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06

第6章 人生何必走偏锋(2)

在别人富有时送他一座金山,不如在他落难时,送他一杯水。因为,人们总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候,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将会永远铭记在心,感激不尽。

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40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是“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感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

坦然人生,淡然得失

什么是得意忘形?什么是失意忘形?“得意忘形”很容易理解,南怀瑾先生依据其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指出了“失意忘形”。有人本来很好,富贵得意时,事情都处理得当,见人彬彬有礼;然而一旦失意,却连人也不愿见,自卑、烦恼接踵而来,完全变了一个人。

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贫贱不能移”比“富贵不能淫”更难做到,能够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唯大英雄能本色”,得意不忘形,失意更不忘形。所以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确难得,但孔子对其的评价仅为“可也”而已。

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阿谀奉承,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对人敌视的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做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安贫乐道,要平实,只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在学问上随时虚心求进,不断讲究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你得意的时候,一定要淡然,不可忘形,要以平和之心待之,否则,得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失意。

一个女人听到丈夫破产的消息,异常镇静,她让丈夫卖掉别墅、汽车,搬到一所简易的地下室。她坦然应对着熟人的目光,重新开始与丈夫创业打拼的生活。她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员,不小心蹭到一位女职员的皮鞋,遭到鄙夷。而一位知道她的经历的男士感叹地说:“任何人都没资格轻视她,一个人经历了无限风光,落到低处仍能如此泰然处之,她比我们这些人都强!”

在生活中,把得意之事看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就能坦然地面对失意,当厄运突然来临之时,你就有勇气去战胜它。将失意之事看开点,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地面对新的人生,一切从头开始,或许有更好的结局。

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当劫灰也不复存在

南怀瑾先生精通儒释道三家,时常将各家经典融会贯通,口吐莲花,令人赞叹。大师用一段诗意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煤炭的发现趣谈。煤炭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劫灰。劫灰的典故,出在佛经,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禅解,世界的劫,成就了煤。

历史上煤炭最初的发现是在汉武帝时代。相传,当年汉武帝为教练水军,集天下征夫开凿昆明池,得一异物,状若黑石,其色如漆,扣之有异声,天下竟无有识者。汉武帝问于东方朔,东方朔卖了个关子,随后献策,某年月日将有西域胡僧某某过某地,问之可知。后果有胡僧西来,问之则答曰:“此乃前劫之劫灰也。”

佛说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和人的生命一样,有它固定的变化法则。在人的一生而到死亡,有四大过程,叫做“生、老、病、死”,谁也逃避不了。但就物质世界的地球和其他星球而言,它的存在寿命,虽然比人的身体寿命长,结果也免不了死亡的毁灭,不过把物质世界由存在到毁灭的四大过程,叫它“成、住、坏、空”。煤炭是上个文明时期火烧后的余烬中含藏的能量,好比人体的皮毛卫发;石油,佛经中称之为劫精,好比人体的血液精华。

古人既然早已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为什么不早早开发来应用,却始终上山打柴,拿草木来做燃料呢?那是因为,汉武帝在听闻了“劫灰”、“劫精”之说后,禁令采集,历代亦是如此。

帝王的做法同样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地球同样富有生机,是一个生命体,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古人虽然早就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也绝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也要祭告天地神祇,得到允许。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祇的权威就起到了震慑之效。正因如此,地大物博的泱泱中华才能有幸将其丰富的矿藏保留至今,作为未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

春秋时期,一年夏天,鲁宣公兴致勃勃地把渔网撒在潭里准备捕鱼。正在这时,里革刚好从潭边路过,见到后立即把鲁宣公的渔网的绳剪断了,并且把网拉上来扔掉。

鲁宣公不知何意,正要发怒,里革忙解释:古时候,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鸟兽刚好怀胎,水中的动物却基本成熟,狩猎师就下令禁止用兔网、鸟网捕捉鸟兽,而只用矛等刺取鱼鳖,将它做成鱼干,以备夏天食用,这样做是为了促使鸟兽生长;到了夏天,鸟兽长成,水中动物又开始孕育,渔师在这时又下令禁止使用大小渔网捕鱼,只是在陷阱中装设捕兽的装置,捕取禽兽,这样一来,不论鱼虾鸟兽都能有休养生息的时候了。人们在山上不会砍伐树木所生的新芽;在草地里,也不会随意割取未长成材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和小鱼;狩猎时,要等到那些幼鹿等小兽长大后再猎捕;抓鸟也要先等那些鸟卵孵出,小鸟长成;就是对可食的虫子,也要留下卵和未生翅的幼虫。这样各种植物、动物才能生息繁衍,如果古人为了一时痛快、一时的满足而不计后果,恐怕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所剩无几了。现在鱼正在产卵,如果不等鱼生长,就用这样的小孔网捕捞,上行下效,如此这般,只会让子孙后代一无所获!

