合。言语能够引起风波,而行动会直接带来结果,做人做事,有时需要三思而后行,多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这样既能了解到对方的心理,又能给自己的交际魅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