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讲述的99个人生道理
36422900000023

第23章 人生博弈无处不在(1)

与现实进行智慧博弈,毁誉不动摇,信守承诺,谨慎而不畏首畏尾,找到成事的要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自重立身,冲破各个阶段的人生关隘,在经历中积累经验,在生活中自照人生。

毁誉不动摇,走自己的路

孔子说,听了别人毁人、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或者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要过分考虑。南先生说:过分的言辞,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明辨。正所谓“人生应自持,毁誉莫动摇”。

有时,人们过于迷信他人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其实,每个人的判断都像我们自己的钟表,没有一只走得完全一样,有时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

年轻画家梅边的故事,似乎正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有一次,他在画完一幅自己十分满意的杰作后,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听取更多的意见,他特意在他的画作旁放上一支笔,请他人指正。这样一来,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败笔之处,都可以直接用笔在上面圈点。当天晚上,梅边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他十分懊丧,对这次的尝试深感失望。

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不妨换一种方式试试,于是,他临摹了同样一张画拿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之处标上记号。等到他再取回画时,发现画面也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是美好的。”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有不同的待遇,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所听到的和表面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批评而迷失自己。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太在意外在的评论与看法,总想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而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丝毫质疑,就像将自己置身于别人的话语圈里,而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真实处境。看似特立独行,实则为外物所困。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走向屠宰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两只,其余的就会跟了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而走自己的路的。”

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其实深刻地触到了做人的一个原则,跟着别人后面走,下场也同别人一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字画皆人生,疏淡之间,意趣横生,细细思量,的确有一条隐在尘世中的绳索,牵着在生活中迷乱的人们。

我们每天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后面,追逐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实际是在奔赴一个别人成功过的目标,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在别人嚼剩的残渣中寻觅零星的营养。有时甚至盲目到愚顽的地步,眼看跟着别人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绝境,虽有警觉却仍坚持趋同主流、迷失自我。漫漫人生征途,又能有几人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呢?

王小波有一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如其名,相信读过之后,每个人都会喜欢上那只猪,因为我们身上欠缺它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一头猪尚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却往往轻易向生活低头。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特立独行,不要泯然与众,碌碌一生。

人而不信,不知其可

孔子说为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绝对不可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信,乃人性的底线、品格的基石,失去了信义,一切将不复存在。

南怀瑾先生说,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再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做朋友以学习仁道,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那是你的志向与兴趣问题。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都集于一声的完美的人死去了,上帝安排他进地狱,他不服,要求入天堂,于是他的灵魂找到了上帝理论。

上帝笑了笑,问:“你有什么条件可以进入这极乐的天堂?”灵魂于是把阳间他所有的东西统统抖出来,带着炫耀的口气,反问:“所有这些,难道不足以使我去天堂吗?”“难道你不知道你缺少进入天堂的最重要的一种东西吗?”上帝并不恼怒。灵魂嘿嘿地笑着:“你已经看到了,我什么都有,我完全应该进入天堂。”

“你忘了你曾经抛弃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上帝面对这个毫无知觉的灵魂,有一点不耐烦,便直截了当地提醒他,“在人生渡口上,你抛弃了一个人生的背囊,是不是?”

灵魂想起来了:年轻时,有一次乘船,不知过了多久,风起云涌,小船险象环生。老艄公让他抛弃一样东西。他左思右想,美貌、金钱、荣誉……他舍不得。最后,他抛弃了“承诺”。但是灵魂不服:“难道能够仅仅因为我没有‘承诺’,就被拒之光明的天堂而进入可怕的地狱吗?”

上帝变得很严肃:“那么,之后你做了些什么?”灵魂回想着:那次他回家后,答应母亲要好好地照顾她,答应妻子永远不会背叛她,答应朋友要一起做一番事业。后来,后来……他回想着,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母亲劝阻他,他对母亲却再也不闻不问,他不允许母亲破坏他的“幸福”;他和朋友做生意,最后却私吞了朋友那一份……上帝看着陷入沉思的他,说:“看到没有?由于不守承诺,你做了多少背信弃义的勾当。天堂是圣洁的,怎么能容你这卑污的灵魂?!”

灵魂沉默了,他不是无所不有,而是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统统随“承诺”而去。他,一个卑污的灵魂,只能下地狱!