史料证明,人类早可以透支地球资源,但古人却将自然的精华悉心呵护。古人尚知煤炭、石油是地球的骨髓血液而不去触碰它,以求保全生态环境,而现在的人们却在欲望的指使下手握高科技的利器对地球大肆开采,后果可想而知。

曾经有一支建设兵团的农垦部队,驻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部队担负着一项艰苦卓绝的特殊使命,即在这千里荒原的沙漠前沿植树,然而,树木的成活率微乎其微。一位老兵是首批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塔里木的战士,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植树任务。最后,由于旧伤复发和劳累,他倒下了,弥留之际,对连长说:“咱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把我埋在大漠的最前端,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这棵树果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垦区第一树。从此以后,塔里木人也定下了一条规矩:凡是有人死了,就挨着这位老兵埋在沙漠的最前沿,并且要栽上一棵树。

当前世劫灰耗尽,当未来资财所存无几,即便用生命来换取自然的残喘恐怕也不可能了,人们总应为子孙留下些自然的财富吧。

当大自然前世的劫灰被挖掘一空,后世子孙得以生存的资财被挥霍殆尽,杞人忧天便成为生存的当务之急了,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历史悄悄设下的圈套

有一则庄子在《人间世》中假托的寓言: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想做王者师,孔子对其进行了一番寓意深刻的劝诫。这个故事在南怀瑾先生的妙语点化下,可以体会出许多为人处世的深意,其中一点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颜回向老师辩解:“像我这样,虽然讲话直率,但不能算毛病吧。历史上许多大臣谙熟劝谏的语言艺术,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拿历史的经验来说明现在的事实,不是我的意见,仅仅是古人的意见我取来用而已,以这种方式以尽人臣之道,可不可以?”庄子借孔子之口,对此“复古”之举做出否定。对于颜回提到的对古人的“拿来主义”,南先生发散讲解,有所延伸,论及古今之道,发人深省。

暂且断章取义,说说“与古为徒”,南先生指出,许多人提倡的中国文化“复古”学说是有缺陷的。历史永远向前延伸,时代不同,古人有的我们今天不一定做得到,而今天我们有的则不是古人所有的。孔子在《易经》中说:“时哉,时哉,于是协行。”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套用一句时髦话,与时俱进。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一去不回头。《中庸》上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生在今世作现代人,如果硬要复古走古人的道路,只会给你带来灾难。现代社会,有很多事承袭旧制,虽然已经失去了意义,却仍然像一个粗糙的古董赝品,毫无价值地摆放在收藏者的橱柜中。说到反古之道,有个精彩的故事,与君分享。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多少,你知道吗?答案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标准如何制定的呢?原来这是英国铁路的标准,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那么,英国人为什么沿用四尺八寸半的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由此再往前推,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直接沿用了马车的轮宽标准。或许你会疑惑,为什么马车要用这个特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因为这些老路上的辙迹的宽度恰恰是四尺八寸半。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要从罗马人那里寻找。因为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的军队所铺设的,四尺八寸半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刨根究底,罗马人为什么以四尺八寸半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

故事到此还未结束,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请留意它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名为THIOKOL的公司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的胖一点,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了一点点,而火车轨道的宽度则是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所决定的。原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由两千年前两匹马的屁股宽度所决定的。

明明已经昨是今非,却依然盲目地遵从着旧时的约定俗成,一开始或许是不由自主,不曾察觉的,等到醒悟想要改变时,却发现已经走入了“古代”的圈套,不能自拔了。

当然,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的,不只是这一点,然而,南先生由一句话而发散出的人生智慧却是我们许多人不曾深思的。

南先生对于“古今之道”有着自己的理解,在阅读圣贤之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经典中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陷入“古道”的深渊。

追前因,逐后果

南怀瑾先生说,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因果自有定,做人必须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足矣。然而,人们通常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前因,因此往往陷入人生的误区。佛家注重因果,下面一则小故事便深刻点明了人们对于因果应该持有的态度。

一日,智胜禅师开堂对大众说:“如何能明心见性,我有一个比喻:如果有一个人在树上,口中衔着树枝,手攀不到枝,脚踏不到枝。这时候,树下忽然有人对他说:‘请问师父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如果树上这个师父不回答,是对问的人不恭敬;如果师父回答,就会立刻摔下来丧命。你们说说看,这树上的师父要怎样才能摆脱困境呢?”

就在众人迷茫之时,禅师的大弟子站出来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上树前为何不问,何必上树后才问呢?”禅师听了之后颔首称赞。不论结果,追问前因,釜底抽薪,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