“下地狱去吧!”上帝说完,飘然而去。

这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故事,但却暗含了承诺之于人的重要。对于言而无信的人来说,地狱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他的现实存在与地狱相差无几。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去实现它,这是你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你一再违背自己的诺言,就没有人会相信你,在别人眼里你也就成了一个不能相信,无法依靠的人。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和軏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一个人失去信义,便无所依托,长此以往,别人对其只会敬而远之。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失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同时失去别人的真诚以待。

信,人之言为信,言而无信则非人。无论做什么,经商也好,做学问也好,当官也好,言而有信都是第一位的。

困难时坚定,成功后淡定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难易相成”的哲学准则,南先生在解释“难易相成”时说,“难与易”是互为成功的原则,其重点在于难易相成的“成”字。凡事都是看似容易,做来艰难,“图难于易”,正是成功的要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生中所有伟大的成功,都是由于做到了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取得的。

3岁时,莫扎特已经学会弹奏古钢琴,并能记住只听过一次的乐段。

7岁时,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10岁时,爱迪生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他的发明事业。

12岁时,格特鲁德·埃德成为女子800米自由泳最年轻的世界纪录创造者。

15岁时,鲍比·费希尔获得“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

21岁时,珍尼·奥斯汀开始写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

22岁时,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

25岁时,查理斯·林德析格首次单人不间断飞越了大西洋。

40岁时,芭蕾舞蹈家玛戈特·芳廷才开始与芭蕾舞著名男演员鲁道夫·纳勒耶夫合作,同登舞台。

43岁时,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总统。

50岁时,亨利·福特采用“流水装配线”,首次实现了汽车价格低廉的大规模生产。

53岁时,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

64岁时,弗朗西斯·奇切斯特独自乘53英尺长的游艇周游世界。

65岁时,丘吉尔首次成为英国首相。

76岁时,红衣主教安吉洛·龙卡利成为约翰二十三世教皇,于5年内进行了重要改革,为罗马天主教廷开创了新纪元。

80岁时,摩西“奶奶”(安娜·玛丽·罗伯逊)举行了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

81岁时,本杰明·富兰克林巧妙地协调了议会众代表的分歧意见,使美国宪法得以通过。

84岁时,丘吉尔二任首相告退,回到下议院,又一次获得议会选举,并展出他的画作。

88岁时,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照常举行音乐会,于96岁逝世。

1983年,美国黑人早期爵士音乐的钢琴演奏家兼作曲家尤比·布莱克逝世,圆满地走过了他的100岁人生。他在去世前5天时说:“如果早知道我能活这么长,我一定会更好地努力奋斗。”

人生是一个追求成功的过程,人们总是给自己设置许多障碍,却忘记了“难”与“易”总是相对而言的。

美国有个84岁的老太太昆丝汀·基顿,1960年曾轰动了美国。这位高龄的老太太,竟然徒步走遍了整个美国。人们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感到不可思议。有位记者问她:“你是怎么完成徒步走遍美国这个宏大目标的呢?”老太太的回答是:“我的目标只是前面那个小镇。”成功总是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少到多,这中间需要一个想成功的人不断地努力与争取,这便是“图难于易”的成功要诀。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图难于易”还具有一层更深的寓意。历史学家司马迁对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其实,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在成功的一刹那,都会显得十分容易。所谓“难易相成”正是这个道理,万事开头难,事成之后,人们往往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奋斗的过程。但如果开始的时候不能谦逊以对,最终难免惹祸上身。张良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张良在汉朝建立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分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做到,不但不做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

陕南留坝有张良庙,庙有一联,上为“送秦一椎”,下为“辞汉万钟”,堪称杰作。张良少时率大力士以铁椎掷向秦始皇,浩气回荡古今;天下既安,又辞万钟之禄,归隐山林。张良所求,并非多数人看重的高官厚禄,按现时的话讲,无非是实现人生价值。送秦一椎,投身“革命”;暴秦灭,天下平,功成身退,高洁而明智,抓住了人生的本质。

图难于易是告诉人们要关注过程,如果在功成名就的结果中迷失了自己,不抓住时机功成身退,最终便难逃“功高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

天下之事,图难于易,人们通常在开始时感到行事的艰难,在成事后便只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其实,初始时的坚定与成功后的淡定才是做事最应持有的态度。

世法佛法,法法一理

学佛之前先做人,未能事人,焉能事佛?在讲解禅宗经典《金刚经》时,南怀瑾语重心长地告诫听讲的学生: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等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